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哒”“好滴”,是礼貌还是“文字讨好”?

新京报传媒研究 2024-01-09 22:20:17

在当今的数字时代,网络聊天已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交流中,一种被称为“文字讨好”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何为“文字讨好”?

通常表现为,人们在网上聊天字斟句酌,加一些语气词或表情,让对方看到自己的对话感到舒服。

比如,以前线上聊天,回复一个“好”或可结束对话,现在的回复则变为“好哒”“好滴”“好嘞”“好 ~ ”,或加以表情包作为结语。

对话中,通过对原本文字的加工,对话读起来可爱、软萌、亲昵、熟稔,给人以讨好之感。

“文字讨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对对话的另一方的迎合策略,通过使用友善、恭维或幽默的语言、符号或表情包来增进双方之间的情感连接。

最早,这一说法见于某脱口秀演员的微博,网友纷纷对“文字讨好”产生了共鸣。

相信这样的情况在真实的沟通中并不少见,笔者也曾陷入其中。 有时候打开聊天框,特别是面对陌生的关系,不知从何下手,于是就考虑将语气“软”化,称呼更亲昵,也为自己和对方接下来创造一个舒适的交流场,减少交流中的焦虑与距离感。

这种“文字讨好”之所以普遍,一方面是人们对社交顺畅程度的期望。

这种期望呈现的结果就是“讨好”,一种充满友好的客套。交流中,当自己传达了一种积极的情绪,营造一个亲切的形象,也希望对方能在这种情绪中进行沟通,增加彼此沟通的信任度。

于是,“文字讨好”成为了一种可以复用的社交礼仪。

另一方面,“文字讨好”的出现体现了社交环境的变化。

作为一种非言语的交流方式,文字在网络聊天中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意义。很古早的时候,“呵呵”遍布各大聊天框,如果把“呵呵”放到如今理解,恐怕多了些讽刺的意味。

当下的互联网聊天语境中,我们时常可以感受到,网络上特有的热络削弱了线上交流的不在场感。

人们注重沟通效率,这种热情的变化反而可以迅速拉近距离,进而更快地促进关系。

使用感叹号、表情符号或特定的语气词,可以在不改变文字表面含义的情况下,传达出热情、友好或轻松的氛围。

符号化的交流方式使得“文字讨好”成为了一种有效的策略,通过营造积极的对话氛围来促进信息的有效传递。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文字讨好”并不总是积极的。过度的恭维或虚伪的赞美,可能会让人感到不自在或怀疑对方的真实意图。

加在外面的情绪修饰像语言外包裹着“糖衣”,无法断定其蕴含的真诚有几成。

由于网络聊天的非面对面性质,人们往往难以准确判断对方的真实情感和意图。

除此之外,当人们不自觉切换到社交讨好状态下,自身真实的情感也就被小心翼翼所遮蔽,社交的初衷有了些许偏离。

这种文字讨好,似乎也有“后遗症”,当人们习惯了“宝子”“亲”,习惯了强化语气和亲密的表情包,正常语气表达反而会有一种充满想象空间的冷漠与疏离。

“文字讨好”是处于社交礼貌还是过度迎合?其实,无论解读为讨好还是礼貌,这样的沟通现象在当下的线上交流中,既具有积极的一面,帮助沟通的彼此缓解情绪;也有其局限性。

但也不必过度担心,“文字讨好”并非是贬义的,每一种流行的语言方式,都是应时而生的。它的出现、产生,虽夹杂着当时当下人们的情绪,并不会真正妨碍沟通与表达。

是否“文字讨好”并不重要,不被所谓的标签定义,不为社交内耗所困,好好说话,真诚表达,自然会实现沟通的和谐畅快。

来源:光明日报微信 值班编辑:胡炜

-阅读推荐-

新京报元旦社论

都在盘点2023,任务交给你了……

欢迎关注新京报传媒研究!

想和大家分享你的“传媒观点”吗?

投稿邮箱就在这里:

cmyj@bjnews.com.cn

投稿一经采用,有好礼相送呦!

3 阅读:48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