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向来以包容著称,在上海不仅能找到原汁原味的吴越文化,更能见证西方文化的大放异彩。然而,许多人都忽视了另外一种重要的文化,那就是伊斯兰文化。据统计,上海现有清真寺7座,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户籍人口达8.5万多人。
在魔都上海的市中心,伫立着一座风格独特的“小桃园清真寺”,你知道它的故事吗?
小桃园清真寺,旧称清真西寺、上海西城回教堂。位于上海黄浦区小桃园街52号,因寺门正对着小桃园街,故得名“小桃园清真寺”。小桃园清真寺的建成和实业家林金子云有关。金子云是江苏省南京市人,回族。当年,他随父亲来到上海后,成为实业家。
1917年,金子云出资1.2万余银元,购入南市西仓桥街117号,占地2.4亩的潘姓绅士的花园住宅,捐作清真寺。六年后,金子云又拿出一万元银元,并请建筑设计单位绘就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图纸,送请清真董事会协助办理恰当的改建工程。工程历时3年,清真寺于1925年建成。新建成的小桃园清真寺为阿拉伯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合璧的建筑。
资料显示,小桃园清真寺大门北向为拱形花格铁门,上额嵌书“清真寺”三字,门头横嵌《古兰经》的经文一节,人内是长方形宽敞庭院。庭院西侧是宏伟的礼拜大殿,面积约500平方米,可容近500人同时礼拜.大殿为上下两层,上层为二殿,有大跨拱顶结构,为国内伊斯兰教建筑中不多见。并有拱形多开窗户,光线充足,底层门额悬“显扬正教”匾额一方,门间镶有两块红木的阿拉伯经文对联,上额砌有《古兰经》文一节。
大殿顶部用石子浇灌的平台,在正中央大圆拱顶上有望月亭一座,高耸人云的“星月杆”竖立在拱形亭顶之上,为伊斯兰教寺院的标志之一。平台四角有四座阿拉伯式拱形圆顶,西南、西北角各有石方台一块,长凳四条,专供穆斯林诵经、休息之用。
庭院东侧有厅堂结构的三层楼房一幢,二、三层是图书室、阅览室、藏有中外各种版本的《古兰经》和伊斯兰教珍贵文物。底层为讲经厅堂,厅内放有一部清代中国木刻《古兰经》和一部乌尔都文注释的印度版巨型《古移动图片兰经》。墙壁有中堂和条幅,以及经文香炉、香案、花瓶等陈设。
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江浙各地、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各地的人汇集于上海,造就了这种城市的独特魅力,以后来上海旅游,除了老牌网红景点外滩、豫园、陆家嘴,不妨去一些小众景点打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