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武状元实力,到底有多强?上了战场后能以一敌百吗?

花朵绽放美好 2024-12-17 19:37:1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提及科举,大多数人脑海中冒出的都是文举,是四书五经,是八股文等等。

但在古代,科举也包括了一个特殊门类——武举,而武举的第一名,被称为武状元!

所谓“状元”,自然是冠绝全国,那武状元的真实实力到底如何?

真的能够做到全国无双嘛?在战场上的表现又怎么样?

武状元的产生

所谓“武举”,就是通过考核武艺来选拔人才的考试,这个考试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是王朝招揽军事人才的一种手段。但唐朝的时候并没有“状元”这一说法。

因为当时的“武举科”不过是诸科中的一种,设立这一科旨在让那些文学素养排不上号,但在武艺上有所成就的人进入朝堂。

且当时的武举中举的人并不多,大多数没有留下姓名,唯一一个有名的就是郭子仪,是唐朝中兴名将。

到了宋代,武举的考试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有了解试、省试和殿试,也就是一层一层的选拔,而殿试的第一名自然就是“状元”了。

制度得以确定,那自然也有更多人前来应试,然而宋朝武举产生的武状元里也只有两人在《宋史》存有明确记录。

这两个人,一个名为华岳,还有一个名为朱熠,后者还曾位及宰辅,不过他们都没干出过什么耀眼的事迹。

加之宋代重文轻武的政治风气和拉胯的军事实力,武状元们也没有在战场上发光发热的机会。

明清两朝的武状元相比于唐宋就出名多了,无论是及第后授予的官爵,还是赏赐的金银、社会地位与名声等等,明清的武状元们都可与文科状元相匹敌。

明代最有名的武状元就是许泰,他本就出身武艺世家,家里面也都是当官的,后来还被赐予国姓。

清朝的武状元一共有209位,然而这两百多人里面没有一位是为人熟知的。

这不免让人奇怪:如果是状元,那定然是一身本事,如若投身国家建设,为何不会出彩呢?

就算其中一些人无名也就罢了,怎会两百多人都没有一点名声,这就不得不说说武举考试的内容了。

应试考试

无论文举还是武举,都是以前朝的科举制度为基础不断完善的,了解一番清朝选举武状元的流程,对武状元的选举也能知晓七八。

在清朝,武举的考试一共有三场,第一是马射,第二就是步射和技勇,第三场则是室内的策论武经。

第一场考试中,要求武举考试者骑着马在马道上跑两个来回,一共可以射出7支箭。如若有三支及三支以上的箭射中六十米外竖立的三个标靶,便可以进入下一轮。

在奔腾的快马上张弓射箭,这极为考验考试者的腰腹力量以及对现场环境的判断。

而第二场中也包含射箭,不过这一次是站立拉弓,一共六箭,靶子在五十米外,只有射中直径0.8米的范围才算有效。

第二场的重头戏是技勇,分为三小项进行考核,即拉弓、舞刀和举重。

拉弓分为三档,为八力、十力和十二力,而一力换算为现在就是9.25斤,十二力就是拉开111斤的弓箭,考试者最多可以加到十五力。

舞刀也有三个重量,八十斤、一百斤和一百二十斤;举重则是二百斤、二百五十斤和三百斤。

从这些重量的划分便可看出,这是妥妥的大力士比赛,谁的力气大便可在这一场考试中获得头名。

第三场考试类似于现在的体育生文化课考试,武举人们要默写考官所抽取的武经中的内容,而武经指的就是一系列兵书。

三场考试结束后,考官会综合考虑考试者在三场考试中的表现,而后给出排名。

排在前列的考试者可以进入最终的殿试,清朝就一共举行过109次武殿试,共有九千多名武进士因此产生。而考试的内容与前面所说的基本一致。

从这些考试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些问题,其一就是考试内容为基本功底,尤其注重力气,且都可进行应试的训练。

最后一项考究武经,可以通过死记硬背来解决问题,只要花时间把那些书硬背下来,默写并不是难题。

清朝以前的各朝的武举考试在考核内容上各有不同,但其根本都是相似的,即通过一些单项考试对考试者进行打分。

产生的武状元自然射箭了得、力大无穷,但单单几项技能能否完全代表“武”字呢?想来是很困难的。

这也许就是武状元往往籍籍无名的原因:他们可以是射箭特长生,也可以是举重特长生,但是否能够领兵打仗?能否在国家军事发展上有所成就?想来不可以!

真实实力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武状元的实力到底如何?我们可以看看最后一位武状元——张三甲的。

1876年,张三甲出生于河南濮阳,从小就喜欢学习武艺,十六岁就可以舞动上百斤的大刀,后来又拜师武林高手杨国昌,成为一方豪侠。

相传他可以舞动180斤的大刀,一刀就可以斩断碗口粗细的柳树,实乃勇猛至极。

在1898年的武举考试中,张三甲力压群雄,最终夺得桂冠,可还没有等他上任官职,就在家中猝死,年仅22岁。

从武功水准来看,张三甲实乃英雄人物,他还曾打败名震一时的霍元甲,武功造诣自然了得。如若不是意外猝死,未来定有前途。

可这样的前途也许只是低级武将的前途,就如明朝崇祯年前的武状元王来聘一样,带兵冲锋在前,但没有指挥战斗的能力。

所以武状元的实力往往只表现在应试之上,能够拉满上百斤的弓箭,能够举起几百斤的重石,舞刀弄剑也自然不在话下。

但当他们真的来到战场,也许就傻眼了,会舞刀弄剑也许可以击败不少敌人,但无法打赢战争。

如若需要指挥战斗,或者需要训练出一队同样优秀的士兵,创造的更大的伤害,他们是需要更多历练的。

类似于现在的大学生们,考试的内容和工作并无太大关联,许多东西都得从头再来。纵使考了第一名,到了工作上也不一定能够完全适应。

所以武状元不过是一个考试“第一名”的名号,这一名号自然非常难获得,武状元们的硬实力也自然不容小觑。

但发展到后期,武状元渐渐成了应试下的产物,比较考试内容无人能敌,其他方面也许就不好说了!

——THE END——

参考资料:北京日报——武状元的科举冲关之路

0 阅读: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