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宝宝的饮食,宝爸宝妈们都是非常关注的,毕竟饮食影响着孩子的营养摄入,关系着孩子的健康发育。
所以宝爸宝妈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吃到健康、营养的食物。
不过,大多数的家长只是关注孩子的饮食内容,却忽视了饮食后的行为习惯问题。

一岁孩子吃完饭后学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没一会就嗝屁了
在照顾宝宝这方面,菁菁真的是非常上心。给孩子吃的辅食,菁菁准备的都是营养健康的食物,从来不会给孩子吃那些含有添加剂的食物,而宝宝也在菁菁地精心照顾下健康地成长着。
转眼间,宝宝就已经一岁多了,到了该学走路的时候了。
而宝宝由于身体各方面的发育都比较好,所以学走路来也更快一些。菁菁看到孩子如此出色的表现,内心也甚是欣慰,而且欣慰的同时也颇感骄傲。
这天吃完饭之后,爷爷奶奶刚好过来看望孙子,于是菁菁就想要让宝宝在爷爷奶奶面前“露一手”,就让孩子开始学走路。
果然,孩子虽说走路的脚步比较蹒跚,但是其走路的能力却已经远超同龄人了,这让爷爷奶奶看到之后非常地开心,直夸孙子优秀。

而宝宝似乎也感受到了来自长辈们的表扬,内心也是非常欣喜,就加快了自己的脚步。
但是要知道,宝宝刚学走路没多久,步履还不是很稳健,这么一着急就失手摔了一跤,倒在地上大哭了起来。
看到宝宝摔跤了,菁菁也是赶忙上前将宝宝扶了起来,仔细地检查着宝宝的身体各处,确认小手小脚和脑袋没有磕伤才松了口气。
可奇怪的是,宝宝越哭越凶,小脸渐渐涨得通红,哭声也变得断断续续。“宝宝怎么喘不上气似的?”菁菁心里咯噔一下。
爷爷奶奶赶过来,又是拍背又是喂水,可孩子反而开始翻白眼,嘴唇都泛起了青紫色。
“不对劲!”孩子爸一把抱起已经瘫软的宝宝,三步并作两步冲向车库。
到了医院之后,医生立刻进行了急救,但遗憾的是,宝宝最终还是离开了。

对于这样的结果,菁菁是无法接受的,认为孩子不可能将自己“哭没了”,于是找到医生讨要说法。
医生告诉菁菁,孩子并不是因为哭而去世的,而是因为孩子的气管被很多异物阻塞,无法顺畅呼吸,并且送医较晚导致的。
这时候菁菁才知道,原来孩子在家呼吸不畅,并不是因为哭,而是因为气管有异物……
那么,宝宝的气管里究竟是怎样进入异物的呢?这些异物是什么呢?

为什么孩子摔倒之后,会让异物进入气管?很多人可能想不到
原来,宝宝气管内的异物,并不是宝宝误吞了什么东西,而是宝宝之前吃的饭菜。
宝宝本身的消化系统发育并不完全,大家应该都会发现,宝宝在婴儿期吃奶的时候,常常会有“漾奶”的情况。

这就是由于宝宝的食管、肠胃发育不完全,以及容量较小等原因导致的。
而宝宝在一岁多的时候,其食管仍旧较短,肠胃对于食物的滞留能力也并不强,加上宝宝刚吃完饭,胃部食物较多。
如果在这时候进行运动,或是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或是出现不正确的体位姿势,都可能会导致食管返流的情况。
当食物反流的时候,如果宝宝出现哭泣等行为,就可能会导致反流的食物进入气管,从而阻塞气管,影响宝宝的呼吸,引发窒息甚至休克的情况。
而菁菁的孩子,就是因为刚吃完饭就进行走路学习,摔倒之后又大声哭闹,导致胃部食物反流到气管内,从而引起阻塞。
并且,当时宝宝气管阻塞之后,家长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在“哄孩子”,导致气管阻塞的情况加重,耽误了最佳救助时间,从而让宝宝离开了这个美好的世界。

如何避免食物反流?这3个喂养细节要注意
1)注意少吃多餐
无论是在母乳期的宝宝,还是已经开始吃辅食、吃正常饭的宝宝,我们都应该注意宝宝的餐食规划,尽量让宝宝少吃多餐。
这样就能够更好地避免因为“吃撑”,而导致的反流情况。
并且,由于宝宝的肠胃较小,少食多餐能够更好地让宝宝摄取和吸收营养。
2)注意餐后不要让宝宝剧烈运动、哭泣等
宝宝吃奶、吃饭之后,父母尽量不要让宝宝进行剧烈运动,或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等等。
让宝宝的身体状态平稳,这样更有利于食物的消化,避免食物反流的情况出现。

3)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
宝宝吃完饭之后,我们一定要注意宝宝的体位问题,无论是抱着孩子,还是让孩子躺下,又或是让孩子坐在沙发上,都需要时刻注意让孩子的上半身抬高,从而避免食物反流。
另外,如果宝宝的主食是母乳,父母最好将宝宝竖着抱半个小时,确保母乳不会回流。
如果孩子不小心被呛到该怎么做?处理方法一定要学会
如果宝宝不小心被呛到,家长们一定要根据宝宝的不同情况,来实施不同的急救方式。
比如宝宝年龄很小,那么我们可以使用“5次拍背法”,即将宝宝放于前臂上,用手托住宝宝的头颈部,另一只手的掌根在宝宝背部两肩胛骨之间拍击5次。

或使用“5次压胸法”,即让宝宝躺在坚硬的地面或床板上,家长以食指和中指冲击宝宝胸部,动作要轻柔而迅速,连续按压5次。

而如果孩子的年龄比较大,那么我们可以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即从后环抱住孩子,一手握拳,拇指顶住孩子上腹部,另一手紧握这只手,然后用力向内上快速冲击,从而让异物被冲出来。

结语
家长们不仅要注意宝宝的饮食健康、卫生和营养问题,也需要注意宝宝的餐后运动管理问题,避免宝宝出现食物反流的情况。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