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位与尊重假说”理论的思考

我是前行跋涉者 2024-10-25 03:35:58

首先来看这一理论的背景:

「地位与尊重假说」认为,人类在青春期到成年早期(10到25岁)期间,身体、大脑和社会关系都在经历显著变化。尤其是在荷尔蒙的作用下,大脑中寻求奖赏的区域变得特别敏锐,使得个体对奖励和耻辱都极其敏感。这一时期,青少年强烈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特别害怕失去地位。

其次是地位的定义:

地位被定义为他人给予的尊重、钦佩和自愿的尊重。它与权力、财务上的成功和社会归属感等相关结构截然不同。地位不仅仅是归属感的衍生,而是一个独立且根本的动机。

然后是心理和行为影响:

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自尊以及心理和身体健康似乎取决于他人所赋予的地位水平。为了管理自己的地位,人们会警惕地监控自己社交环境中的地位动态,努力表现出对社会有价值的信息,偏爱并选择能够为其提供更高地位的社交环境,并在其地位受到威胁时做出强烈反应。

站在文化和个体差异角度来看:

地位的重要性在不同文化、性别、年龄和性格各异的个人之间得到了观察,这支持了地位动机的普遍性。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地位的渴望都是普遍存在的。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攻击行为也是人类在群居生活中为了更好地生存而产生的一种行为偏好。为了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以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和他人的尊重,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某些心理机制和行为偏好。

综合地来看,「地位与尊重假说」揭示了人类对地位和尊重的渴望是如何深刻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并且这种渴望在不同文化和个体之间具有普遍性。这样的普遍性可以从一些具体行为中看到,比如说对社会地位的认同,一些人被某个群体视为另类的时候,更多的会被排斥,从而很难融入其中。

由此可以看到,人们对于所处环境的依赖程度是较为明显的,一个人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首先要做的就是身份的确认。比如说找到亲戚,或者是同乡,还有说共同语言的群体。当然,各种各样的同学会和同乡会都是一种社会身份认同的体现。

有了地位,接着就是尊重这样的事情,也可以说,财富与权力又是社会地位的一种展现。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财富和权力的社会,也就不存在社会等级问题,正是有了财富和权力,才会有了社会等级,这样的等级问题又是社会矛盾的基本存在。

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自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既有对财富和权力的渴望,又有追求自由的渴望,在这些渴望中,产生了那些地位与尊重的需求。如何化解那些矛盾,是很多学者和专家都在探索和思考的课题。

对于个体来说,要做的就是在那些矛盾中更好的生活。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比如说身份认同,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身份,作为家长来说有父母的身份,有职业的身份,有职级的身份,在社会上也有自己的社会身份。

想要管理好自己的人生,就需要识别不同的身份,用相应的行为对应身份所要做的事情。很多时候的问题是身处其中的人做着不符合身份的事情,以父母为例,没有人会因为当了父母,就主动的去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社会也不会赋予一个父母的身份。

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有地位受到威胁的情况出现,比如说父母的离异,就会产生身份重新定位的情况。这样的重新定位,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家庭伦理问题,比如说丈夫(妻子)的出轨,孩子的叛逆,虐待孩子,家庭暴力这样的事情。

真实的生活中可能想不到一些行为的背后是一些理论的解释,只有在学习到了那些理论知识,才会认识到那些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是什么样的情况。从“地位与尊重假说”这一理论中看到的不仅是理论,还有与理论相关的具体事情,那些事情与个人的行为联系是很紧密的。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1
我是前行跋涉者

我是前行跋涉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