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骑兵的传统规矩:抢回战友尸首,可获得死者的妻妾和全部牲畜

史新说 2022-09-05 18:46:04

如果各位对战争感兴趣并了解了一些我国古代战争的话,那一定会知道这样一支勇猛的军队。

它训练有素、军纪严明、让人望而生畏;它由成吉思汗创立,建立了宏伟的蒙古帝国。甚至在元朝被灭后仍对明朝进行了长时间的侵扰,它就是蒙古骑兵。

有意思的是自明朝中后期以来,虽然衡量军功的标准仍是获取敌人首级的数量。但每次取得的数量都在缓慢下降。

这并不是明朝认为蒙古骑兵没有威胁力了,实际上在那时明朝将蒙古骑兵列为对自己的第一威胁对象。明虽然灭了前朝但这支前朝曾征战至欧洲骁勇异常的队伍,明朝对他却是不敢掉以轻心。

具体可以从明朝军功奖励的细节中可以看出来。当时一个蒙古战士的首级可以让一个普通的明军战士获得20两白银外加升官一级,如果不想升官更是可以拿到50两的银子。

同比于后面对倭寇首级和本国土匪的首级,蒙古人首级的价值可以直甩他们几条街。

如此滚滚利益的诱惑,显然会让明军在战场上更加勇猛地杀取蒙古人的首级。

但其实明军在与蒙古军的战争中所获得的人头每年都在下降,甚至有时在数千人的战役中明军伤亡数百人时所获取的蒙古军人头两只手都可以数明白。最有趣的是明武宗在正德十二年的应州之战。

应州之战仅杀蒙古骑兵十六人?

在正德十二年,明武宗朱厚照在出关巡边时遇到了率五万人进犯明朝边境的鞑靼部落部落首领小王子。

于是明武宗朱厚照以自称威武大将军“朱寿”的名号,召集长城沿线的军队约五万人参与作战。

史料记载当时直接参与作战的双方士兵不少于六万,作战时间更是从清晨一直到下午。

并且在明武宗亲自取得一枚蒙古人首级的情况下,这次战役共取得蒙古战士首级仅仅是十六枚,并且是在明军阵亡五十二人。

《武宗实录》中说: “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从史料记载的伤亡人数来看是明军战败,事实上却是蒙古兵败,明军一直将蒙古军追至朔州才停止这次战役。

但是从双方交战的规模与时间,并且在这次战役过后蒙古族十余年不敢再攻打明军来看,明军当时对蒙古军的创伤应该是不小的。所以蒙古军队只阵亡十六人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只有十六枚蒙古军首级呢?剩余的去了哪里?在以敌军首级论军功的当时,明军战士显然会尽可能多地去拿蒙古军首级。

不可能全部的明军战士都是“视金钱如粪土”无欲无求的吧,这其实和当时蒙古人的传统有很大的关系。

蒙古人的战争传统

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死亡哲学,在当时不仅汉族人追求落叶归根,蒙古人在死后也追求能够回到故土。

蒙古人相信自己死后,会生活在与生前极度相似的世界。在那里自己的牲畜茁长成长,那里的生活依旧像生前一样美好。

虽然因为游牧的原因不得不居无定所,但始终是在那片养育自己的草原。所以在他们的传统里,死后一定要回到家乡,这样才能得到天神的庇佑。

当然出于同胞之情是一部分。在这样的传统下,谁都不愿让自己并肩作战的好战友、好兄弟在死后仍然流落敌国,身首异处,灵魂不得安息,得不到天神的庇佑。

另一部分也是出于利益。毕竟战场的情况瞬息万变,不要说带走同伴的尸体。都不敢保证自己下一秒会不会变成尸体,带走同伴也要看看自己的状况。但是在蒙古族的传统中,带回受伤的同伴或者同伴是尸体会有丰厚的奖励。

在蒙古人的传统中带回受伤的同伴,同伴会将自己现有财产的一半赠与带自己回来的人,用来回报恩情。

在战场上带回死亡同伴的尸体,更是会得到他的全部财产以及妻妾。如果带回尸体的是一个奴隶,那他则会立刻摆脱奴隶的身份。成吉思汗甚至将这个传统直接作为法规写在了《大扎撒》中。

其实不只蒙古族,草原上的许多民族都有这样的传统。他们有着相似的生活习惯,在文化方面即使些许的有不同在大体方面都是相似的。

后记

这样一来,既有同胞之谊传统习俗,又有利益诱惑。毕竟在这样的规定下,同伴的尸体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牲畜与妻妾。所以他们还是很乐意去带同伴的尸体回家。

即使有利益的诱惑真正带同伴的尸体回去也要有能力才行,没有能力面对再大的财富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以他们每次作战的时候,每个蒙古骑兵都会准备多匹马。一方面是为了不时之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带回战友的尸体。

所以在明朝的中后期,也是因为这种传统的法律化,越来越多的蒙古战士愿意带回同伴的尸体。自然明军所能取得的蒙古军首级就会减少。

0 阅读:155
评论列表
  • 2022-10-15 23:10

    《武宗实录》是专门黑明武宗的。

史新说

简介:旧的历史新的解说,和我一起畅游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