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kuīqù,不读jiànyù,“觊觎”该读啥,有何含义?

文学一浅阁 2024-04-05 21:11:15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以文字为基础,但有些字稍不注意就读错。字字成词,词语意思更是丰富多样,语境义、比喻义、引申义,一不留神,也会“掉沟里”去了。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觊觎”这个词,它不读kuī qù,也不读jiàn yù,它到底该读啥,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一、“觊觎”该怎么读?

正确读音:jìyú

同音字:鲫 鱼

结构:左右结构

部首:见

“觊”字,根据“[唐韵]、[集韵]和[韵会]:几利切,以及[正韵]上:吉器切,音冀。”来看,确实应该读jì。至于“觎”,[唐韵]羊朱切,[广韵]羊戍切,[集韵][韵会]兪戍切,兪上声。[正韵]上,云俱切,音兪。如此看来,“觎”确实该念“yú”。事实上,“觊觎”的读音和如今的“鲫鱼”相同,当然后者中的“鲫”也念四声,也就是jì,不要念成jí,我们平常口语中大多读错了。

二、“觊觎”怎么解释?

“觊觎”属于形声字,左右结构,右边形旁,表意,左边声旁,表音。从“觊”的小篆字体看,右边像一个站立着的人,而左边分为两部分,下面类似圆凳等支撑物,表示“位置、职位”之意,而上面放有东西,表示“能拥有的东西”,也就是说只要占据位置了,就能拥有某些东西(权势、金钱等),右边的“人”形一直立着,虎视眈眈,随时窥视着并想占有。至于“觎”的小篆字体,左边则是上有“人”形盖遮挡,下有多个支撑,整体表示某个巨大的空间,右边依旧是人形,在暗中观察着,希望能拿下它这个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1)本义:非分的希望或企图。

从古文献上看:“觊”,[说文],幸也,也就是希望的意思。而“觎”,[说文],欲也。表示企图、欲望的意思。[广韵]上,觊觎,希望也。表示非分的希望或企图。这一点,在《左传·桓公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上体现得十分明显。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觊觎”的词意也在慢慢发生变化,到了如今网络时代,“觊觎”又增加了另外的两个意思,具体如下:

(2)渴望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3)希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

鲁迅曾说,“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捡;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这里的“觊觎”可以解释为“暗中窥视并想伺机占为己有”。当然,在另外一些句子中,“觊觎”的词性和词义也会有所变化。比如:某个部门的部门经理职位,某某觊觎很久了。在这个具体语境中,“觊觎”的词性本身带有贬义了。

三、“觊觎”字形的演变

“觊”字,小篆字体中,左边上部分类似放置的东西变得越来越简化,而且开口朝上,成了“山”字;下部分大变化,成了“己”的变体;右边的人形成了“见”字。当然“觎”的小篆字体左边部分也慢慢简化为“俞”。

四、“觊觎”字在古文献中的运用

1.觊觎岂无人,决冽中有主。

怀节篇

[明]朱朴

吾家老祖母,吴姓里中女。洪武乙丑生,既长归吾祖。

行年二十九,吾祖遽作古。上侍老曾姑,下抚吾幼父。

父始年六期,从父方学乳。饥寒更死丧,茕独事嫁娶。

虽有薄田庐,未足输官府。恒产及性命,持护弗失所。

秋蓬断孤根,九鼎悬一缕。哀哀十五年,父稍立门户。

觊觎岂无人,决冽中有主。其间少差失,一坠不可举。

我父尚莫保,我辈安足数。细故天莫知,不得伸伛偻。

但能获微祉,强健力辛苦。卒成化己丑,世寿七十五。

呜呼我生晚,耳及热肠腑。抱此感激恩,徒切一无补。

惟恐后来人,日远谁与语。不见沟洫水,源塞流乃阻。

不见草与木,本敝枝即腐。因为怀节篇,揭之旧茅宇。

这是一篇怀念祖母,敬佩其节操的诗歌。作者朱朴祖母一生悲苦,但依旧坚强自立,拉扯一大家子长大。到他父亲这一辈时,年仅十五岁就自立门口,其间更是有诸多窥视者,全靠祖母做主决断,稍有差池,便难以生存下来。“觊觎岂无人”说的就是哪会没有人觊觎(暗中窥视,希望得到某些东西)。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怀念、感恩和对其品行、节操的敬佩、敬仰之情。

2.觊觎天堑雄,伏戎踵相煽。

江行遣兴

[清]陈三立

亭午发浔阳,日气散如霰。

楼船纵东下,江波皎匹练。

群山贡参差,欲掩匡庐面。

窈窕入吴天,凄迷缅楚甸。

草树靡千里,一碧春烟恋。

孤游觅邱陇,往还同客燕。

孰云风景殊,临流万霆旋。

累岁扰南服,几传江上战。

转输遏商贾,屠劫及郡县。

觊觎天堑雄,伏戎踵相煽。

设险备非常,翻利促巨变。

茫茫对捉鼻,野暝鸟飞倦。

待拭沾襟痕,海月眼中见。

天堑,天然的险道。伏戎,埋伏军队或刺客。煽,鼓动。“觊觎天堑雄,伏戎踵相煽。”说的就是暗中埋伏的革命仁人志士相互用脚后跟鼓动大家,觊觎雄伟的天堑,想攻克占领它。作者陈三立,季羡林的老师-国学大师陈演恪的父亲,维新四公子之一,一生寻求变法,改变中华面貌,清亡后以遗老自居,有点固执,但也始终爱国。卢沟桥事变后,他看不得国土沦丧,遂绝食而死。本诗前面写景,后面叙事议论,表达了他想维新改良中华的思想。

五、结语

五千年文明,诸多文化变迁,精华者众,觊觎者众多。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更是我们守卫的重中之重。学好字词,做好国人,让华夏文化在你我手中继续传递下去。

0 阅读:13

文学一浅阁

简介:专注文学,闲话百科,以文字解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