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政策不同导致的结果

荆棘阿 2025-03-31 11:28:58

现在中国的很多政策非常妙,考量很多,这次的消费贷其实就可以看出政策出发点。一个政策的出台,既要解决问题,又要避免带来新的问题。

▶第一,要提振短期经济,把经济数据推上去,增强民众信心。最重要的数据就是把m1和社融数据推上去,把失业率降下来。

▶第二,不能产生系统性风险,或者严重的副作用。比如说2015年的棚户区改造就是如此。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进行货币化棚改,短时间推高了经济数据,但是也让地方债激增,还有房价走高。这都是严重的副作用,积累了系统性风险。

▶第三,不能违反共同富裕这个大目标,这个目标是共产主义奋斗的终极目标之一,我们发展科技,和美国对抗,如果最后胜利的果实不能惠及绝大部分民众,那就没有意义。因此类似2008年那样不加区分大放水的政策估计后面很难出台,因为放大了贫富差距。

▶第四,要发展未来产业,不能为了改善经济而走回头路。这几年很多地方要解决房地产问题,资金支出抠抠搜搜,但是要投资高科技领域,又非常大方,有些政策更加大胆,比如说这次长沙给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就学开辟额外名额。

▶第五,要理由充分,合理合法,要让人心服口服,不能给人以口实。这两年有些地方财政收入不够,就开始清算陈年旧账,这个做法其实我也支持,毕竟犯法不追究,就是对那些遵纪守法的人不公平。但是这么做,让很多企业家害怕,因为早期大多都有一些灰色做法,是否违法界定不清晰,很多人害怕被追究,所以中央后来叫停了这个政策,这可能也是从大局考虑。

把上面五个因素都考虑进去,推出消费贷政策就能理解了。

▶消费贷能让M1和社融数据好看;

▶能申请到消费贷的人还算是信用记录好的,这就能让风险可控;

▶消费贷增加了M1,和放水的效果是一样的,但是并没有违反共同富裕的大目标;

▶消费贷如果真能用于消费,其实也有利于很多产业的发展,因为对于促进科技产品的销量有一些帮助,当然,很多钱其实并不是买了产品,没关系,不买产品买资产,效果是一样的。

▶理由很充分,缓解一些人的燃眉之急,度过这段困难期。

所以消费贷这个事情真是一个很好的政策,很多人诟病,说什么在发钱和放水之间选择了放贷,一阵嘲讽,其实这都是扯犊子的,因为有些人征信已经不好看了,还有些人虽然征信没问题,但是对未来非常悲观,所以比较希望直接发钱,像美国那样,可是国家不会这么干。

这个逻辑其实很好理解啊,放水和发钱都会拉大了贫富分化,这不符合共同富裕的大方向,不管是发钱还是放水,都会让资产价格飙升,让很多投向科技领域的资金又会转头炒房,炒高资产泡沫,这会被未来的人指责。

这两年出台的很多经济政策都是类似的出发点,比如说让企业贷款回购股份,既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又给了一些优质企业资金抄底。

还有企业去港股上市也是妙招,有些企业要进行海外扩张,如果在国内增发就会引起市场剧烈波动,那就去港股,从全球融资。

还有一些企业甚至用海外资金回补国内,比如美的,去年9月美的在账上有1600亿现金的情况下去香港融资了30亿美元,但是半年后又在A股回购50-100亿人民币。

投资者不禁要问:美的究竟是缺钱还是不缺钱?

你说它不缺钱吧,它在香港上市融资,你说它缺钱吧,又要大规模回购,这还是在2021年已经回购了140亿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的回购。

想出这种从境外融资进行A股回购的人简直就是天才,我估计后续还有企业效仿。

还有更厉害的就是中央汇金通过沪深300ETF和A500ETF增持股份。

▶一来让国家队抄底了优质资产,扩大了国有经济的资产规模,符合共同富裕的目标。

▶二来护盘稳定了市场情绪,让投资者高兴。

▶三来抄底的钱是借债来的,每年的分红高于借债的利息,稳赚不赔。

有副作用吗?

好像没有特别明显的副作用。

我们这几年的经济政策,和以往真是完全不同,以往完全是照着美国人的做法,美国人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比如说万恶的转融通就是和美国学的,当年没觉得有什么问题,现在看来问题大了。

美国人的政策,其实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很多政策的制定者要么是有私心,要么是不熟悉业务,被一些机构诓骗,所以很多政策看起来很好,但是结果适得其反,比如说马斯克的效率部裁员。

现在全世界都深陷债务危机,特别是日本美国。这两年美国的精英都在说债务问题,从萨默斯,耶伦,鲍威尔到马斯克,以及华尔街很多大佬,都在说这个问题。要解决债务问题,仅仅靠裁员,缩减开支,或者是卖500万美元一张的移民金卡,是没有办法的。

现在美债规模3个月就增加1万亿,这种滚雪球的速度其实已经意味着美债失控了,所以黄金价格才会涨的这么猛,因为大家都知道美债最后一定会赖掉,只不过是怎么赖而已。

如此大的缺口,想要依靠裁员来解决基本是不可能的,裁员只是改革的手段,不能是目的。裁员是为了进行体制改革,增加美国的生产力,而不能仅仅是为了节省开支,如果仅仅只是裁员,反而可能出现大问题。

前几天,因为一个变电站起火造成了大面积的停电,导致英国希斯罗机场停摆了一天,最近一年,日本北海道的机场发生飞机擦碰,韩国飞机撞上混凝土墙爆炸,美国多次出现飞机在机场起降过程中相撞,这些事不能说是偶然,这是西方经济陷入困境多年然后缩减各种开支之后的一种表现,现在出现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特朗普现在的关税政策也是如此,有非常严重的副作用。

2月份deepseek导致美股大跌,特朗普搞出关税政策,这两天中国5nm光刻机出来,导致美股大跌,特朗普又说4月2号要加关税,特朗普想用关税掩盖美股大跌的原因,但是能掩盖得住吗?

特朗普的助手在周四说预计关税会带来超过1000亿美元的新增收入,这个钱看似很多,但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对36万亿的美债来说就是杯水车薪。所以特朗普下这么大的力气搞关税,其实就是为了掩盖美股下跌的真实原因,这一点在2月份的付费文章也说过。

美股一旦止跌,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就会放松,黄金会下跌,人民币会升值。反过来,美股继续大跌,关税政策就会升级,黄金上涨,人民币有贬值压力。

这个循环的开光就掌握在我们手上,我们科技突破一步,特朗普的政治打压就更进一步,美股就下跌一步,黄金就上涨一步,等到所有的牌都打完,就输无可输了。

美国这些年的改革之所以失败,就在于改革者没有经验,比如奥巴马的医疗改革。他在没有进行人事改革,没有充分动员的情况下就推行医改,怎么可能成功。

开大会解决小问题,开小会解决大问题,这个规律在全世界都通用,奥巴马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委屈弥缝,争取不同意见,再去强力打倒反对者,而不是幻想着反对者被他国会的慷慨激昂演讲所折服。

中国古代王朝为什么在经历了开创期几个皇帝之后就会迅速陷入混乱,根源就是国家选拔制度不好导致帝国后来的决策者没有经验。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暗于经国事务,性格刚愎,不知稼穑之艰难,不恤征戍之劳苦,对国家的所有了解都来自于宦官和权臣,最终导致权柄旁落,国家分裂。就算有一些帝王想要振兴,也苦于没有斗争经验,最后被权臣反杀,不是每一个皇帝都能上演康熙擒鳌拜的大戏。

国家最高权力者没有经过一系列历练,没有治国经验,就必然会想出很多不符合实际甚至是和初衷相反的政策。

2020年,莫迪政府推出雄心勃勃的所谓“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即鼓励14个领域的制造业企业在印度国内扩大生产,并根据生产情况由政府提供现金奖励。当初的计划是,到2025年将印度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提升至25%。但令人尴尬的是,4年之后印度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不升反降,已从当年的15.4% 降至如今的14.3%。

想要把制造业在短短4年时间提高10个百分点,说明莫迪对当今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不了解,他的阁僚也不了解,虽然不一定是生于深宫之中,但是没有基层经验,最终制定的政策不切实际。

很多国家只看到了中国制定的目标,并没有看到制定这个目标背后所作的行动,所以就有了一种中国行我也行的幻想。

很多国际投行分析中国的经济政策,大多只停留在经济数据上,对政治的理解不深,这自然就会落后于市场。很多投行过于看重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这其实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关税政策的副作用远远大于正作用,后面导致通胀继续走高,会让美联储陷入更加艰难的困境,美国的滞涨已经不可避免。

要用美国滞涨的思维看待黄金,大宗商品和股市。

对美国这种体制来说,滞涨基本就是无解的,只能坐等灭亡。特朗普和他的幕僚已经想不出更好的经济政策,这既是他们的能力有限,也是美国体制束缚的原因。

这次新凯来的光刻机号称能做到5nm,说是明年能赶上阿斯麦最新的技术,其实不用最新,就是5nm已经够了,这个制程能力已经能让华为手机开始大批量生产铺货全世界。

现在的华为手机其实就有点类似2017年苹果手机,当年美国制裁华为,让苹果销量大增,现在华为突破,后面销量也会大增。

随着最后这个科技堡垒的突破,中国工业整合世界的进程会进入高潮期,到时候就有可能把重点调整到国内,重新调整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需要相互促进,相互匹配,2018年以后中国的生产力快速提高,但是生产关系还没有改革。

这几年各地方国资开始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控股,未来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会更高,和民营经济相互咬合,股权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形成更加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态,而不是过去那种民企国企二元化。

劳动者的薪资,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也可以更加灵活,4天工作制可能也会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试验展开,这都是新的生产关系的表现。

现在中国政策政策的侧重点既有类似消费贷这种战术性的,也有全国统一大市场这种战略性的,长期目标和短期计划相互配合,这都是世界其他国家无法做到的。

要从中国是世界领导者的角度去看待各种经济关系,判断各种资产价格的未来走势,说直白一点就是美国失掉霸权会让我们获得全世界大量资金的涌入,而不是跟随美国资产泡沫破灭一起受损。

结束

往期文章

美元崩盘下的投资逻辑

中美已经是两个时代

请关注并点赞+在看。你的每一次点赞都是我创作路上的动力来源。

0 阅读:12
荆棘阿

荆棘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