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开局,青铜收场,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明朝军队的战斗历程。为何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会越打越弱?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大家可能对这段历史充满好奇,想知道明朝军队是如何从强大走向衰弱的。小编就带你走进明朝军队的历史,解读其中的成败得失,为你展现一个全面立体的明朝军队战斗力演变过程。
明朝初建之际,太祖朱元璋采纳刘伯温之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卫所制度,以控制重要要塞。明朝首创了独具特色的卫所制。皇权独揽军政大权,全国各战略要地设立卫所,官兵世代繁衍,军费则依赖屯田。
卫军实行屯田制度。按规定,一般实行三分守城,七分屯种。每个军丁授田一份,由官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按份征粮。洪武至永乐年间,全国军屯约有八九十万顷。朱元璋也大力支持,保证了军队给养出于军队而不劳民。
明朝军制建立在军户制度上,军户即为中国古代世代从军、当兵吃皇粮的人。中国历代朝廷都采用不同的兵役制度以巩固其统治。如秦朝施行征兵制,汉朝实行全民皆兵制,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后期实行募兵制,宋朝实行募兵制,清朝实行八旗制。明朝的军制是在元朝基础上改进,而没有采用唐宋时期的募兵制。
明朝初期的军户制度在建立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前期的效果也很显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军户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最终导致明朝军队战斗力的不断削弱。
元朝末年,农民为了填饱肚子,纷纷投军。士兵在军队中能获得军功,通过升迁改善自己的生活。同时,军队的待遇也比普通百姓好,所以士兵打仗时非常卖力。但是,在和平时期无战可打,军户最大的问题是世代当兵,无法脱离军籍,这使得军户的地位低于普通百姓,无法再通过打仗积累军功最后实现逆袭。
军户地位的低下,导致士兵在打仗时缺乏动力。到了明朝末年,军田被军官侵占,军户的收入无法得到保障。士兵打仗时还要自备武器和干粮,后期的军户生活如同服苦役。军户制度下,军户的后代兵员素质参差不齐,同时士兵逃亡的现象很普遍,军队无法满编,吃空饷的问题也很严重。
明朝时中原王朝,本该采用宋朝的募兵制,但是却采用了游牧民族的军户制度,自然不合时宜。明朝军队看着平时养兵花费少,都是自给自足,但实际各种费用支出远远超出。如果采用宋朝时期的募兵制,倭寇战争和明末起义地方部队很大程度上就可以解决,根本不可能轻易就可以打到京城。
在明朝朱元璋、朱棣、朱瞻基时期,大明王朝战斗力雄厚,军队基本是百战百胜,塞外游牧民族经常被大明朝欺负,打的蒙古、瓦剌、鞑靼、兀良哈等少数民族一味的乞降。就连当时的小日本也不敢轻易的惹怒大明。但是后期,这样的军户制度就越来越不适用了。特别是土木堡之变,抗倭战争,辽东满清作战,明末起义,这几场战争充分暴露了明朝的军力衰弱与卫所制的弊端。
土木堡之变,朱祁镇50万大军被瓦剌击败,自己被也先俘去,朱瞻基遗留的大将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等均战死,大明有生力量消亡殆尽。抗倭战争动用了全国力量,甚至僧兵土司兵都用上,最后还是戚继光的募兵发挥了作用。而明朝正规军战斗力低下,连一次最多几千人的倭兵都不能对付。
辽东对满清作战一败再败,后期袁崇焕组织关宁铁骑才能对抗满清。关宁铁骑主要也是采用募兵制,召集当地的农民为军,因为打仗关系到自己的家园能否保住,所以战斗力强悍。明末起义最初由陕西开始,明朝多次剿杀,几经反复。李自成,张献忠等多次被剿灭到只剩10多人,被招安或者逃脱,然后又东山再起,最终被李自成打到北京。
明朝的卫所制属于朱元璋独创,虽然在前期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那是因为前期皇帝都比较有作为,能够积极发挥卫所制的长处。但是到后期,因为皇帝素质不高,财政紧张,贪腐严重等问题爆发,逐渐暴露出卫所制的致命缺陷,但是后世之君又墨守成规不敢轻易变革,最终导致大明王朝覆灭。
逍遥子
还青铜收场,明明是枯枝败叶收场,软的跟意大利面有一拼[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