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中国古代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军帐中,将军及谋士围作一团。探讨如何借助地形或是计谋取胜,力求达到牺牲最少,创造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局势。
(三国演义剧照)
而在西方描述历史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却常常看到士兵手持兵器,双方直接正面冲突,血腥厮杀的情景,还时常出现双方将领一对一决斗的画面。
此外,在中国古代,我们有许多研究排兵布阵、战术战略的军事书籍。成书于春秋末年的孙子兵法我们耳熟能详,此外还有《六韬三略》、《司马法》《太白阴经》等历朝历代所著书籍,可见中国古代在军事谋略上的成就。
而同时代的西方,除了文化繁荣的罗马相对重视军事以外,欧洲大部分国家还过着强盗生活,直接靠厮杀掠夺不算丰富的生存资源,更别提著书来总结军事战术了。
为何古代中国如此重视战术,西方则偏向正面冲突呢?实际上,这种差异不仅受到了人口、地理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源于中西方政治和文化思维上的差异。
(西方古代战争)
一、中国打仗靠团队,借战术获利在古代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资源和土地都是较为有限的。如何攫取更多的利益,都是普通人和统治者为了生存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战争也就随之而生。
然而,中国与西方发动战争的目的略有差异,规模也大不相同,因此,在是否采用战术上,中西方往往会作出不同的选择。
作为农耕社会,中国古代打仗多源于统治者为了扩张领土,进而达到改朝换代的目的。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有权让平民都拿起武器,扩充军队,不用担心军队兵力不足的问题。
(中国古代战争)
而这也要求军队每个人彼此配合,“军心一散百师溃”,只有靠团队,才能打胜仗。
然而,行军打仗需要充足的粮食和武器作为后盾,这使得敢于发动战争的国家多是国力雄厚的国家,例如春秋时期的秦国与楚国,它们有足够的实力去支撑战争开销。
因此,中国古代战争的规模往往十分庞大,这也意味着高风险。一旦时间拖得过久,再强大的国家也经受不起折腾,军心若是涣散,还可能被敌国反扑。
为此,双方往往需要把另一方彻底打败才肯罢休,否则就会养虎为患。例如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在打败弱小的越国后,没有听取伍子胥的建议直接除掉勾践,而是放虎归山,最终被卧薪尝胆的勾践打败,一举灭掉吴国。
(吴王与勾践连环画)
这也从侧面说明,在中国古代,要想取得胜利,碾压性的实力并不是取得胜利的唯一条件,并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够做到十分强大。借助战术和谋略,也能为弱国制造胜利的有利条件,创造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神话。
例如春秋时期的强国齐国,为了吞并弱小的鲁国,发动了长勺战争。而鲁庄公采取了曹刿的建议,运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战术,轻易挫败了兵强马壮的齐军的士气,成为中国后世“后发制人”的防御战例。
(长勺之战)
二、西方打仗靠英雄,借武器硬刚而西方人多聚居在平原或沿海地区,打仗都是出于抢掠的目的,不需要也不在乎战术。
如热爱烧杀抢掠的北欧海盗维京人,尽管人数较少,但他们十分残暴,战斗方式也简单粗暴,喜欢用剑和战斧近距离血拼,见人就直接砍杀,在沿海地区掠夺一番后,带着战利品回到家乡。
进入中世纪,参与战争的士兵也多是贵族私人武装,部分人员临时雇佣。因此,交战通常也就几百上千人的规模,是否正面冲突并不会影响成败。
此外,我们都知道西方有骑士阶层,他们推崇个人与英雄主义,时常进行一对一的决斗来分出胜负,连统治者也不例外。他们以正面战死为荣,逃跑被视作一种耻辱,奇袭等战术被视作恶行。因此,用武器正面对决才是骑士的战斗方式。
西方战争的骑兵主要就是由骑士构成。骑士文化推崇勇敢、忠诚和荣誉,这也影响了战争的方式。他们不强调集体荣誉感,而是更注重个人实力与英雄主义。而多由平民构成的步兵为了获得更多战利品,也会勇往直前。
(中世纪骑士)
在战争中,贵族之间都会避免杀伤,因为欧洲人口稀少,贵族阶级彼此都有些亲缘关系,甚至曾经并肩作战过。此外,生擒对方能够获得赎金,而直接杀死对手,彼此的利益都会受到损失。
随着火药武器的发明与应用,西方渐渐开始将“不择手段”作为战争标准,一位意大利军事家提出:“若人们不互相砍杀,城市不遭受焚掠,领土不夷为废墟,那就不能称为是战争了。”
(拉罗谢尔战役)
有了火炮,西方作战更加肆无忌惮,毫不畏惧正面硬刚,到了近代,他们甚至轰开了清朝紧闭的国门,横冲直撞发动战争。
但自始至终,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都深深植根于西方的脑海中,影响战争的方式。英国国王理查亲自杀入敌方阵营战斗,失去了坐骑也毫不退缩,甚至敢于与狮子搏斗,挖出心脏生吞,被英国人所追捧,“狮心王”的雕像,现在还立在英国议会大厦南面入口处。
(议会大厦前的理查雕像)
三、中国爱和平求稳,西方爱对抗求胜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这两种不同的社会模式,使得中西方对战争的态度也颇为不同。
在中国百姓眼中,能填饱肚子,过上和平的生活才是最为紧要的,他们更关心自己眼前的地有没有粮食,战争即使胜利,受益的也是统治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古代战争)
而统治者也需要稳定发展的社会经济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因此,“以和为贵”的思想发挥重要作用,若无过分剥削,天下通常是太平的。
而一旦发生战争,统治者都会想方设法降低损失,为此结合地形地势,敌我优势制定战术,则显得至关重要。
但西方的商业文明使得竞争不可避免,而今天的伙伴就可能是明天的敌人。加上骑士精神的影响,西方推崇正面战斗,留下转圜余地。但有了火药这类先进武器后,战争双方反而毫无顾忌,形成了谁拳头硬谁有理的风气。
(16世纪火炮手稿)
总结下来,就是中国的战争“输不起”,能避免则尽量避免。而光靠实力不够,还需要利用战术来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而西方的战争比的是谁武器更先进,谁更勇猛,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曹孟德综合症晚期患者
以前也是硬刚,还讲礼仪的,直到后来春秋时出了个孙子[得瑟]
shiki
因为欧洲大部分是平原地带,所以战术什么的没有硬刚来得实惠
旅途
西方白皮不讲战略战术?他们倒是想啊,奈何底蕴太浅,如此而已。
不和傻子争论
其实中国古代90%战争都是正面硬刚
流转之径
中国春秋以前的战争也是主打一个堂堂正正。因为那个成王败寇的游戏,所以勾践还能玩一出卧薪尝胆。欧洲国家当时差不多也就是这种状态吧,所以玩阴谋诡计人家会不带你玩的,那损失可比战败严重多了。什么时候他们的战争失败方会死绝户口簿的时候,啥阴谋诡计都会上的。[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