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出版社做临时工——我的出版生涯忆事之十一

路边小石杜辉 2023-04-25 07:08:53

文/杜辉

前文说了在广告公司的经历,最后因为没意思撤了。其实对路的话意思还是有的,因为留下的同事真有捞了一笔的,只是不适合我而已。那时年轻,也没多少工作经验,也没特长,找工作能干嘛?凭兴趣论,那时还是喜欢出版行业的,所以找来找去就找回了这行的工作,时间应该是2001年前后。

那时找工作还没现在这么便利,没招聘网站、没自媒体,即时通讯软件也不普及,那就只能看报刊的招聘广告、找中介、靠熟人介绍,反正信息不对称,很麻烦,也容易吃亏。怎么来这家出版社没什么印象了,可能是熟人介绍的,因为这家出版社是以前做期刊发行时候的客户。出版社怎么还会是发行渠道商?因为这家出版社那时在开拓做连锁书店。

当时的连锁还是新鲜事物,资质奇缺,不光申请的门槛很高,到后来图书这块的连锁还有暂停批新的了一段时间。在市场高速扩容的过程中,借助连锁加盟费圈钱是个比主业更有魅力的捞钱路子。席殊书屋就是榜样,连锁店、加盟店都是先拿真金白银加盟的,这个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快速聚集资金,钱到手可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图书这块很大一块是赊销,那就从出版社白手套货,然后配送加盟店,加盟费那是自己的金库,随便玩。最后庞氏骗局破了,一甩手倒闭就是。别管配送的图书质量如何,好不好卖,就问你加盟店你拿没拿货?拿了就可以算钱,你怎么讨债,扯皮扯不清的事情?出版机构的欠款,是吧,都懂得,门道很多。还在这行混饭吃,不敢得罪人,就不说了,懂得都懂,不懂也无所,反正这行现在没油水,不用惦记了。

我去的这家出版社,当时也正是看到了连锁来钱快的路子,又是国企有资质,那就开拓这块,并且还是小有规模的,当然后来这块业务也是关门大吉了,也是一地鸡毛的事。怎么来的忘了,但入职时候是按编外人员入职的,也就是曾经意义上的临时工,后来科学了,就叫合同工了。那时的出版社是有编制的,是事业单位,进去后有级别及对应待遇的。咱这社会闲散,没有靠山的小白入职,自然不会给你编制,那就按临时工入职。既然叫临时工,那待遇、福利自然和正式工差了很多,但干的活其实基本一样的。同工不同酬,你爱干不干,反正你不干有人干。那时年轻,也不需要养家,自己也没底蕴,所以也就无所谓。闲着也是闲着,就抱着学习、积累经验的心态也就去了。

在这个出版社的经历还真成了临时工的经历。前后待了三周左右的时间,还赶上了一月份主渠道、民营两个订货会,累得要死。最后因对主管不忿,去你X的,撤了。虽然时间不长,但也不算白干,总是积累了经验,见识了一些新的奇葩人与事。

社里的发行分发行一部、发行二部。之所以这么划分,也算改革的一种尝试。那时的出版社都是事业单位嘛,所以一部有编制,二部主管有编制,干活的没编制,社会招聘。然后计划经济时候的发行渠道就是新华嘛,那就一部管新华及其他国营书店,二部负责民营渠道。连锁这块是一部为主,当然了二部也可以参与(背后很多隐情,就不写了,得罪一大片)。关键的是一部的发行主任和社长是兄弟(好像还是亲兄弟),所以一部的优越感是自然的,二部就真是临时工部门,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当然,我自然是入职了发行二部。

出版社福利还是好的,有食堂,工作节奏没那么紧张。食堂甚至还有个活动区域,有乒乓球台之类的健身设备。不过那时候电脑不普及,办公室可不是人手一台电脑。就算有电脑,很多也不一定能联网,就算能上网,很多也只是内网,不能上外网。所以那时作为新人在办公室很是无聊,可不好摸鱼。活不是不干,是没得干,就只能在那里发呆干坐着。那时手机也只有短信、彩信功能,来条短信能读好几遍。

虽然以前和一部的人是客户关系,那时也客客气气。但真做了同事,还是有竞争关系的,那彼此之间的关系自然就多了隔膜、生疏。职场嘛,都是利益关系,也算正常,何况还是老国企。所以,平常上班很是无聊,闲聊的人都没有。好在部门还有个大姐,人很不错,对我照顾有加,平常还能说几句闲话。不过时日太久,就记得有这么个大姐,姓甚名谁,长什么样子都完全没了印象。所以人生就是如此,大部分人就是过客,最后消失在记忆中。

开订货会是个非常辛苦的活,到时专门用一篇文章介绍。比较奇葩的是一部一个同样是新人的哥们。名字也是彻底忘记了,反正是钢铁直男低情商中的极品。各种小冲突都没具体印象了,就记得一个事情,印象深刻。因为业务分一部、二部,反正我们这些年轻的盯展位,有客户来都上去谈也不能亮着客户对不。不是自己负责的渠道也会帮着谈,收款、订货什么的都来。来了个客户,和我谈得挺好,要付货款了(那时新客户都是现款交易),这哥们伸出脖子来了一句,他是新来的,钱别交给他,他做不了主。我觉得吧,他倒真不像是要黑我,就是骨子里的蠢。这种蠢劲,我是自愧不如。您都这么说了,那人客户还能死乞白赖的付定金呀,那就先算了吧。我心中有羊驼奔腾而过......

那时图书生意太好做了,订货会守着展位就能收现款。订货的,要加盟连锁书店的。反正一天收个十几万、几十万现金很平常。这社有两个系列产品给我印象深刻,也算不错的案例。第一个系列产品是当时这社引进了某台湾名漫画家的漫画。开始两年这漫画卖不动,大陆人不认,没人看。面对高额版税的投入,这书开始巨亏,社长还是很有压力的。不过否极泰来,引入两年多后这书在大陆渐渐火了,一个渠道商随便几百上千册玩一样,要个万册也很平常。订货会上出的新品,预收款就有十多万册的,整个订单量记得超过了20万册。所以选择图书产品真的难有统一、有效的标准,就是个人的眼光。如果这系列书不是社长选的,只是一个编辑或者编辑部主任,那两年巨亏下,肯定社里就不干了。但是社长谈的项目,定的选题,其他人虽然会有议论,但这事也就干下去了。之后反败为胜,让社里赚得盆满钵满。这项目从失败案例成为了经典的成功案例。但这种时间机会,压力成本有几个从业者可以承担?甚至是都没可能有条件去承担?所以这行不实行个人决策好不了,出版就不是集体决策的行业。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决策,也就是对结果都可以不用负责。只有个人拍板,盈亏自负才有可能出好东西。

上面说的那系列书是先赔后赚,这社另一系列书则是先赚后赔,甚至把那系列的盈利拿过来填都远远不够。这个系列是把当时流行的青春偶像剧,根据电视剧或剧本改编成小说。这系列产品还不少,我在那会就已经几十本,后来还陆续有后续产品。这书开始发的时候渠道还是挺感兴趣的,预订、收款都不错,五万十万册是有的。但后来很多品种的退货率听说达到了七八成。这点销量连印刷费,版税都收不回来。大体分析一下,问题主要有二吧。一是用电视剧剧本改编成小说,文字水平难保证。用小说改剧本,和根据电视剧及剧本改小说不一样。况且还有作者文笔问题。这一系列几十本,其文字水平必定是参差不齐的。二是大部分青春偶像剧都是流行文化,本身读者已经看过电视剧,那在买书的动力自然就不强。况且图书是根据剧本改编,这个和小说改电视剧时会有很大改动不一样。改动小,就等于是把影视画面通过文字重现,那自然没什么吸引力。况且流行的影视剧热度多则一两年,少则几个月。过气后,图书更不会有人问津。所以这书看似很火,最后巨赔也是有迹可循的。当然,做书就是这样,事后总结容易,事前准确预判几乎不可能。这也是出版的魅力,拼眼光的前提下,也拼机缘。

订货会时候,要有重点新品。很多渠道商就会拿着现款要求做区域独家。这就涉及到利益分配及关系维护的很多微妙。反正看着一部、二部领导明争暗斗的较劲,对于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绝对也是一景。那时候有好产品,在客户那真是高高在上,大家拿着钱排着队、争着要给你,讨好你,求着你发货。那种心理舒爽的感受,现在孙子不如的年轻发行员是机会再体会到了。当时开订货会,有好产品的话,真是可以收钱收到手抽筋。不过那时小,只参与没能分得一本羹,所以现在还是穷屌一个。

订货会挺辛苦的,辛苦就辛苦吧,订货会后还会有更多跟进的工作。收了钱,就要给人出单发货对账什么的,反正是闲不下来。之所以这么辛苦的拼下来,还要走,也是因为订货会后因发货的事情和主管有了矛盾(实则是要勾兑自己的利益,不想外人碍手)。那时年轻气盛,也觉得这单位没什么前途,所以在怼了主管一顿后,就撤了。

订货会后各种发货单、对账单什么的在办公桌上放了一摞。他嘱咐我桌上单据不要动。至于为什么不让我动,里边自有他和某些民营渠道利益的勾兑,所以不想我这个外人知道(我看过几张单据,知道猫腻所在。就是某书店要倒闭了,他还一个劲的发货。其他的大家脑补吧)。既然你说不动那就不动了呗,没事干就坐着发呆。结果过了一会这人又过来训斥我为什么不干活。这下我就火上来了。你不让我动单据,我没事干,可不发呆嘛,两面话都让你说,那就别玩了。其实早觉得在他手下干没前途,而且也不是一路人,在一起无趣,有走的想法。再者这二部也不讨社里人喜欢,他也是人缘不咋滴,背后一堆骂,跟着他,我自觉没什么好前程。既然你挑事,那我就怼呗(估计人家本来也是看忙完订货会了,可以卸磨杀爷了,找个事,让你自己提出走人)。

那时年轻,生活没压力,所以无所谓,况且这待遇什么的真没吸引力,所以怼一顿,心情爽了,结账走人。这就是我这辈子唯一一次做临时工的经历。短暂,但也有收获。不爽,但也有色彩,也算初步了解了一些利益输出、勾兑的事情,不过这事虽然知道,咱我是干不出来,所以一直穷呀,呵呵。下次说说当时订货会的事情,也是奇葩多多。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