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新京报传媒研究微信公众号推出《首席讲堂》栏目,邀请新京报的首席记者、编辑讲述新闻报道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分享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本期邀请首席编辑何睿,分享新闻评论写作的经验和心得。
自媒体时代,众声喧哗,观点碎片化,作为主流机构媒体,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坚持和表达,往往通过新闻评论来实现。 一个新闻事件被报道后,能不能评论,如何评论,是评论员首先面临的问题。 如何第一时间找到一个合适的评论角度,这考验的是评论员对新闻事件的敏感度和把握能力,也需要有足够的积累,才能更好把握事件的关键,提供理性和建设性的观点。 我们强调的是“ 不做观点跟屁虫 ”,主要有以下四点心得:01
放旧论新
例如下面这则关于抄袭的新闻报道:
普通角度可能会是:
1、高校学术抄袭为何屡禁不止?
2、大学应该如何完善响应机制,规避抄袭?
3、面对抄袭,大学应该零容忍
……
学术抄袭的话题有很多,很多已经没有评论价值,但此事的亮点在于,美术作品抄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术造假话题。如果继续沿用大而化之的学术抄袭分析框架来作文,就会比较老套,且缺乏新意。 《新京报》发表题为《美院教师抄袭国外画作,艺术不该是学术不端灰色地带》的快评,抓住艺术抄袭这个点,写出了新意:为何难以避免、现状如何?该怎么完善机制,减少这类抄袭。 言论场上80%以上的评论观点都是大同小异,如果不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在同样的观点下,要做的就是 表达更准确、叙述更绵密、语言更考究 。丰满而扎实的论证,同样可以打动人心。有时候很多话题的确没有什么新意可挖,那么,“放旧论新”不妨作为一种追求,把一个传统落点论证得足够精彩,也是成功。02
以小见大
这也是新京报“京酿馆”栏目选题的基本思路。 例如新京报评论元旦当天发的一篇10万+快评,评论标题是《雕塑“一孩变三孩”,何以引关注?》,就是一个以小见大的例子。 事情源于武汉一个城市雕塑,由原本爸爸妈妈带着一个孩子,最近变成了带着三个孩子,增加了两个孩子,贴切我们当前鼓励三孩的政策背景。 一个雕塑的小变化,却引发了舆论关注,是因为这背后是一个时代的大变迁,这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03
背景代入
我们常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但新闻事件发生后,我们还是需要评论,需要表态,需要看到事件对于当下、对于现实,有什么样的启发价值。这时候,我们的评论就需要有当前现实背景的代入。 以前后背景联系为写作锚点 ,也可视为一种知识增量,让文章更有纵深感,可读性更强。04
坚守常识
为了一件事情,社会舆论常常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一些基本常识被混淆、被模糊,甚至是被掩盖了。 这时候,就特别需要主流媒体坚守常识,及时发声,澄清是非。 我们所说的坚守常识,包括不偏离基本事实,也包括现代公民社会的一些基本观念,也就是法治、市场、公民权利等等。 例如,有报道称“有网友花了18.5元,体验了一把高铁商务座,不仅享受了商务座候车室服务、零食饮料畅吃,上车还免费领到了价值40多元的盒饭,分分钟回本。这种带有实验性质的行为随即走红网络,引发热议”。 不少人指责这个网友是占便宜、不厚道。 新京报就此事发表了题为《乘坐高铁短途商务座,谈不上“谁赚便宜谁吃亏”》的快评:
在这篇评论里,我们所坚守的就是市场精神、公平规则、自由自愿等基本常识。
找到合适的评论视角后,如何谋篇布局、起什么标题,如何行文?
这些具体问题,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 -了解多一点- 自2003年创刊之日起,《新京报》就高度重视评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新京报评论成《新京报》的一面旗帜。20多年里,始终以“积极、稳健、有见地”为理念,新京报评论已经成为《新京报》的一个品牌。开设“社论”、“新京报评论”、“新京报快评”、“京酿馆”等板块、栏目和公号。是国内主流媒体评论的主要阵地之一,也成为传媒业内和各大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研究对象。 编辑| 胡炜 校对| 李立军-阅读推荐-
频道关了,电视台也关吗? 我交了三篇年终总结,领导看完沉默了…… 最近微信公众号又改版啦 大家记得将「新京报传媒研究」设置为星标🌟
想和大家分享你的“传媒观点”吗?
投稿邮箱就在这里:
cmyj@bjnews.com.cn
投稿一经采用,有好礼相送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