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老人去部队看儿子被哨兵拦下,他说:让你们师长跑步来见我

翀水流年长 2025-04-08 14:55:09

1970年初春时节,河北113师驻地门前出现了一位银发苍苍的老者。他手持拐杖缓步前行,周身透着不凡的气度,目标明确地向营区内部走去。执勤的士兵看到后,立即礼貌地拦住老人,解释道:"大爷,这是军事禁区,必须出示相关证明才能入内。"这是军队的明文纪律,并非哨兵故意刁难。骄阳似火,老人意识到证件没带在身上,不愿给执勤士兵添麻烦,便吩咐道:"叫你们师长裴正飞跑步过来。"哨兵听到后明显怔住了,能准确报出指挥官姓名,这位老者绝非寻常人物。

其中一名士兵迅速前往通讯室向上级汇报情况。裴正飞师长立即赶往营区大门,这时哨兵才明白,眼前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身份非同寻常。他叫贺健。

1910年,贺健在湖北黄安县出生。这个少年并不安分,讨厌清晨起床,也不愿动手劳作,整天琢磨着怎么偷懒和玩耍。贺健在自传里毫不掩饰地写道:"我天性懒散",这种直白的自我评价充分展现了他坦率真诚的性格。贺健在回忆录中不仅描述了自己的性格特点,还坦诚交代了当初选择从军的实际动机。贺健选择从军并非出于报效国家或服务人民的崇高理想,而是因为无法忍受家中频繁的责骂,单纯想逃离家庭束缚,寻求一份自在舒心的工作。

他既不肯去学校读书,也不愿到田里劳动,整天游手好闲,总琢磨着怎么偷懒耍滑。家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却拿这个不成器的孩子毫无办法。贺健虽然平时有些叛逆,但对长辈的敬畏之心始终未变。即便遭到父亲的责打,他也只能默默忍受,不敢顶撞。然而在两位兄长面前,贺健的耐心荡然无存,兄长说一句,他必定回怼十句。贺健自幼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养成了暴躁易怒的性格,做事冲动固执且不讲理。1926年,年仅16岁的贺健在县城看到征兵告示。由于在家中缺乏关爱,常需承担繁重劳动,他毅然选择报名入伍。此外,他听闻军旅生活既体面又自在,便留下一封家书:"既然家里容不下我,我决定从军,请恕孩儿不能侍奉双亲。"贺健的两个兄长见到纸条上的内容,顿时脸色大变,立即搀扶父亲前往县城。

贺健刚要进城,就被追来的父亲抓了回去,首次当兵的计划落空了。父亲对他选择当兵的决定很不认同,认为儿子是为了逃避责任,气得再次动手打了他。贺健心中并不认同,可面对父亲,他无法当面顶撞。只得默默听着父亲的训导,表面顺从却心不在焉,参军的念头始终未消。贺健当时年纪尚轻,未能参与黄麻起义这场反抗国民党的武装斗争。事后他每每想起,总觉遗憾万分。1928年,刚满18岁的贺健加入了村里的赤卫军,从此积极参与打击地主豪绅的斗争,彻底改变了以往散漫的生活状态。

1929年,贺健与同村9名青年一起投身红军,开始了军旅生涯。次年,他因出色表现光荣入党,思想觉悟不断提高,深刻认识到肩负的使命。不再单纯追求"工作带来的愉悦",而是真正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核心宗旨。曾经畏惧清晨起床和体力劳动的那个年轻人,如今蜕变为一名信念坚定的红军战士。他不再惧怕艰辛与疲惫,甚至为了革命理想舍弃了曾经的名字。1937年,组织安排贺健前往山西赵城任职。为便于隐蔽身份,他将使用近三十年的原名"喻安良"改为现名"贺健"。此后,他以贺姓作为正式用名,儿子也随他改姓贺。

贺健参军后,一心渴望奔赴战场作战,尤其想在手枪排长期服役,不料组织突然安排他担任徐向前的警卫工作。贺健内心并不情愿,他认为自己只擅长作战,文化水平不高、不善言辞且性格急躁,难以胜任警卫任务。然而上级已经下达指示,作为军人他必须执行命令。两天后,徐向前见到贺健时打趣道:"听说你不想做我的警卫员,还想当手枪队排长?先在我这里工作两年,熟悉机关事务,以后打仗的机会多着呢。"贺健略显腼腆地摸了摸脑袋,郑重回应:"领导请放心,我会全力以赴,保证圆满完成任务。"陈赓和徐向前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同窗,两人交情深厚,经常往来。通过频繁接触,陈赓逐渐熟悉了徐向前身边那位沉默寡言却机敏过人的警卫员贺健。1932年潢光战役期间,红十二师在陈赓师长的率领下势如破竹,敌军溃不成军,最终残余部队被彻底围困。

6月13日下午,徐向前在贺健等警卫人员陪同下抵达红十二师指挥所,与师长陈赓会面。战斗打响后,徐向前招呼陈赓:"一起出去观战。"就在他们用望远镜侦察敌方动向时,一发炮弹突然迎面袭来。刚走出洞口,贺健敏锐察觉到炮弹来袭,迅速将身旁的徐向前和陈赓推向坡下。随着一声巨响,贺健被爆炸冲击波掀倒在地,浑身沾满血污与尘土,当场失去意识。经紧急救治后他脱离危险,苏醒后立即关切地询问两位首长的安危,确认他们平安无事后才如释重负。陈赓专程前去探望,感慨道:"幸好有你相助,否则我和徐总指挥恐怕已经牺牲了。"

熟悉贺健的人常称赞他"骁勇善战"。令人意外的是,这位没读过多少书的将领并非鲁莽武夫,而是兼具勇气与智慧的军事人才。贺健入伍初期在红1师3团负责通讯工作,直接上级是班长王必成。数日后,他参加了著名的花园战役,单枪匹马击毙一名敌军,活捉两人,并缴获轻机枪、步枪、手枪及弹药若干。因战功卓著,团党委授予他一次大功嘉奖。1931年,为培养更多基层骨干力量,组织开办了干部培训课程,贺健被任命为该期培训班的队长。课堂上,贺健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教官,却意外因此受到了训斥。李特在讲解防御阵地部署时,突然注意到前排的贺健坐姿端正,双手平放膝上,这种表现往常定会受到表扬。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李特突然举起教鞭指向他,严厉质问:"这些铅笔和笔记本都是地下党员们拼着性命才弄到的,你一个字不写、一句不记,怎么对得起他们的牺牲?怎么配得上党的培养?"贺健起身回应:"教官,您讲的内容我已经全部记下了。"李特对此表示怀疑,认为贺健只是在推脱,于是恼怒地回应道:"行啊,那你现在把我说的内容复述一遍,要是错一个字,可别怪我对你不客气。"出乎意料的是,贺健完整复述了课堂内容,李特见状怒气渐消,点头赞许道:"记忆力再好也该动笔记录,你为何不记笔记?"贺健向教官解释:"教官,我没读过书,写不了字。"这句话真假参半。他确实不识字,但声称没读过书完全是谎言。这么说是怕人笑话,也懊悔当年荒废了学业。贺健五伯在村里担任教师,两位兄长曾长期求学,唯独他厌学叛逆。父亲多次责打无效,最终愤然让他退学务农。

尽管如此,他仍难逃应有的处罚。李特命令他带领全队完成一次防御战术演练。贺健带领60名战士迅速部署任务,不到两小时就完成了防御工事的构筑。李特一见这情形,脸色立刻沉了下来,眼前的布防方式与教材所授截然不同。贺健兴奋地向教官说明,他们排的防御范围设定为200米,比教材规定的标准缩短了100米。苏联军队装备精良,拥有各类坦克、火炮和战机,而当时我们缺乏这些武器,因此不能完全照搬他们的战术方法。一个步兵排通常由40名士兵组成,主要配备一挺轻机枪,其余人员使用步枪和手榴弹等常规武器。按照这种标准装备,该作战单位能有效控制的防御范围约100余米。李特认为对方言之有理,随后指向周边几处机枪阵地问道:"一挺机枪为何要布置四个射击点?"贺健直截了当地说:"这样机枪更容易移动。"

李特注意到贺健布置了配备重机枪的防御工事,这显示出他已掌握"超越射击"战术。巡视完毕后,李特对他表示赞许,随后面带笑容地离去。贺健不仅擅长战略谋划,实战表现同样出色。1930年的东香火岭战斗中,他仅率领一个班的兵力迂回敌后,成功摧毁了对方一门山炮,展现出卓越的战术素养。1931年双桥镇战斗中,贺健策划了一个巧妙的战术。他命令士兵换上敌军制服,趁着国民党部队后撤时悄悄混入其中,成功抢占战略要地,迅速掌握了战场主动权。长征途中,部队穿越草地时面临断粮危机。贺健想出办法,把牲畜骨头碾碎制成粉末,加工成骨饼充饥,帮助许多战士渡过难关。在多次激烈战斗中,贺健指挥部队接连取胜,包括岌山反扫荡、郯城战役和马头镇大捷等关键战役。贺健对战斗充满热忱,立誓要将日军驱逐出境。甚至在婚礼当天,他也坚持先完成作战任务才肯与新娘相聚。

1942年,时任团长的贺健虽已32岁,却因战事繁忙始终单身。战友们关心他的个人问题,主动为他牵线搭桥,介绍了名叫杨洪昭的女子。杨洪昭得知是他后,立即回绝:"不能让他来,我实在受不了他那暴躁的脾气,动不动就发火骂人。"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仅仅相处30天,这对恋人便决定步入婚姻殿堂。婚礼那天,亲友们脸上洋溢着喜悦。天刚亮,贺健就换好崭新的军装,精心整理仪容,准备出发迎娶新娘。不料正遇上日伪军进村抢粮,企图收割村民的小麦。得知消息后,贺健迅速集合部队,决心保护百姓的粮食不被敌人掠夺。"婚宴等凯旋再补!"贺健留下这句话,便扬鞭催马带着队伍疾驰而去。击退敌军后,她坚守田间直到农民完成麦收,才满身疲惫地返回,与杨洪昭举行了婚礼。

1970年的一天,贺健突然决定去探望儿子,恰好师长裴正飞也是他的老朋友。贺健抵达门口时,发现没带证件。本想低调行事的他无奈之下,只得对守卫说道:"叫你们师长裴正飞立刻跑步过来见我。"1955年,贺健荣获少将军衔,现任总参军事交通部副部长,地位显赫。裴正飞师长前来拜见合乎情理,毕竟他曾是贺健一手培养的部下。听说老领导来访,裴正飞满脸喜色地快步迎向大门。刚碰面,贺健便称赞道:"你带的这两个兵素质过硬,纪律性强。"2008年5月4日,处于昏迷状态的贺健在病床上突然高喊:"有敌情!你骑车先撤,把马留给我!"贺健将军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这位戎马一生的老战士走完了辉煌人生旅程,享年98岁。

1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