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上种出1万斤土豆?中国人让4大沙漠之一的它:毫无“尊严”

锄禾园 2024-05-04 23:30:31

一提到沙漠,人们往往联想到的是那漫天飞舞的黄沙和无尽的荒芜。

然而,在中国的版图上,有一个沙漠却以其独特的姿态挑战着这种刻板印象,那便是毛乌素沙漠。

这里,并非仅有荒芜,更有绿洲点缀其间,鸟语花香成为常态,甚至还能在这片沙漠中见到土豆的丰收景象。

在我国西北部广袤的土地上,毛乌素沙漠一向以其醒目的黄色标记在中国地图上。虽然被列为中国四大沙漠之一,但和其他三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属于自然形成不同,毛乌素沙漠的成因融合了自然与人为的双重因素。

这事就得回溯到一千多年前了。曾经的毛乌素沙漠,也曾是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宜居之地,远在秦汉时期,匈奴族就曾在此定居,足以看出当年的毛乌素沙漠生态环境的优越性。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尤其是唐末以来战乱频发和土地过度开垦,加之气候变化与地质构造的影响,毛乌素地区的植被逐渐稀疏,并且降水减少,最终演变为了沙漠。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既包含了自然因素的推动,也离不开人类活动的干预。

随着荒漠面积的扩张,人类的脚步渐渐向南向东退去。毛乌素沙漠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扩张与肆虐。直到明清时期,这一地区已经完全成了一片沙漠景象。到了建国初期,毛乌素沙漠的面积,已经扩大到了4.22万平方公里。

然而,中国人民从未放弃过治理与改造的努力。自建国时期起,一系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的措施便在这片土地上展开。更是涌现出了像石光银等治沙英雄。石光银小时候,曾经亲身经历过毛乌素沙漠的风沙,他讲“毛乌素沙漠的沙子是可以吃人的”!在他七岁的时候,自己就被风沙刮飞,三天后,父亲才从几十里地外将石光银找回。

这段经历,让石光银从小就立下了治沙的决心。在他的心里,最坚定不移的梦想,就是“沙漠变绿洲”。于是,一干就是几十年,石光银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为沙漠变绿洲的奇迹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石光银团队研究治沙方案,把毛乌素沙漠的树苗成活率提高到了80%,用汗水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曲治沙赞歌。不过,也正是这些树苗,让石光银在2008年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但伤心之余,也更坚定了石光银“沙漠变绿洲”的决心,因为只有实现梦想,才能对得起儿子的在天之灵。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毛乌素沙漠的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高达93.24%,标志着这片沙漠即将从地图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

2020年4月,人民日报刊发文章《毛乌素沙漠将从陕西版图“消失”》,文中指出:毛乌素沙漠从面积4.22万平方公里,其中一半面积在陕西榆林,而榆林的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这也就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治理毛乌素沙漠的过程中,人们不仅种植了树苗,还成功试种了农作物,如土豆。甚至有些绿洲上还有人种菜养牛。据报道,目前毛乌素沙漠每年能产1万多斤土豆。在沙漠上,还涌现出不少依靠养牛致富的能人。

这些土豆的丰收和养牛的经历,不仅证明了毛乌素沙漠的治理成果,更展现了中国人民改造自然的决心与智慧。如果您在每年的7月到达榆林,就能欣赏到这里上万亩马铃薯争相绽放的“花海”的既视感。如果不是地名在提醒着你,这里是沙漠。单凭眼前的景色,那是让你一点都感觉不到沙漠的存在。

如今,毛乌素沙漠已成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地方。它不再是“生命禁区”,而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久久为功治黄沙,誓把沙漠变绿洲。”

在这片曾经的沙漠上,人们用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绿洲,书写了治沙史上的新篇章。

0 阅读:29
锄禾园

锄禾园

我是热爱科学探索的圈叔。解读天文地理气象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