商周小国——义渠国

六六六谈过去 2024-03-13 02:39:51

义渠国,为西戎建立的政权,也称义渠戎,其国都在今甘肃庆阳西南一带。

“戎”字“从十从戈”,指兵器。西戎指的是在西边战斗力很高的部族,这类部族通常会劫掠其它部族,比如说犬戎,山戎,赤戎等等,就有大举进攻诸侯国的记录。

义渠也属于其中之一,只不过义渠发展相对顺利,从部族时代发展出“国家”。社会结构上虽落后于中原各国,但在西戎众戎中属于先进生,这也是义渠能从活到战国时代,并在战国时代给秦国造成巨大麻烦的核心原因。

义渠早期历史

西戎活动地域的植被以森林和草原为主,适宜从事畜牧业。夏商周时期,西戎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再混合些农业。

夏代后期,周族先祖率部族北迁至戎狄之间( 今甘肃庆城、宁县等地) ,建豳国,与戎狄混居一起。二者共同发展,义渠受周部影响,渐渐从戎狄中蜕变,也建立起自己的古国——义渠。

义渠国的出现,使周部感受到威胁,《竹书纪年》载,殷王武乙三十年( 前1117年) ,“周师伐义渠,乃获其君以归。”率领周师灭义渠国的是季历,周文王的父亲。

此次灭义渠《逸周书》有解释,“嬖子两重者亡。昔者义渠氏有两子,异母皆重,君疾,大臣分党而争,义渠以亡。”意思是当时义渠君有两个儿子,各自的母亲都受到宠爱,当义渠君病重时,大臣们又分为两党,义渠国内乱。周先君季历趁乱出兵,打败义渠人,俘获了义渠君。

季历出兵击义渠,说明义渠国离周原不远。义渠称“君”,“君”字本义是主祭人手持神杖,口中念道祷词,君属于“巫”职人员。义渠国能称“君”而不称“酋”,已说明其文明程度不低。

周部灭义渠,只灭了国家政权,因义渠地理条件过于复杂,周部无法建立有效统治,所以义渠又活过来的,成了周朝的附属国。

如《逸周书》记载周成王王大会天下诸侯与四夷,就有稷慎( 肃慎) 、秽人( 韩秽) 、良夷、禺禺、义渠、央林、北唐、渠叟、楼烦等六十国族名称及其贡物。

义渠就在其中,文中记道: “正北方,义渠以兹白,兹白者,若白马,锯牙,食虎豹。”

义渠以“兹白”,兹白大概是一种牧羊犬,因义渠还属于游牧,至于“食虎豹”则过于夸张,应该是牧羊犬警戒野兽对牛羊的攻击。

早期秦国与义渠

秦国不算“当地人”,大约在殷商中后期,商王为了防范正在崛起的周人,派遣秦人首领中潏率领一支嬴姓族人为其守御西部边境,来到西垂( 今甘肃礼县一带) 。秦人凭借着相对顽强的战精神,一直处在与西戎的对抗与融合中,又在其中逐渐发展壮大。

公元前771 年,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的军队,杀死周幽王,周平王东迁,这给秦国与西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尤其是义渠发展更大。

史称: “及平王之末,周遂陵迟,戎逼诸夏,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于是渭首有狄、豲、邽、冀之戎,泾北有义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骊戎。伊、洛间有杨拒、泉皋之戎,颖首以西有蛮氏之戎。”

义渠戎,如图,明确说明其位于泾水之北。

至于秦国,因为周平王承诺,秦国正式建国,成为诸侯。此时的秦国领土范围比较小,且实力不大,还未与北边的义渠发生冲突。

大概到秦穆公继位时,秦国已占有大半个关中,秦人已与义渠开始交接。但当时秦国有意向东,对西边与北边没多大野心。直到,崤山和彭衙两次战役,晋国将秦国的“东进之心”摧毁殆尽。

秦穆公无奈,只得调头向西开拓边疆。秦穆公“三十七年( 前 623年) ,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的更详细,“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獂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

这里不是说秦穆公时服于秦的西戎八国就包括义渠,而且明确了义渠的方位是在“岐、梁山、泾、漆之北”,也就是今天甘肃庆阳市境。

秦国与义渠的长期对抗

到春秋后期,西戎之中义渠与大荔二支发展壮大起来了,史载“义渠、大荔最强,筑城数十,皆自称王。”

部落有能力“筑城”,即已说明它的文明已相当“发达”,因为“筑城”不仅需要土木技术,还要组织大量的人力。再得“筑城”这一行为也反应义渠与大荔已形成相当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否则仅筑单一王城即可,不会筑城数十,且要求民众居住其中。

到战国时代,秦厉公六年(前471年) ,“义渠来赂”。义渠主动向秦国献大量宝物,以示友好,是因为在秦国强大的压力下,义渠国有了生存危机,主动交好秦国。

与之相对的大荔则无这方面意识,于是在秦厉公十六年( 前461年) 秦“以兵二万伐大荔,取其王城”。

大荔国被秦国所灭,以至“自是中国无戎寇,唯余义渠种焉”,西边能称得上“号”的也只剩下义渠国了。

再之后秦国再接再厉,秦厉公三十三年(前444年) ,秦人就撕破脸皮“伐义渠,虏其王”。

义渠国受重创,与周人灭义渠的模式一样,秦人无法在义渠建立有效统治。就有了公元前430年“义渠伐秦,侵至渭阳”的记录,义渠人向秦国报复。

渭阳,也称渭南,古代称水南为阴,水北为阳。此时秦国的都城在雍,即今关中渭河北侧的凤翔,则义渠人这次一直打到秦人都城附近了。

再之后百年时间,均无义渠人的记载。

至于秦国,则在秦厉公后陷入到巨大的麻烦中,内有内乱,外有魏国的压制,使得秦国无力西扩。

到秦孝公时,实行商鞅变法,国力大增,迁都咸阳,到秦惠文王时,秦国才正式跻身强国行列,秦国又有空解决义渠这个麻烦。

秦惠文王七年(前331年) ,义渠国内部发生动乱,秦之庶长名操者率兵予以平定——“义渠国乱,秦惠王遣庶长操将兵定之,义渠遂臣于秦。”

庶长是秦第十七级爵,其本义是王族庶族之长,商鞅改革前,由王室成员担任,属于高级官员。

秦国灭了义渠后,《资治通鉴》记载“周显王四十二年甲午(前327年) ,秦县义渠,以其君为臣。”

这里的“县”义渠,不是将义渠全改成秦国的县,而是义渠王都被秦国直接管辖,义渠国向秦国称臣。即秦国仍无法彻底掌握义渠国,义渠作为一个国家还有土地与城市在自己手中。

之后,义渠国为了不被秦国彻底吞并,一方面加强防卫,“筑城郭以自守”,另一方面向东,找盟友,也就是秦国的宿敌魏国。

《战国策·义渠君之魏》记载:

义渠君之魏,公孙衍谓义渠君曰: “道远,臣不得复过矣,请谒事情。”义渠君曰:“愿闻之。”对曰: “中国无事于秦,则秦且烧焫获君之国; 中国为有事于秦,则秦且轻使重币,而事君之国 也。”义渠 君 曰: “谨闻令。”居无几何,五国伐秦。陈轸谓秦王曰:“义渠君者,蛮夷之贤君,王不如赂之,以抚其心。”秦王曰: “善。”因以文绣千匹,好女百人,遗义渠君。义渠君致群臣而谋曰: “此乃公孙衍之所谓也。”因起兵袭秦,大败秦人于李帛之下。

大意是义渠君出使魏国,找到魏国丞相公孙衍。

对于义渠国的求援,公孙衍很直白,直接说“道远”,魏国无法及时支援。虽然如此,公孙衍还是为义渠君分析了国际局势;如果东方各国与秦国相安无事,秦人就会放火焚烧并夺取你的国土; 如果东方各国征伐秦国,秦人就会紧急携带重礼,来向你求援。

让义渠君心里有底,知道应该怎么做。

果然,秦惠文王更元七年(前318年) ,公孙衍组织魏、赵、韩、燕、楚五国共伐秦,推楚怀王为盟长,秦迎战于函谷关。

秦国为全力迎战五国,不愿意人腹背受敌,便向义渠送了千匹文绣、百位美女。礼物送到后,义渠君想起公孙衍对他说的话,立马点军杀向秦国腹地。

此战,秦国大胜五国,却被义渠偷家,损失相当严重。

为报复义渠国,便有了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前314年) “(秦) 侵义渠,得二十五城”,秦武王 元年 ( 前310)年又有“伐义渠、丹、犁”之事。

二次大战,几乎将义渠国推到了灭亡的边缘。恰好此时,秦武王举鼎死亡,秦国政治再陷入动乱之中。

义渠王与秦宣太后

公元前306年,秦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秦昭襄王继位后,秦宣太后与魏冉对秦朝进行了大清洗,其中诛季君之乱,又逐秦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震秦国。

关于秦宣太后与义渠王的事情,记录的相当少,《史记·匈奴列传》载: “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秦宣太后为什么与义渠王“乱”,唯一的原因是宣太后想引义渠国为外援,外有义渠国,内有魏冉等人,便可掌握秦国大政,这也是宣太后能清除“昭王诸兄弟”的主要原因。

这段小文字的历史大概有三十年,这三十年内秦国与义渠国相安事,秦国主力向东,为魏冉的私利争夺定陶。

宣太后与魏冉只顾私利不顾秦国整体利益的行为,被范脽一句话揭破——“秦安得王? 秦独 有太后、穰侯耳。”

这话是范脽见秦昭襄王前,故意对宦者说的,为了是刺激后面的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听到后,也不生气,还感谢道;“寡人宜以身受命久矣,会义渠之事急,寡人旦暮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受命。窃闵然不敏,敬执宾主之礼。”

秦昭襄王为义渠之事,频繁请求宣太后,应该是反复地劝说其母对义渠王采取行动,最终结果就是“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一事。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 ,发生了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的事。这事大概率是秦昭襄王力主秦宣太后做的,因此事过后,秦昭襄王正式亲政,魏冉也去职宰相。秦昭襄王为掩盖丑闻,将杀义渠王安在宣太后身上。

秦灭义渠,只是将义渠这个政权灭了,义渠戎作为一个古代民族没有亡,而是依然以其旧有部落形式,生活于陇东等地。

比如西汉时期的将领公孙浑邪、公孙贺父子。公孙浑邪在汉景帝时曾任陇西太守,曾参与平定七国之乱,公孙贺更是汉武帝时期进攻匈奴的重要将领,《史记·公孙贺传》言: “贺,义渠人,其先胡种。”

0 阅读:9

六六六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