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2日至2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金砖国家举行的首场线下峰会,也是近年来“全球南方”规模最大的峰会。本
届峰会的主题是“金砖与非洲:深化伙伴关系,促进彼此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包容性多边主义”。
在峰会开幕之际,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却表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友好”态度。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推特上祝贺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并表示美国期待与金砖国家合作应对全球挑战。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也分别发表视频致辞,强调欧盟与金砖国家的合作重要性。
这些看似温和的言辞,是否意味着美西方对金砖国家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还是只是一种战略上的伪装和迫于形势的无奈?为什么美西方对今年的金砖峰会格外“上心”?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生命力旺盛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诞生于2001年,当时被高盛投资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提出作为一个投资概念。经过20多年的发展,金砖国家已经从一个经济组合成长为一个政治、经济、安全、人文等多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平台。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之所以能够保持生命力旺盛,有以下几个原因:
金砖国家拥有巨大的人口、市场、资源和潜力,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2年,金砖国家占全球人口的42%,占全球GDP的31%,占全球贸易额的23%。预计到2030年,金砖国家将贡献全球一半以上的经济增长。
金砖国家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致力于推动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改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和声音。在应对新冠疫情、气候变化、反恐等全球性问题上,金砖国家展现了责任和担当,提供了解决方案和贡献。
金砖国家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和机制,拓展合作领域和层次,增强合作实效和影响。例如,在2014年巴西福塔莱萨峰会上,金砖国家成立了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
在2017年厦门峰会上,金砖国家提出了“金砖+”合作理念,邀请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对话;
在2022年北京峰会上,金砖国家达成了多项重要成果,如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和世贸组织改革、制定粮食安全合作战略、建立技术转移中心网络、形成数字经济伙伴关系框架等。
美西方的抹黑言论反证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重要性尽管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进步,但美西方一直对其持有敌意和偏见,试图否定和破坏其发展。美西方的抹黑言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贬低金砖国家的经济表现和发展前景,认为金砖国家已经失去了发展动力和活力,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和内部分歧。
二是夸大金砖国家的政治分歧和安全威胁,认为金砖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和价值差异,特别是指责中国和俄罗斯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采取了对抗性和扩张性的行为。
三是诋毁金砖国家的合作意图和目标,认为金砖国家是一个反西方的政治集团,旨在挑战美西方主导的全球秩序和规则,削弱美西方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然而,美西方的这些抹黑言论恰恰反证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为这些言论暴露了美西方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傲慢与偏见,以及对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改革的抵制与阻挠。
正是由于美西方的不公正、不平等、不包容的态度和行为,才使得金砖国家更加坚定地走在一起,共同维护自身利益和权益,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美西方的友好姿态掩盖不了其战略焦虑在本届金砖峰会开幕之际,美西方突然表现出了一种友好姿态,试图拉拢或分化金砖国家。这种姿态背后掩盖不了美西方对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日益壮大所产生的战略焦虑。
因为美西方清楚地意识到,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已经成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也是全球南方团结自强中不可或缺的平台。
美西方对金砖国家的友好姿态并非真诚或持久,而是出于战略上的考量或迫于形势的无奈。因为美西方并没有放弃其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的本质,也没有改变其干涉他国内政和挑起地缘冲突的做法。
例如,在本届金砖峰会前夕,美国就宣布向台湾出售66架F-16V战机,引发中国的强烈反对和抗议。在本届金砖峰会期间,美国还对伊朗、叙利亚、委内瑞拉等国实施了新一轮的制裁和施压,导致地区局势更加紧张和动荡。
因此,金砖国家不能被美西方的友好姿态所迷惑或分化,而要保持清醒和警惕,坚持原则和立场,加强团结和协作,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
结语本届金砖峰会是在全球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刻召开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不仅为金砖国家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也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也为全球南方团结自强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
美西方对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态度从敌视到友好,从贬低到担忧,反映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成长和壮大,也反映了美西方的困惑和焦虑。
这个世界,不应该是G7说了算,而应该是各国共商共建共享。金砖国家应该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包容、多元的世界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大家对此事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的讨论。
(案例与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案例只为普法所用,无任何不良导向,图片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