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容县杨梅七秋桥:一座古桥见证的容州文脉传承

凌香谈趣事 2025-04-04 04:49:17

引言:小城大韵,文脉千年

在桂东南的青山绿水间,藏着一座常被忽略的古城——容县。这里没有大都市的喧嚣,却有着"岭南五府"“千年古县”的雅号;这里虽是小城,却走出了无数心怀家国的儿女。从唐代的容州都督府到民国的将军县,从杨贵妃故里的传说到沙田柚的清香,这片土地始终浸润着一种独特的气质: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总带着刻入骨髓的文化自信。他们或金榜题名,或征战沙场,却都像候鸟归巢般将赤子之心投向故土。今天,让我们循着杨梅镇七秋桥的青石纹路,触摸一段"天子之师"反哺桑梓的往事,感受古容州生生不息的文教血脉。

一、桥影如诗:七秋桥的前世今生

在杨梅镇新塘苏屋旁的潺潺溪流上,一座长6米、宽4米的单孔石拱桥静卧了二百余年,全石构造的桥身如新月凌波。这座看似寻常的乡野小桥,却因乾隆皇帝钦赐桥名而载入史册。青砖砌筑的拱券历经两个世纪风雨,依然保持着完美的弧度。这座长不过十丈的小桥,承载着太多动人故事。

七秋桥现状

匠心独运的营造智慧

桥拱采用糯米灰浆砌筑法,石块咬合精密如榫卯,历经洪水冲刷仍岿然不动。2004年村民为通行便利用水泥加固桥面,但俯身细看拱券,仍可窥见乾隆年间青苔斑驳的青砖弧线,仿佛时光在此打了个精致的绳结。

七秋桥桥底中部的古青砖清晰可见

御赐桥名的传奇渊源

故事要从乾隆四年(1739年)说起。杨梅镇学子何畴高中进士,因才思敏捷被选为乾隆侍读,成为"天子近臣"。但这位"帝师"心中始终牵念着家乡的泥泞小路。他假托病休七年,以"一年一桥"的巧思,在卅六垌沼泽间修筑七座桥梁。当乾隆询问工程进度时,何畴灵机一动,将离故宅最近的石桥奏为"耗时七载的巨筑"。皇帝感其辛劳,御笔题名时感慨:"七度春秋铸一桥,赐名'七秋'彰其劳!"这场美丽的误会,成就了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

卅六垌之一

二、耕读传家:何氏家族的文教密码

若要读懂七秋桥的精神内核,必先揭开何畴家族的文化基因。这个从广东珠玑巷迁入容县的家族,自明代始便以"诗书继世"为训。从《何氏族谱》可知,其家族自明初迁桂,五代人接力完成从军户到书香世家的转型:先祖何守泉任苑马寺监革新马政,父辈何辅世"五子登科"传为佳话。

苑马寺为明朝九寺五监,乃是朝廷的重要机构,掌管六监二十四苑的马政事务机构,听从兵部指挥。

迁徙中的坚守

明初洪武年间,北京苑马寺监何守泉之子可贤跋涉千里,最终在杨梅镇成美村扎下根基。

守泉公的古墓,顶端横额雕刻皇恩宠赐和奉天敕命

他们不仅带来中原的农耕技艺,更将客家人的崇文传统深植于此,而何畴亲题"昚惪可风"匾额(现存福建武平),正是这个家族"慎德修身"的见证。

五子登科的家风教育

从康熙年间的何守泉第四代裔孙何辅世中举开始,这个家族开启了 "五子登科" 的传奇:父亲官至会宁县知县,五个儿子皆中举人,第五代裔孙长子何隐任香河知县,次子何勉执掌新宁州学,四子五子同榜中举,老三何畴更是在乾隆四年蟾宫折桂,高中进士,成为乾隆的老师、起居注官。在"万般皆下品"的时代,何家却把功名视作"耕读之余的副产品"。何畴曾笑对乾隆:"臣家日食半江水,夜宿望星楼",以双关妙语道破寒门本色——那"半江水"实为残破水缸,"望星楼"竟是漏瓦茅屋。

金銮殿里的桑梓情怀

何畴是以二甲进士的身份入翰林院,成为天子近臣。他陪伴乾隆读书论道的日子里,或许常常在深夜仰望宫阙,思念着千里之外的家乡。史书记载,这位侍读学士 "机巧善谋,才学过人",但最让人动容的,是他三请归乡的执着。

第三次告假时,乾隆以 "十口心思思宗思祖思父母" 的上联相试,何畴在同乡陈宏谋的点拨下,以 "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巧妙应对。这段君臣对答的佳话,不仅展现了何畴的机敏,更折射出中国士大夫 "忠孝难两全" 的永恒命题。当他最终踏上归乡之路时,行囊里装着的不是金银细软,而是皇帝御赐的 "七秋桥" 墨宝。

三、文脉图腾:建筑群中的教化之光

何畴的反哺之举,远不止七秋桥。他深谙"教化无形,润物有声"之理,在杨梅镇构筑起一套完整的人文生态系统——文昌阁(文庙)、关帝庙(武庙)。文昌阁(东)与武庙(西)构成"左文右武"的堪舆布局,暗合《易经》"青龙白虎"方位学说。在杨梅镇的历史肌理中,文昌阁与武庙这对文武双庙,恰似天地间阴阳交汇的符号,可惜的是,因十年浩劫,这两座杨梅圩的“文脉”只能存在老一辈的记忆和新一代的想象中。

杨梅中心小学两侧,文昌阁(东)与武庙(西)构成"左文右武"的格局

文昌阁:点燃科第星火

据海外游子杨剑锋的回忆,在五十年代,在外漂泊的游子从绿荫车站的出来,只要远眺看到巍峨的文昌阁(或可能又名魁星楼),就知道家的方向近了。这座高耸入云的楼阁,如船篙般矗立在杨梅小学东侧100米的山丘之巅,北倚大仁山的苍翠,南揽梅江的碧波,将圩镇、学堂、河山尽收眼底。其24米高的塔身虽不及扬州文昌阁的宏伟,却以"船篙镇舟"的独特意象,成为岭南建筑史上罕见的堪舆杰作——杨梅圩如泊岸的巨舟,文昌阁即是定海神针,这般天人合一的营造智慧,至今仍在侨胞口述史中鲜活如初。

杨梅镇文脉之一:杨梅中心小学

杨梅中心小学的钟铁

关帝庙:义利之辩的课堂

杨梅圩头的关帝庙现存三块残碑,记载着何畴乾隆三十一年的倡建始末。何畴亲撰的碑记虽已散佚,但封蔚礽的续文里,依稀可见这位容州才子的家国情怀。"亦利亦义,驯至风俗人心蒸蒸日上"的箴言,既是商业伦理的劝诫,也是儒家思想的现实投射。当这座曾经香火鼎盛的武庙,后来成为粮秣仓库,再变为荒草丛生的遗址,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时代的变迁,更是容州人对忠义精神的执着坚守——从何畴辞官归田的气节,到黄绍竑保留武庙的担当,这种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从未断绝。这种"爱国爱家"的精神,至今影响着杨梅商帮——2023年梅江河畔新建的"侨心桥",便是华侨们循先辈遗风捐资而筑。

武庙一角,几乎不见当年的遗迹

只能从村民粘贴的告示里想象当年的历史

浊水河桥:从古道到国道的转变

昔年浊水河桥是何畴所建七桥之一,如今它已与民国时期的公路桥,一起化身为省道203的一段,路旁粥铺的老板娘仍会向过往司机讲述:"别小看这柏油路,底下可埋着乾隆年的老桥基哩!"历史与现代在此奇妙叠合,恰似容县人"守正创新"的精神写照。

结语:桥的那头是星辰大海

暮色中的七秋桥,总有三两老者在桥边树下纳凉。当问及桥的故事,他们会指向石缝里倔强生长的蕨草:"瞧这'桥头蕨',火烧水淹都不死,像极了我们容县人的脾性。"是的,从何畴"寸身言谢"的机敏,到今日华侨"跨海筑桥"的壮举,这种文化韧性早已超越物理时空。

七秋桥的砖缝间,生长着容州人最珍贵的文化自信。当我们在桥头驻足,触摸那些被风雨侵蚀的铭文,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何畴的吟哦,举子的书声,游子的足音,交织成一曲跨越时空的交响。

当孩子们在七秋桥边听老人讲述何畴的故事,当学子们在文昌阁遗址前感悟耕读传家的真谛,这些沉睡的文物便完成了最华丽的转身 —— 从历史的见证者,成为文明的传承者。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回望,我们会发现:那些刻在断壁残垣的文字,那些留在族谱里的故事,那些融入血脉的精神,正在以新的方式延续。这或许就是文化遗产最动人的力量:它让我们知道自己从何处来,更指引我们向何处去。

(本文历史考证参考《容县志》,《何氏族谱》,杨剑锋《老杨梅圩记忆》,潘大林《文昌阁被毁掉之后》,本文图片部分自摄,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部分图片和内容源于网络,如有未能正确标注权利人、其他侵权情形,请联系小编修改、删除。)

0 阅读:2
凌香谈趣事

凌香谈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