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为何拼命建大学?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凡尔赛百态 2025-02-06 01:36:20

相较于广东庞大的人口基数,其大学的数量明显不足,且分布极为不均。

珠三角地区的高校相对集中,而粤西、粤北和粤东却严重缺乏高等教育资源。

这些地区理应得到更多的大学建设,不仅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还能为社会培育宝贵的人才储备。

反观北京,尽管人口远少于广东,但其拥有的大学数量却是广东的数倍之多。

广东省实施的策略被视作解决教育资源难题的切实途径。

无论北京、上海这些拥有知名学府的城市,只要学校能够授予学位并且其毕业生能在社会上立足,那么这样的大学便是合格的。

广东省是中国唯一一个将专科教育提升至名校水平、并真正部分实行双轨体制的省份。

尽管接受顶尖教育的人有可能取得好成果,但人性难测,温室中成长的顶尖人才更可能成为利用他人的利己主义者。

从常识出发,选拔顶级学生作为策略是可行的,但不应是唯一策略。

这种做法可能在表面上看起来很好,但实际社会效益未必理想。

另一种更安全的策略是像广东省和德国那样,增加大学的数量并扩大本地学生的入学比例。

在广东省,一个家庭可能有高中毕业后直接就业的,也可能有进入这些大学认真学习的。

这样的大学向社会输出的将是那些家庭关系良好、进退有据、具备一定文化知识和学术素养、努力工作同时思维活跃的人才。

这种体系才是实现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广东户籍人口从78年的约5100万增长至如今的一亿多,然而大学数量却几乎未见增加,且大部分大学集中在广州。

广东迫切需要增加大量大学,尤其是理工类院校,并且应将校区建设拓展到非珠三角地区。

中国教育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多数名牌大学位于北京、长三角地区,这使得实现全国性教育平衡显得尤为重要。

老实省份若不积极争取,只会被边缘化。

广东曾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代表,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其发展主要依靠数量扩张。

这种模式已接近极限。

未来,广东必须进行产业升级。

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将提高,解决方案是增建大学,培养更多具有高知识水平的学生,以提升广东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适应升级的需求。

不仅是广州等核心城市需要扩建大学,广东的其它城市也应建立更多的大学,以配合产业升级的步伐。

深圳、佛山、东莞和珠海等经济强市早已开始行动,如深圳有深圳大学,佛山有佛山科技学院,珠海有珠海理工大学。其他城市也不甘落后。

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大学已在广东上述城市设立了分校,提前参与到产业升级的大潮中。

预计未来大学将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以适应全面的产业升级趋势。

未来广东的学生将面临更多的大学招生名额,这将有助于减轻高考升学的压力。

大学扩招并不意味着高考难度会降低。

尤其是在全国统一卷的趋势下,学生将面临更具挑战性、区分度更高的高考题目。

这是广东教育的遗憾之处。

广东教育之所以薄弱,原因在于教育领域的计划经济以及教育主管机构紧握权力。

若在改革开放初期给广东教育赋权,以该省为试点,放开私立大学办学权,引入市场评级机构,那么四十年过去,广东的大学或已超越清北,媲美斯坦福。

然而,会有人恐惧。

教育部会恐惧,因为事实证明它并非不可或缺。

但在讨论藤校甚至州立公立名校时,有谁会在前面加上“在美国教育部正确领导下”?

华五会恐惧,因为人才涌向东南。

既得利益者会恐惧。家长、学生、百姓需要恐惧吗?

广东高等教育的发展根源在于上层政策,而并非广东自身。

十多年前,广东就已进行过尝试,但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南方科技大学成立之初,其目标便是要超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甚至清华大学,然而现在却陷入了困境。

这所学校的实力如何呢?仅从外聘院士的数量来看,就已经超过了六十位,投入的资金更是不计其数。

但是,这样的投入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

广东正在考虑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深圳大学等高校与当地的高职院校进行合并。

这些高职院校的优势在于实践教学,而上述几所高校则在理论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

如果能够实现这种互补,那么广东就有可能打造出超一流的国内理工大学,而无需再新建学校。

利用国内一流的985高校资源,联合超一流的职业院校,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人才,这才是广东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

其他省份并没有这样的条件,即使是北京和上海,也无法找到如此出色的职业学校。

只是动手得太晚了。

过去,广东人喜欢强调自己的务实精神,对高等教育并不十分重视。

如今他们意识到了错误,但建设大学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

对于广东而言,最理想的时机应该是在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的黄金时期,大约是2008年至2019年这十年间。

如果当时广东有更大的雄心,给佛山、东莞、中山、惠州等珠三角城市各分配一个本地大学的名额,那么这些大学的毕业生现在已经步入职场。

广东的基础教育就能够更从容地进行分流。

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冲刺985、211高校。

而成绩一般的学生则可以安心就读普通高中,将佛山大学、东莞大学、惠州大学作为首选志愿。

然而现在,由于经济下行,即便是地方财政也变得紧张起来。

广东之所以能够吸纳人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优势。

过去四十年,广东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但如果在未来的二十年中继续沿着经济强而教育弱的不平衡道路前进,那么在产学研融合方面与长三角地区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这可能会导致发展的倒退。

仅仅依靠租金收入无法带来真正的创新。高级研究人员和行业领袖大多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所,没有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人才自然不会选择广东作为发展基地。

上海和南京所在的长三角地区拥有众多985高校,并且资金充足。

上海已经明确表示要打造全国最大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并且在产学研融合方面进展顺利。

广东很早就开始积极寻求与各大高校的合作,最早一批公关的对象就包括国内顶尖的工科院校如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等。

只要这些院校愿意来广东设立研究机构或合作项目,广东就会提供资金支持和土地资源。

中科院在深圳的深研院已经基本建成,其他高校也陆续在深圳建立研究院或开展合作项目。

广东计划充分利用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在珠三角区域构建一个汇聚全国乃至全球顶尖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学术集群。

弥补其在教育领域的不足,并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

否则,面对上海在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雄心勃勃、北京对AI技术的虎视眈眈以及合肥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光伏和光电产业取得的成功,还有武汉不断壮大的芯片加工制造业,广东未来四十年将何去何从?

在2025年与2026年,以下几所大学极有可能继续设立:大湾区大学、深圳海洋大学、香港大学深圳校区以及广州交通大学。

各位对此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0 阅读:0
凡尔赛百态

凡尔赛百态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