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诗经典4:郑板桥一首待客诗,道尽清明美好,人生就该如此淡然以对

桂临塞上聊历史 2025-04-03 06:55:06

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清诗时代和现代贴近,所以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淘洗,自然给人感觉是比不上唐诗了。但其实,清诗也一样有精华和经典。

01

《七言诗》

清·郑燮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清明节祭祀踏青,已经成为一种习俗,成为人们寄托哀思和舒缓心情的一个活动之一。

在这个春意盎然的时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不仅是为了缅怀先人,更是为了拥抱大自然,寻找一份内心的宁静与释然。清明节的祭祀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扫墓与献花,它更像是一场心灵的对话,让我们在静默中回顾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家族成员间,老一辈讲述着先人的故事,年轻一代则在一旁聆听,这样的传承,让家族的记忆得以延续,也让孝道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而踏青,则是清明节另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山间小径上,桃花笑春风,柳絮舞晴空,人们或三五成群,或扶老携幼,漫步于青山绿水之间,享受着大自然无私的馈赠。

孩子们追逐嬉戏,笑声清脆如铃,大人们则或谈笑风生,或沉思默想,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清明节的祭祀与踏青,仿佛是一对和谐的双子星,一静一动,一悲一喜,共同编织出一幅幅关于生命、爱与希望的画卷。它教会人们,即便是在缅怀逝者的忧伤时刻,也要学会放下,学会前行,因为生活总要继续,春天总会到来。

在这特殊的日子里,不仅缅怀过去,更是在心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期待着它们在未来的日子里,生根发芽,绽放出最灿烂的生命之花。

02

而对于清朝诗人郑燮来说,清明节则是一个闲暇待客,休闲以待的好时候。由此,他写了一首《七言诗》,记录了这样一份美好的清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恬静雅致、清幽宜人的春日品茗图景。

晴和之日,既无狂风骤雨之扰,亦无烈日酷暑之苦,一片宁静祥和之中,翠竹亭亭玉立,展现出它们坚韧不拔、高风亮节的美好姿态。

傍晚时分,凉爽的微风带来了一位佳客,主人欣然以一壶新泡的松萝茶相待。松萝茶香气清幽,与这宁静的环境相得益彰,仿佛能洗净尘世的烦恼,只留一份悠然自得。

再看那几枝新叶萧萧的竹子,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如同大自然的低语。而远处,数笔横皴的淡淡山影,则勾勒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让人心生向往,仿佛能超脱尘世,融入那无边的自然之中。

此时正值清明与谷雨相交之时,春意正浓,万物复苏。诗人端坐于这清幽的环境中,手捧一杯香茗,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享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都静止了。整首诗以景寓情,以情入景,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闲适与淡然表现得淋漓尽致。

03

郑燮,这个名字很多人比较陌生,但是要说郑板桥,相信知道的人就很多了。

他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历经康乾盛世三朝。乃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为官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

虽然是画家,但是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实,这也是因为兰、竹、石所赋予的文人气节和精神内涵,映衬的是他的一生和写照。可以说,钟情和专注画这三样东西,尤其是竹,是他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之后的精气神凝练所在。

04

郑板桥这首《七言诗》是一首待客诗,其中道尽清明美好,人生就该如此淡然以对。

郑板桥笔下的《七言诗》,不仅是一幅生动的春日待客图,更是他对人生的一种洒脱诠释。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然之美的无限热爱,以及对世事纷扰的淡然处之。

人生在世,若能如诗中所描绘的那般,于清明时节,邀三两知己,赏花品茗,谈笑风生,又何尝不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在这样的情境中,时间仿佛凝固,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只想沉浸在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郑板桥以诗寄情,告诉人们,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只要心中有一片净土,便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诗中的豁达与乐观,让人不禁想起那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即使岁月流转,青春不再,但只要心中有梦,有热爱,便能以一颗年轻的心,去拥抱每一个当下,去追寻那份属于自己的淡然与从容。

所以,当再次品读这首《七言诗》时,或许能从中汲取到更多的力量与智慧,学会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美好。人生就该如此,淡然以对,方能品味出生活的真谛,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

0 阅读:23
桂临塞上聊历史

桂临塞上聊历史

喜欢历史,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