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世臣得意弟子吴熙载,演绎自身特色的孔庙三碑、石门颂和张迁碑

寓书喻画 2021-07-31 18:58:47

吴熙载作为清代承前启后的一代名家,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在汲取邓石如书法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依托经典汉碑,推陈出新,走出了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清代是碑学兴起的重要时期,碑学的兴起打破了帖学长久以来固步自封的封闭局面,在取法对象、笔法及审美趣向等方面开辟出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为清代书坛注入一股新鲜而又古老的力量。

吴熙载在清代书坛以篆书名世,特别是他那一手好似“吴带当风”的小篆更为人所传颂。

《节临兰亭序》

扬州三绝之全才吴熙载

吴熙载历经嘉、道、咸、同四朝,一生都处在内忧外患的时代氛围之中,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战乱无疑是阻碍创作的一大羁绊,致使已过半百的吴熙载还为了避乱谋生东奔西走。

吴熙载,字让之,亦作攘之,让翁、方竹丈人、晚学居士等。原名廷飏,江苏仪征人。作为一名传统儒生,从小学习四书五经,受仁、义、礼、智、信的不断熏陶,以科举考试投身报国便是他的信仰。

虽然最终只中了秀才,但是在其早年学习科举考试的书目时,四书五经这些传统的经世哲学早已深深地植根于吴熙载的成长轨迹之中,并对他的性格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忠君爱国,礼义廉耻等的教育深入他的内心。

科举考试虽没有令他飞黄腾达,但使他具备了做学问的文化基础。中年后,吴熙载长期寓居扬州。在其38岁时,应李彦章之聘,客扬州榷署。

51岁时,吴熙载受宿迁王惜庵之托,分典清代《四库全书》七阁之一的文汇阁秘书和续刻《砚史》后半部。

当吴熙载将要大展其才时,不幸时代弄人,不久在清兵对太平天国的作战中,文汇阁付之一炬,吴熙载施展才华的机会因战乱错过。

4年后,太平军北伐,为避战乱,54 岁的他流寓到了好友较多的泰州。面对战乱,他愤而改名为“攘之”。

吴熙载是书画篆刻的全才,一生清贫,以书画篆刻创作为生,四体皆能,篆隶功力尤深,特别以圆劲流美的小篆最获时誉。

同时精金石考证,擅写意花卉,对其后众多书家影响非常大,当时人们把他的书法篆刻、陈若木的画和龚午亭的说书誉为“扬州三绝”。

让人吃惊的是他还精通地理之学,著有《通鉴地理今释稿》。《清史稿》给艺术家立传的不多,但吴熙载有传记。传记中称他“博学多能”。“熙载恪守师法,世臣真行稿草无不工,嗜篆分而未致力,熙载篆分功力尤深。”

他不仅继承了包世臣的真行稿草之法,而且在篆隶上还超轶其师,独步古今。

《行书玉笈瓦当八言联》

典雅凝整、庙堂气宇型

清代后,众多书家开始从汉碑中取法,吴熙载是其中较为恪守规矩的一位大师,他的临作以原作为依托,淳厚而有古意,吸取原作的神韵又参入己意。

吴熙载的隶书植根于对汉代碑刻的大量临摹之中,他一生中临习过多种汉碑,风格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典雅凝整、庙堂气宇型。其临习较多的为《乙瑛碑》、《史晨碑》和《礼器碑》,并称“孔庙三碑”,此三碑皆属于庙堂正体。

《乙瑛碑》

相较原碑,吴熙载的作品堂堂正正,骨肉停匀。尤其用笔丰腴而不失其劲;结体较为方正,笔画较为规矩,如“以”字原碑第三笔舒展的拉出,而吴作将其作收缩处理,长短因势而成,笔画较原碑的瘦劲,吴作显得润泽厚重。汉碑由于年代久远,不易得其用笔,观吴熙载之作可谓得原作神韵。

《史晨碑》

原碑字形方正,秀气雅致。中宫收紧,撇捺波挑左右舒展,开合有度,行笔圆厚肯定,散发出端庄宁静的气度,燕尾方圆多变,姿态各异。吴熙载所临,结字工整细致,中宫收紧而四面开张,波挑分明,但相较原碑的波挑所呈现的方菱形,吴熙载所临的燕尾较为圆润,应是吴熙载对此碑临写时的创新。

《礼器碑》

结构宽绰,笔画瘦硬刚健,收笔转折多处方折,笔画较细而刀法及捺粗壮,构成强烈的视觉对比。碑文笔画粗细对比强烈,有的笔画中段很细,细如发丝,却如钢铁般坚挺有力,起笔顿笔扎实有利,粗如棒槌,却又姿态灵动,尽管线条变化万千,但通篇和谐自然,在力量感与灵动感的协调上非常出色。瘦不露骨,不伤于靡弱,显得很有力度。其结体寓欹侧于平正中,疏秀严密。吴熙载所临《礼器碑》相较原碑线条上稍粗,根据墨迹可以出所用水墨较多,而且也将原帖燕尾的方形多改成圆形,因此,相较原帖,吴熙载所临《礼器碑》线条力量感上稍弱,而厚重感增强。原碑中有些字的笔画细如发丝,这一点上吴熙载极力模仿,并运用到自己创作中去。

方拙朴茂,端正灵活

吴熙载对汉代碑刻的第二类为方拙朴茂类,包括《石门颂》和《张迁碑》等。

吴熙载遍临汉碑,取法之广令人叹服,包括一些有争议的汉碑作品如《白石神君碑》,此碑结体方正,字形较其他汉隶结构的扁方较为长方,行笔劲健,强调燕尾,属于端正典雅一路。但对此碑的评价历来争议不止。

《石门颂》

为摩崖石刻,不刻意求工而古拙自然,富于变化,流露出天真自然的情趣。为汉隶中俊朗凌厉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此碑结合了古隶特有的率意肆纵和简洁有利,用笔方圆相交,圆笔为主,篆意浓厚,线条多变有趣,笔笔逆峰收势,力道中实,气势凝练。行笔缓慢遒健,宏伟肃穆。收笔回锋收势,气息内敛,极少处理成燕尾状。用笔圆融有力且含蓄沉厚,结字左右拓展,意态肆意纵横,通篇来看自然天成。吴熙载所临《石门颂》相较原作比较单字上可以看出他力求相似,结体与用笔都十分忠于原作。如“”、“过”等字,准确把握了字的精神面貌。在章法上,吴熙载选择了带界格的纸张,每个字都工整的摆放在界格之中,而原帖章法错落有致,并不是整齐的在一行上。可以说《石门颂》的率意恣纵被吴熙载所吸收,使得其创作的隶书结字生动活泼。

《张迁碑》

是东汉晚期作品,结构方整劲挺,棱角分明,结构谨严,笔法凝练。书风端正朴茂,方劲雄浑。初看似乎稚拙,细细品味才见精巧,章法、行气也见灵动之气,沉着有力,古妙异常。运笔多采“方笔”,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吴熙载所临张迁碑字形古拙,用笔中掺入了些许篆意,相较原碑圆笔较多。用墨润泽,无干枯笔画。下笔沉着稳定。对于结体有自己的理解,如“云”、“仁”字的横划作刻意的拉长,使之两横长度对比减小,增加了字态的稳定感。“伯”字吴熙载将左右结构写的十分端正,相较原碑,字型偏方正,又端正中育灵活,颇有意趣。

隶书《送友人》

结语:

吴熙载学习隶书遍地取法,多种汉碑的临习使得其对隶书有了自己的审美观点,他吸收各个碑刻的用笔方法和字形特征,将它们糅为一体,观察其晚年的隶书作品,倾向于圆润厚重的风格,并于细微处奇趣横生。

——END

1 阅读:258

寓书喻画

简介:徜徉字中,踯躅画前,晓喻其中,寓意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