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丢了?媒体不要把自己弄丢了

新京报传媒研究 2024-02-23 20:20:18

“巴黎丢作业”这事,发文博主来了一句“圆满结束”,以为这事就了结了,这场舆论喧嚣也可以结束了。

结果,这只是开始。 面对这场由自媒体、营销号炮制的信息盛宴,越来越 多的人开始反思: “丢作业”真假还没清楚,为何能吸引这么多流量? 为什么很多媒体跟着上头,图文视频,各种报道手段全上? 就算“丢了作业本”,这事也算新闻吗? 作业丢没丢?不知道。但是,在这波流量面前,有很多东西是真的丢了。

但有些机构和媒体并没有丢掉媒体的责任,既能直面热点,又能拿出自己的报道和态度,一起来看看,这些媒体是如何发声的。

新京报 警惕自导自演式假新闻轮番上演

当全网都在为一本小学生作业狂欢之时,“秦朗舅舅”却自曝其行为是“蹭流量”的摆拍,不久相 关账号即被封禁。 2月21日,媒体报道称,有关部门正在介入调查。 如果任由这种流量至上的扭曲风气在网络空间扩散,不但浪费了宝贵的注意力资源,网络舆论场也注定会变得浮躁、肤浅、敏感与割裂,更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些自导自演式假新闻的“戏码”表现出一些共性:它们都紧跟网络热点,在标题和观点表达上善于捕捉和放大社会矛盾、迎合网民情绪,常有“惊人之言”;多数有明显的营销策划或人工导演的“剧本”,其手段用“毫无底线”来形容绝不为过;在短时间内收割大量流量后悄然离场,最终在舆论场留下一地鸡毛。 在过度碎片化的环境中,短小的、抢眼的消息相比深度的、长篇的报道,更容易以短视频的方式实现病毒式的传播,成为网络热点。 部分传统媒体为了生存,不得不适应和遵循这样的内容生产逻辑,放弃传播事实、输出价值的专业使命,互联网上的严肃内容完全被娱乐化的信息取代。 此外,网民的信息溯源意识不强,这也导致自媒体“洗稿”的成本低,各个平台上同质化内容泛滥,最终劣币驱逐良币,鲜少有账号愿意沉下心来做优质原创内容,形成舆论生态的恶性循环。

央视网 “新黄色新闻”泛滥很危险

如今,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如何才能拨开信息的迷雾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或许是此次事件带给我们最有益的思考与启示。

所谓的“黄色新闻”,是指一种具有煽动性的、格调不高的新闻类型,通常不具备较大的社会价值,纯粹是对大众趣味的无底线迎合。如今,在短视频平台上,一些内容肤浅却有煽动性、博人眼球的“新闻”,则被称为“新黄色新闻”。

野蛮生长的互联网让人人都有了麦克风,这些自发的创作是对严肃内容的补充,成为了网络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更成为了一部分新闻的“源头活水”。不可否认的是,短视频在不断消解着新闻的意义与价值,新闻越来越短平快,也越来越娱乐化,海量的内容充斥着网络,注意力被不断“收割”,寻找意义却犹如大海捞针,同时公众还深陷知情权匮乏的处境之中。

那么,我们到底该关注怎样的新闻?又如何打破“你以为的不是你以为的”困局?对于公众来说,那些搞笑猎奇的“新闻”并非没有价值,抱着只图一乐的心态看个热闹足矣,权当消遣但千万别上头。网络冲浪,冷静围观才是正确姿势,不被算法逻辑所豢养,才能守住自己的注意力,才能在大海里打捞起珍珠,才能被有价值的信息滋养。

而对于媒体来说,在繁芜的舆论场中,选取真正具有公共价值的东西呈现,既是职责所在,更是一种固本正源。这或许是一种逆潮流,但只有对严肃新闻的追求成为舆论主流,才能少一些“秦朗巴黎丢作业”类事件占领热榜,才能让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与读者相向而行。

红网 对“新闻辨别”的思考不应停止

新闻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既有严肃的新闻报道,也有消遣休闲的娱乐新闻。同时,也要看到,自媒体的兴起,带来了公共意见的多样化,丰富了网络空间表达的形态。但是,在短视频和直播中造假摆拍的事件并不少,有的故意以夸张、新奇的故事博人眼球,有的以群体对立等为背景,通过挑动公众神经、煽动公众情绪等方式赚取流量,有时甚至成为热点事件,掀起网络骂战,严重影响了网络风气。

因此,对于广大观看者来说,那些所谓被广泛转发和推送的“热点话题”,未见得就是真实和有意义的,在信息过载、真假难辨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在各种所谓的热点面前保持理智,而不是陷入极端化的思维中。

最后,大家不妨自问一下,我们真的需要这一类的新闻吗?又或者,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新闻?

澎湃新闻

“秦朗巴黎丢作业”算什么新闻

新闻本来也是层次丰富的,既有传统意义的报道,也有插科打诨的爆料,读者也可以各取所需。但越是在众声喧哗、光怪陆离的舆论场里,伪新闻、假新闻越是泛滥,就越凸显严肃媒体的价值,在自媒体、短视频横飞的当下,其实我们还是需要严肃媒体,一种真正去追寻真实的新闻生产。

依照严格标准的新闻生产,也许没那么多娱乐化元素,不那么好笑轻松,还有相当的专业门槛。但这样的新闻,才是在翔实调查、数据支撑、机构背书的基础上,揭示了某种社会现象,点破了某种机制障碍,表达了某种公共思考。

相比于浮夸的镜头前表演,这些才是有社会横切面意义的追问,是真正握有“手术刀”的新闻观察。

而对于读者来说,也不妨对热搜式新闻抱有一种冷静围观的态度,这些被选中推送、看似热闹的新闻,未见得是真实和有意义的。

值班编辑:胡炜

校对|李立军

阅读推荐

春天,14亿份愿望向上生长 | 春节社论 气象新闻不是“小事” 减肥博主“经验帖”为何成了“韭菜收割机” 春晚,你看吗? 警惕舆情“春劫” 最近微信公众号又改版啦 大家记得将「新京报传媒研究」设置为星标🌟

欢迎关注新京报传媒研究 想和大家分享你的“传媒观点”吗? 投稿邮箱就在这里: cmyj@bjnews.com.cn 投稿一经采用,有好礼相送呦!
0 阅读:77
评论列表
  • 2024-02-25 08:31

    说得很客观,如果是以流量为目的的话,新闻媒体也失去存在的意义了。

  • 2024-02-25 08:54

    传媒研究?研究啥?媒体是干啥的搞不清?

  • 2024-02-23 23:17

    新京报什么玩意儿?眼红人家流量了是真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