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镜鉴:自持者的悲剧循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豪杰的命运轨迹,都在印证着《素书》里这句振聋发聩的警言:“孤莫孤于自持。”那些自持其才、其勇、其智的人,最终都陷入了众叛亲离、身败名裂的悲惨结局,令人唏嘘感慨,也为我们敲响了深刻的警钟。
1.项羽:勇猛盖世却困死垓下
项羽,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西楚霸王”,他的勇猛无人能出其右。巨鹿之战,他以破釜沉舟的决绝,率领五万楚军对抗四十万秦军,楚军将士在他的激励下,无不以一当十,喊杀声震天动地,最终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成为名垂青史的经典战例。彭城之战更是令人惊叹,他仅率三万骑兵,如狂飙突进般冲击刘邦的五十六万汉军。清晨从彭城西边的萧县发起猛烈攻击,到中午便已大破汉军,汉军被杀得丢盔弃甲,十余万人丧生,尸体堆积如山,甚至让睢水都为之堵塞。项羽的赫赫战功,使他成为了当时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项羽的勇猛也成了他刚愎自用的根源。他自持武力,认为凭借自己的勇力便可以征服天下,从而轻视了战略布局的重要性。鸿门宴上,他有绝佳的机会诛杀刘邦,彻底消除未来的劲敌。谋士范增多次示意,项庄也已拔剑起舞,只等项羽一声令下,便可取刘邦性命。可项羽却犹豫不决,他自持实力强大,根本不把刘邦放在眼里,认为刘邦不过是手下败将,不足为惧。最终,刘邦在张良、樊哙等人的协助下,成功逃脱,为日后的楚汉相争埋下了隐患。
不仅如此,项羽还吝啬封赏,对有功之臣不能给予应有的奖励,导致将士们离心离德。韩信曾在项羽帐下效力,他多次向项羽献计献策,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可项羽却不予重用。韩信深感怀才不遇,最终转投刘邦,成为刘邦麾下的大将,为刘邦出谋划策,在后来的战争中给项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陈平同样如此,他足智多谋,却得不到项羽的信任,无奈之下也离开了项羽,投奔刘邦,为刘邦屡出奇计。项羽刚愎自用,拒绝纳谏,使得身边的谋士纷纷离去,最终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垓下之战,项羽被刘邦的大军重重包围。夜晚,四面传来楚地的歌声,楚军以为楚地已尽被刘邦占领,军心大乱。项羽带领八百余精锐骑兵突围,一路且战且退,到东城时,身边仅剩下二十八骑。面对汉军数千追兵,项羽虽勇猛依旧,多次冲锋陷阵,斩杀汉军将领,但已无力回天。最终,他在乌江畔拒绝渡江,自刎而死。临终前,他还将失败归咎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却始终没有认识到是自己的自持和刚愎自用,让他失去了人心,失去了天下。
2.商纣与智伯:才高反成致命伤
商纣王,天资聪颖,能力出众,他有着倒曳九牛之威、抚梁易柱之力,凭借着自身的才能,本可以成为一代贤君,将商朝治理得繁荣昌盛。可他却自持才能,走上了一条荒淫无道的不归路。他沉迷酒色,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豪华的宫殿,如鹿台、酒池肉林等。他发明了炮烙之刑,将人放在烧红的铜柱上,看着人在痛苦中挣扎,以此为乐。忠臣比干冒死进谏,希望他能改过自新,却被他残忍地剖心。他的种种暴行,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让朝中大臣们人人自危,最终导致众叛亲离。当周武王率领诸侯联军讨伐他时,商朝的军队纷纷倒戈,他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也随之灭亡。
智伯瑶,在春秋末期晋国的六卿中,势力最为强大。他自持实力雄厚,恃强凌弱,不断向其他卿大夫索要土地。韩康子、魏桓子畏惧他的势力,被迫割地给他,可赵襄子却坚决不肯屈服。智伯瑶于是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氏,将赵襄子围困在晋阳城中。他为了攻破城池,竟然想出了水淹晋阳城的毒计。一时间,晋阳城一片汪洋,百姓们在水中挣扎求生,哭声震天。然而,智伯瑶却因一时的胜利而得意忘形,他在巡视水情时,得意地对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灭亡一个国家啊!”他的这句话,让韩康子和魏桓子心中充满了恐惧,因为他们想到自己的封地也有河流经过,如果智伯瑶日后对他们下手,同样可以用水攻。赵襄子抓住了韩、魏两家的恐惧心理,派张孟谈前去游说,最终三家达成协议,联合起来反击智伯瑶。智伯瑶万万没有想到,原本的盟友会突然倒戈相向。在韩、赵、魏三家的联合攻击下,智伯瑶的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他自己也被杀,智氏家族被灭族,土地被三家瓜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也成为了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
商纣王和智伯瑶,他们都有着过人的才能和实力,可却因为自持,变得骄傲自大,听不进善言,最终失去了人心,走向了灭亡。他们的故事,深刻地印证了《素书》中所说的:“自恃则气骄于外,善不入耳;不闻善则孤而无助,及其败,天下争从而亡。”从这些历史人物的悲剧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自持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让人自我感觉良好的同时,也在悄然斩断与他人的联系,最终把自己推向孤立无援的深渊。
二、职场启示:自持者的三大致命陷阱
1.资历崇拜:经验主义的牢笼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人自持资历深厚,便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对新的理念、方法和技术视而不见,最终被时代的浪潮无情地淘汰。
就拿某公司的销售总监袁慧中来说,她在公司已经深耕十几年,凭借着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出色的销售业绩,一路从基层销售员做到了销售总监的位置。在她的职业生涯早期,她确实为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带领团队拿下了许多重要的客户和订单,公司的业绩也在她的努力下蒸蒸日上。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新的竞争对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带来了创新的销售模式和营销策略,市场份额逐渐被瓜分。
年轻的销售员李思雨,刚进入公司不久,却充满了活力和创新精神。她敏锐地察觉到了市场的变化,通过深入研究客户需求和市场趋势,提出了一套全新的销售方案。她建议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客户拓展和品牌推广,开展线上直播销售活动,与一些新兴的网红合作,借助他们的影响力来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销量。这套方案一经提出,便在公司内部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许多年轻的销售员都对其表示支持和赞同,认为这是一个紧跟时代潮流的好方法,有望为公司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
然而,袁慧中却对此嗤之以鼻。她自持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什么样的风浪没见过,这些年轻人的想法简直是异想天开。她觉得传统的销售模式才是最可靠的,那些新的营销手段不过是昙花一现,根本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于是,她不仅没有采纳李思雨的建议,还利用自己的职权打压她,在各种场合批评她的方案不切实际,让她在公司里备受排挤。
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公司的业绩开始出现下滑。袁慧中却依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继续沿用过去的销售策略,对市场的变化充耳不闻。而李思雨并没有因为袁慧中的打压而放弃,她偷偷地在自己负责的区域尝试实施自己的方案。结果,她的业绩一路飙升,成为了公司里的销售明星。
公司高层看到了李思雨的努力和成果,开始重视她的方案,并决定在全公司范围内推广。此时的袁慧中,因为业绩不佳,又失去了团队的信任和支持,最终被公司淘汰。她曾经引以为傲的资历,在市场的变化面前变得一文不值。
这个案例深刻地警示我们,在职场中,资历固然重要,但它绝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客户的需求也是日新月异的,如果我们一味地依赖过去的经验,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就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职场的价值在于持续创造,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能力自负:孤胆英雄的末路
在职场中,我们常常能遇到一些能力出众的人,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工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有些人却因为过于自负,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忽视了团队协作和向上管理的重要性,最终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成为了职场中的“独行侠”。
孟司晨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设计师,他在大学期间就展现出了卓越的设计天赋,多次在设计比赛中获奖。毕业后,他顺利进入了一家知名的广告公司工作。凭借着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独特的设计理念,他很快就赢得了客户的认可和同事的赞赏。
有一次,公司接到了一个重要的客户项目,这个项目对于公司来说至关重要,如果能够顺利完成,不仅能够为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还能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孟司晨主动请缨,承担了这个项目的设计工作。他为了能够让方案达到最完美的效果,连续几天几夜加班加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反复修改设计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成功地拿下了这个大客户订单,他设计的方案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评价,客户甚至表示,这个方案超出了他们的预期,非常满意。
然而,孟司晨却因为这次的成功而变得自负起来。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已经足够强大,完全可以独立完成任何工作,不需要与他人合作。在后续的项目中,他拒绝与团队成员沟通协作,总是独自埋头苦干。当领导给他提出一些建议时,他也总是不以为然,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最好的,领导根本不懂设计。
有一次,公司又接到了一个紧急项目,时间非常紧迫,需要团队成员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孟司晨却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不愿意与其他设计师合作。他一个人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结果因为工作量太大,他无法按时完成任务。其他设计师想要帮忙,他却拒绝了,他觉得别人的设计水平不如他,担心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质量。
最终,这个项目因为孟司晨的拖延而未能按时交付,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客户对公司非常不满,甚至表示以后不会再与公司合作。公司领导对孟司晨的行为非常失望,认为他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心。而孟司晨却觉得自己很委屈,他认为自己已经尽力了,是其他人不理解他。
更让孟司晨愤怒的是,在这个项目的署名中,他的名字竟然被排在了后面,而一些他认为没有做出多少贡献的同事却排在了前面。他觉得自己的努力和成果被别人窃取了,一气之下,他选择了离职。
孟司晨的遭遇揭示了一个深刻的职场生存法则:个人能力固然是我们在职场中立足的基础,但缺乏协作意识和向上管理思维,我们终究难以在团队中长久立足。职场不是一个人的舞台,而是一个团队协作的战场。只有学会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善于向上管理,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发展。
3.认知固化:傲慢蒙蔽的未来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市场瞬息万变,职场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革。对于职场人来说,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和观念,是适应职场变化、实现个人成长的关键。然而,有些人却因为认知固化,陷入了思维的定式,对新的事物持排斥态度,最终被时代的列车无情地抛下。
张某是某互联网公司的技术骨干,他在公司已经工作多年,技术能力非常过硬。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他凭借着自己的技术专长,为公司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也因此受到了公司领导的器重和同事的尊敬,成为了公司技术团队的核心人物。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用户对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公司决定对现有的产品进行迭代升级。在产品迭代的过程中,需要引入一些新的技术和理念。公司领导组织了多次技术研讨会,邀请了行业内的专家和学者来分享最新的技术趋势和产品理念,希望技术团队能够从中获取灵感,为产品迭代提供更好的方案。
然而,张某却自持技术过硬,对这些新的技术和理念嗤之以鼻。他认为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技术经验已经足够应对任何问题,那些新的技术不过是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根本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在研讨会上,他总是对别人提出的建议提出质疑,甚至嘲笑那些尝试使用新技术的同事。他的这种态度,不仅影响了团队的氛围,也阻碍了产品迭代的进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的竞争对手纷纷推出了更加先进、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公司的市场份额逐渐被蚕食。公司领导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决定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技术团队积极学习和应用新的技术。然而,张某却依然固执己见,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认知。
最终,公司因为产品技术落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逐渐走向了衰落。张某也因为公司的倒闭而失去了工作。他曾经引以为傲的技术能力,在认知固化的影响下,变得毫无用武之地。
张某的经历深刻地印证了《素书》中“危莫危于任疑”的智慧。在职场中,我们就如同逆水行舟,如果不能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学习和接受新的事物,就必然会被时代的浪潮所淹没。只有不断打破自己的认知边界,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才能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迎接未来的挑战。
三、破局之道:从自持到共生的进化法则
既然自持会给我们在职场中带来如此多的陷阱和危机,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困境,实现从自持到共生的进化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以下三大破局之道。
1.建立“空杯心态”:虚怀若谷纳谏言
在楚汉相争的历史舞台上,张良堪称一位智慧超群的谋士,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为刘邦出谋划策,辅佐刘邦成就了帝业。刘邦对张良信任有加,每逢重大决策,必定向张良请教,并且对他的意见言听计从。这种虚怀若谷的态度,让张良心甘情愿地为刘邦倾尽才智,全力辅佐。
在职场中,我们也应如刘邦一般,主动倾听不同的声音,尤其是那些反对意见。微软前任CEO纳德拉,在2014年接手微软时,公司正面临着人事冗余、官僚主义严重、组织结构僵化等一系列“大企业病”,同时还错失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市值大幅下滑。纳德拉深知,要想带领微软走出困境,就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和官僚主义作风。于是,他积极倡导“成长型思维”,鼓励员工提出反对意见,并且以身作则,认真倾听每一个员工的声音。他还对公司的绩效制度进行了改革,不再对员工进行价值排序,而是更加注重员工的成长和发展。在纳德拉的努力下,微软逐渐摆脱了官僚主义的束缚,重新焕发出创新的活力。通过积极拥抱移动生态和开源社区,大力发展云计算业务,微软的市值在短短几年内突破了万亿美元,再次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巨头。
2.构建“共生网络”:利他思维赢合作
刘邦能够在楚汉相争中脱颖而出,建立大汉王朝,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善于用人,懂得整合各方资源。他麾下的韩信、萧何、张良,个个才华横溢,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才能。韩信擅长领兵作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萧何善于治理内政,管理后勤,为刘邦的军队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张良则足智多谋,为刘邦出谋划策,在关键时刻总能提出关键的建议。刘邦充分信任他们,给予他们足够的权力和空间,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正是因为刘邦能够将这些人才团结在自己身边,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团队,才最终战胜了项羽,赢得了天下。
在职场中,我们也需要学会构建自己的“共生网络”,以利他思维赢得合作。LinkedIn创始人霍夫曼提出的“联盟关系”,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他认为,员工与企业之间不应该是简单的雇佣关系,而应该是一种价值共同体。企业要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平台;员工则要为企业创造价值,与企业共同成长。只有双方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才能实现双赢的发展。例如,一些企业会为员工提供培训和晋升的机会,鼓励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员工则会更加努力地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企业还会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开拓市场。
3.践行“终身进化”:动态成长破边界
亚马逊的“Day 1”文化,始终提醒着员工要保持创业初心,不断创新和进取。在亚马逊,无论公司发展到多大规模,都始终把每一天都当作创业的第一天,保持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积极探索新的业务领域和商业模式。正是这种不断进化的理念,让亚马逊在电商、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全球最具价值的公司之一。
华为的任正非同样坚持“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理念,带领华为不断突破技术封锁。面对美国的制裁和技术封锁,华为没有退缩,而是加大研发投入,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任正非鼓励员工持续学习,勇于自我批评,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在华为,员工们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危机感和使命感,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华为在5G通信、芯片研发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为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职场中,我们也应该践行“终身进化”的理念,保持动态成长,不断突破自己的边界。无论是行业的发展,还是市场的变化,都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结语:谦逊是职场最大的护城河
从项羽乌江自刎到现代职场的沉浮,历史反复证明:真正的强者,从不会将优势异化为枷锁。唯有以《素书》“惟道是从”为镜,在谦逊中凝聚智慧,在开放中拥抱机遇,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出“孤而无助”的困局,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生共赢。正如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所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或许才是职场人最珍贵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