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尚周之礼,简风而书——周风先生与诗集《时光简书》

人生谈文化 2024-04-01 16:41:20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或我们,相熟的,陌生的,都习惯于称周风为“白老师”。

周风者,白尚礼先生也!起初是对他文学建树的钦佩,后来是因为他不遗余力指引着一如我一样,喜欢文字,仰望文字,敬畏文字,却不着其道的一群人,看到了文字的光芒。

我们,大多不再青春年少;我们,大多年长于他,但是,尊周风为师,是心悦诚服的,是不矫揉造作的。他用真诚的人格魅力,诚恳为师的胸襟,赢得了众多文朋诗友的尊重和爱戴。

记得第一次接触到白老师,是因为读了他的散文集《泥土的味道》,那是好多年前的事。印象最深刻的,是透过文字,联想到作者。我总认为人如其文,白尚礼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

直到有一次,在朋友宴席上偶遇本人。当有人介绍,坐在席首的年轻人,就是《泥土的味道》作者时,我吃了一惊。那天,他带着小女儿,孩子活泼可爱,很快与我熟络起来,缠着我问东问西,拉着我看她眼里神奇的事物。

眼见同席的人对孩子父亲很恭敬,口口声声唤着“白老师”取经,我几乎未与他交流。直到散席,我和孩子分别,他感谢我陪伴孩子,给予孩子欢乐。我亦从众,恭敬地唤了一声“老师”。

这一唤似乎成了永远的老师,即使后来我们有了自己的小圈子,相熟到可以直言彼此过失,揪着对方囧事开怀大笑,我们仍然真诚地唤他“白老师”。

如果说,在我们小众圈里,各自在喜欢的文学路上略有收获,几乎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周风的指引。我们都是凭着一腔热情,蒙头扎进文学梦想里的新雏,连最基本的文字运用,写作技巧,都是含混晦涩的,更不用说修改、编排、发稿了。

我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是1997年的春天,我回乡省亲,写了一篇乡村见闻题材的习作,投稿在新媒体微众号“秦州微刊”上。周风在平台上看到这篇习作,主动联系我,有意将这篇文章刊登在《秦州文艺》杂志,征求我的意见。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一直定义自己的涂鸦,仅仅是宣泄自己的心情,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变成铅字。

不久,我的第一篇习作《山那边不再是山》刊登于《秦州文艺》,文中不恰当的结构和措辞已经做过了调整,回头再读,整篇文章流利和顺畅了许多,周风先生还特意赠书一本,予以鼓励。

这件事或许对当时的周风而言,只是一个“顺手”的事,但是,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大的鼓舞。从此,便对自己生出新的希望,慢慢有意识写一些文字,也请周风先生指点、矫正。

如果说,从一开始,我对文字是随心、随性、随意的,在周风先生的引导下,我也学着琢磨文字的技巧,学着尊重和讲究运用文字的技巧。

再后来,我们一群人通过文学平台,逐渐相识,周风就像一块磁场,把我们吸引在一起,成了文友,也成了知己和亲人。在各自的字行里书写着人生悲欢,又相互打磨,惺惺相惜,不离不弃。

周风先生在出版了散文集《泥土的声音》《泥土的味道》,以及文史集《铁堂峡》之后,似乎沉寂了许久。这几年,他更专注于扶持文学新人,帮助别人实现文学梦想。一年前,偶尔聊天,他已生出出版诗集的愿望,并在不断修改中。

他的诗歌集跨年度相对较大,在整理过程中,对以前保留下来的,当下看起来不够成熟的作品,反复打磨,迟迟未及定稿。《时光简书》出刊之前,我也参与过审定,甚至也提出过自己一些个人建议,满意的,周风点头称赞,用铅笔在书稿上认真做出修改标记;不满意的,相互争论一番,豁然开朗,他本人也有了更准确的用词和表达。

《时光简书》如作者本人,是质朴的,真诚的,毫不晦涩和玄奥。他写亲情,写日月,写人生,写与女儿的对话,写平淡的日常。那有什么要紧,让文字变得干净、清澈、透明,这或许才是一个高明的写手真正的技巧。

我们总是企望别人看懂自己文字里的亮光,却用尽心思掩饰文字中的脆弱和失落。这或许也是一个泛泛的文学爱好者与一个作家的距离。

“好想在一场大雪后/带上女儿返乡/让她在我出生的土地上/也踩出两行长长的脚印/好多年后/我俩就有了/同一个乡愁”。

“佛在微笑/我不要奉承、恭维/在人间/只想与你们一起/说说笑笑,拉拉家常/做平常的人”。

这样平实的诗句,读来让人感觉亲切和熟识,是触手可及的哲理和智慧,是芸芸众生的烟火人生。

读其诗,识其人。周风的每一首诗,都曾经是一个过往的经历和故事,抑或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这样的经历,你有过,我有过,他也有过,只是我们都在匆匆赶路,忘记了今天曾经让你心痛的人和事,终究都会变成故事,可以成为文字的摇篮。

当这些文字被收集和整理,也是对我们所走过的路,经营过的人生,来一次清醒的梳理和反思。这些梳理和反思可能会促使自己更清醒的认识自己,纠正自己,善待自己。

我曾问白老师,笔名“周风”之含义,他笑而不答。我私下认为其笔名与本名渊源或同出一辙。如果说父母命名,是期望其做一个崇尚礼仪,传播礼仪的良人,那么他本人循着父母的心愿,一如既往践行着同一个为人标准,有礼有节,崇德尚善。具备这样品德的人书写人生,自是简单,通透,豁达,纯粹。

其后,他解释说“周风”这个笔名,是天水德高望重的文史学者李子伟先生起的,概括意思是“周礼秦风”,拓展意思是“周朝三礼”和“诗经国风”。三礼者,即《周礼》《仪礼》《礼记》,是周朝影响力最具的三部儒家传世经典遗作;国风者,即《诗经》中的精华部分,也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是溯及东周时期搜集民歌成书,乃至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周时称“诗”或“诗三百”,从内容上分为“风、雅、颂”。

当年,周风请李老师起笔名,作为他散文创作之余热爱诗歌写作的“名子”,李老师欣然应允并起名“周风”,寄予白老师文学道路的厚望和鞭励,“三礼”恰乎其名“礼”字,“国风”应乎其作“诗”字,相得益彰,寓意深远。

有一次,我与周风谈到他的文史作品《铁堂峡》,他颇感意外,问我:“能读懂吗?”我反问:“为什么要读不懂,不都是汉字吗?”

事实上,我对天水地方文化知之甚少,读过《铁堂峡》后,我有意循着书中记载,寻访过铁堂峡旧迹,比如:天水关、木门道、武侯祠、姜维堡、躲箭石.......只是遗迹尚存,雄风不再,很难与轰轰烈烈的三国古战场联系起来,时间终归会磨蚀历史的痕迹。

还好,这个世上还有孜孜不倦,甘愿寂寞捡拾历史、记录历史的人。每每车行十天高速,风驰电掣般从铁堂峡隧道驶过,就闪过一个念头:白老师对抢救天水历史文化,是做出了贡献的。

读诗,读史,品文章。见仁心,见师德,修己身。愿我们不舍初心,时光不老,书写的人生,是自己渴望成为的模样。

2023年10月30日

作者:张维平(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原创作品,推荐发布!

编发:​

〔作品简要〕

诗集《时光简书》分为五卷,分别是“在人间:至爱如斯”“望故乡:遍地乡愁”“失语者:佛在微笑”“旧时光:岁月当歌”“且行吟:大地膜拜”,共收录作者诗歌作品120多首。

据悉,作者长期坚持“乡土”题材散文创作,该诗集保持原有熟悉的写作风格,重点以亲情、故乡和乡情、乡音等内容为主,部分涵盖了行走大地对人文、历史和文化景点的诗意呈现。整个诗集清新简约,语言朴素,情感厚重,叙述淡雅,让读者静心品读掩卷后,有一种如饮清酒、余味绵长的醇厚感。

“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好诗,能为我们提供想象与精神交融的艺术空间,任心灵的翅膀自由翱翔。一个诗人,不用自己的心灵触摸生活,创造出来的作品再完美,终是艺术的空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水市作家协会主席、天水文艺研究院院长汪渺先生阅读诗集《时光简书》后,认为作者娴熟的运用朴实叙述手法,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亲人亲情的爱,对故乡的浓浓情愫等,是近年来天水市从事散文创作队伍中,诗歌写作值得肯定的青年作家之一。

〔作者简介〕

周风,本名白尚礼,甘肃天水人。第三届全国“书香之家”获得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诗歌研究会会员,天水市秦州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创作以散文为主,诗歌为辅,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泥土的声音》《泥土的味道》等多部。部分作品编选《中国散文精华》《中国当代散文作品精选100家》《中国美文:21世纪十年精品选编》《天水文学作品选》等三十多种选本。曾获各类征文奖项百余次。2019年文化散文《秦州皮影戏(节选)》入编上海市六年级上册“语文主题学习”课本《艺术百花园》。

0 阅读:0
人生谈文化

人生谈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