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金石教育分享|张艺谋导演的创作美学(一)

视频快剪王导 2023-05-18 15:18:19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中国电影导演的顶梁柱,几十年的电影创作生涯,他指导的许多电影都在票房、国际电影节、国际电影中获得了许多成就,被广大的电影迷称为“国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综观当代电影艺术中,张艺谋可谓是一位美学风格多样化和统一化相结合的导演。他以不重复自己过去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美学追求,并能够适时地突破过去的自己。

从他至今的电影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中显示的多种不同美学风格,如:八九十年代的文艺片、新世纪的商业片、不同于大众的爱情电影;这是主体的大胆尝试,又是基于美学追求的求新创造,大大丰富了作品的整体美学内涵,亦为观众提供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审美欣赏和阐释的视点,得到了多样感人的艺术享受。

张艺谋总是能够跟上现代观众的审美潮流与电影理念的革新,并且没有跟随潮流而在创作中妥协,反而在电影中加入自己的个人风格,足以见得张艺谋导演对电影行业的热爱与深厚的导演功底。

当然,张艺谋在追求风格多样性的同时,其电影中也始终贯穿着一个不变的主题,总是传达出了一种共同的思想,那就是对生存个体的考虑,一定意义上说,他继承了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封建精神,电影中表达了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的批判,这种批判基本上放在了传统与现实、道德与人性、秩序与个人之间的冲突矛盾的基础上,这就使得张艺谋的这种批判精神不仅具有了当代意识,同时还有弘扬民族文化、讴歌鲜活人性的意义。

今天我们就分析张艺谋导演的几十年的创作生涯,借用其导演的电影的独特风格,来溯源其“张艺谋式电影美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①《红高粱》这时张艺谋导演的处女作品,也是其享誉世界电影界的成名之作;电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颂扬中华民族激扬昂奋的民族精神,融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于一炉。

而其中对于红色的大篇幅的运用,正是其早期创作美学的主要体现。

张艺谋曾经说过:“陕西的土质黄中透红,陕西民间就好红。秦晋两地即陕西和山西在办很多事情时都会使用红颜色。他们那种风俗习惯影响了我,使我对红颜色有一种偏爱。”其中从一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张艺谋大多电影中红色来源于秦晋大地的风土人情,也能够明白张艺谋对于红色的

《红高粱》影片所竭力宣扬的原始生命力的狂放旷达,原始的情欲、裸露的灵魂、野性的冲动、狂放的豪情,这些都是对压抑人性的反拨

张艺谋借助红色的意象来表达影片的主题意蕴。惊心动魄的日全食,红色的绣花鞋、绣球、盖头、花轿,都铺陈出生命的原色,在这些纷纷扬扬的红色中显示出一种生命的张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而在《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这红色就变换成了压抑和悲剧气氛,但此时的红色是一种阴冷色调。《菊豆》中通过血红的布匹、血红的染缸、血红的衣袄和头巾等等都给人一种骚动的感觉,是压抑痛畅感觉,是灵与肉颤动的撞击。其色彩构成是前半部分明亮、鲜艳:后半部分阴冷、压抑。揭示出封建宗教制度和令人窒息的风俗积淀对人性的残害,完成了影片主题的表述。《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使用了扭曲的红色,刺目的大红灯笼挂在青灰色的宅院里,让人感觉到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

或许是红色的运用达到了极致,亦或者是其他,在张艺谋之后的作品中,其他颜色的愈来愈多,占比越来越重。如《十面埋伏》中的青绿色、《英雄》中的蓝、白、黄等色、《影》与《悬崖之上》的灰白、黑等色;

总之色彩在张艺谋的手中,不在是一种视觉上的渲染工具,而是一种几乎全能的“佐料”,对氛围、情感、叙事、人物,乃至主题等进行“佐味”烈,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表意功能,更使色彩成为表现主题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里是磨金石教育,希望我的分享能够给你带来足够的帮助,喜欢剪辑、影视的小伙伴们可以关注我,每天都会更新相关的干货内容!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