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在近日的英国《自然·生态与演化》杂志上,来自美国的科学家团队发表了一篇最新的研究报告,表示通过化石样本研究,发现了一个距今7550万年前的哺乳动物新属,这种名为“鼠形多瘤齿兽”的新物种,从中生代起,就已经有社群行为了。
什么是社群行为?
简单来说,就是动物之间的一种集体合作行为,这种社群行为不仅在同种动物之间发生,甚至异种动物之间只要存在着利益关系,也会有社群行为产生。
一般来说,当动物的社群行为产生时,都会伴随着稳定的群体结构和一系列行为规范。整个社群内的动物们不仅组织有序,而且还分工明确。动物们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合作,共同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看起来十分有趣。
举例来说,一般群居动物之间,都有着社群行为,比方说狒狒、蜜蜂、蚂蚁等等。动物社群间共同进食、共同抵御敌人,甚至还会共同养育后代,现代研究认为,社群行为,是动物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不过,动物的社群行为究竟是何时建立起来的呢?拿人类来说,人类也具有社群行为,而人类是由灵长类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类同时也是哺乳动物的一员,这也意味着,人类的社群行为,是从哺乳动物那里继承的,那么,最早的哺乳动物社群行为,又是何时出现的呢?
哺乳动物的社群行为,或从中生代开始
研究发现,1亿多年前,地球上最早的哺乳动物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当时由于恐龙是地球上的霸主,哺乳动物一直处于“压迫”之中,它们的个头都很小,看起来好像是一只老鼠一般,在夹缝中生存,也没有迎来什么较大的发展,在白垩纪时期,也不曾进化出什么新的哺乳动物物种。
一直到6500万年前,由于一颗小行星撞上了地球,让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到来,地球的气候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恐龙无法继续在地球上生存,很快就灭绝了,哺乳动物的诸多天敌也都消失了,哺乳动物才正式迎来了进化的春天。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只过去了数百万年,早期哺乳动物们就进化出了诸多的物种,最早的灵长类动物也初选了。所以,在研究哺乳动物究竟何时开始产生社群行为的时候,研究者也普遍认为,这种现象是从恐龙灭绝后才出现的。
因为在此前的哺乳动物祖先化石出土中,科学家们一直都认为恐龙灭绝之前,哺乳动物中并没有出现过群居行为,由于哺乳动物祖先普遍都是独居,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展开社群行为,不过,一直到前段时间在美国蒙大拿州发现了距今7550万年的小型哺乳动物化石,才让科学家们意识到,原来哺乳动物的社群行为,早在中生代就开始了。
鼠形多瘤齿兽为哺乳动物“正名”
当研究者们找到这些化石的时候,意外发现多个身处同一地穴的个体骨架,而且通过化验分析,这些个体骨架竟然来自于不同的年龄段,而且通过DNA测序,它们之间竟然还有着血缘关系。
这意味着,这种被称作鼠形多瘤齿兽的新物种,它们早在7550万年前,究竟是群居动物了,而且它们的生活习性,是与兔子比较相似的,它们的腿部肌肉非常强壮,这可以帮助它们快速发掘洞穴,而且从化石出土的洞穴来看,在挖洞的过程中,它们也是一起合作的。
这个发现说明,至少7550万年前,古老的哺乳动物虽然被恐龙打压,但是它们已经产生了社群行为,意味着哺乳动物之间的集体合作,已经由来已久。
不过,由于鼠形多瘤齿兽的化石出土较少,而且在世界其他地方还没有找到,所以,还不能判断这种新的哺乳动物究竟是只在特定地区存在,还是它们的这种社群行为,在当时的地球上,已经出现在多个地方了。
此外,鼠形多瘤齿兽的起源和演化等问题,也需要做进一步的梳理,研究者们也希望可以通过日后的DNA测序,帮助鼠形多瘤齿兽找到它们的祖先,以此来判断最早的哺乳动物社群行为,究竟是在何时出现的,以及群居动物究竟是因何出现的,一起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