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博物馆藏文物鉴赏(二)

丽旭聊文化 2023-08-08 06:19:00

中国会计博物馆是全球第一家涵盖会计学术与实务为一体的专业博物馆,以促进会计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全球为己任,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发掘,收藏了包括中外账簿、会计及相关用品,其中包括会计报告、各类契据、相关证照,以及公私档案等在内的历史文献,十分珍贵的文物与史料已多达万余件。

中国会计博物馆以抢救性的收藏举动具有史无前例的会计历史文化建设性意义,它的影响是世界性的,其贡献为世人瞩目,受到中外史学界称颂。

清 顾云川记斗

长(带柄)74厘米,宽57厘米,高38厘米。“斗”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粮食计量器具。根据《汉书·律历志》中记载:斗者,聚升之量也。清人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十四斗部云中曰:斗,十升也。象形,有柄。

如上图所示,这件顾云川记斗,是名为“顾云川记”的商号用以计量谷物的实用器具。材质为硬木,铁皮包裹四角、铁条加固底部,两侧有硬质木柄。

民国 “守信”椅

长51厘米,宽46厘米,高103厘米。民国时期商号办公用座椅,上刻“守信”二字,表明主人时刻不忘诚信,守信自律的决心。

民国 漳州“丽华斋”八宝印色

长9厘米,宽7.5厘米,高8.5 厘米。漳州“丽华斋”出品,为漳州三宝之一。印泥称八宝,因其加入了珍珠、玛瑙、麝香、琥珀、珊瑚、猴枣、冰片和艾绒八样珍稀材料,印色光彩艳丽,印迹易干而恒久,为文房珍品。乾隆时期作为贡品送入内宫,作为御用及赏赐功臣。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并分获特别奖、优秀奖、甲等奖。

清 光绪二十四年三台县校准庙市公斛

长40厘米,宽40厘米,高23厘米。“斛”为古代量具名,也是容量单位。中国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分别为升、斗、斛、釜、钟。自秦汉开始皆用十进制,南宋末年改为五斗一斛。这件光绪二十四年校准的三台县庙市公斛,相当于市场上的公平秤。背面刻有“奉宪校准”字样。

民国 木质账盒

长33厘米,宽23厘米,高6.5厘米。账盒是旧时账房保存账簿的器具,用以放置账簿不至于遗失或毁损。通常为木质。这件为民国三十年三月十三日兴发会购置的账盒。

民国 德盛粮行仓印

长16.8厘米,宽8厘米,厚2厘米。仓印也称印卡,是旧时粮仓、粮店常用的一种器具。粮食进仓或营业结束,需在平整的粮食面上加盖仓印,粮食表面就出现凹凸的印文,作为封定标志。粮食出仓或取用时要检查印痕,若有扰动,则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仓印形制简单,却有极大效用。甘肃居延破城子遗址出土的西汉“万石”仓印为考古发现最早的仓印实物。

民国 彝族木制量具

底径23厘米,高18厘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用原木或竹子制造简易量具,作为计量谷物或酒等液态商品的器具。这件为彝族民众用来计量谷物的量具,采用手工将原木掏空而成型。征集自南诏古国发祥地蒙化古城(今云南省巍山县城)。

民国 藏族方升

长19厘米,宽19厘米,高6厘米。计量是各地经济活动中一项重要的事务。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各具特色,计量器具也各不相同。藏族地区的计量器具有些为本地特色用具,有些则是引入内地计量器具,经过改造加入一定民族元素。这件小方升形制扁平,四角包裹铁皮,一侧加了牛皮提绳,便于携带及悬挂。

民国 银质刻花水盂

底径7厘米,高5.3厘米。水盂又称“水丞”,被视为文房“第五宝”,常置书案上,用于贮放砚水。其小巧雅致,体现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也是旧时账房常用的器具。这件银质水盂,刻花精巧,古朴典雅,堪称上品。

清 陈贞吉号银票印版

长11.5厘米,宽5厘米,厚4厘米。在现代银行出现之前的中国,金融机构多以“票号”“钱庄”“银号”为名。它们可以印制银票、汇票等票据。其材质多采用牛角或硬木精制而成,上刻有文字及防伪图案。这件陈贞吉号印版,设计精美,雕工精细。上有“凭票发(当十)铜元拾枚整”字样。

元明 铜权一组

左三:直径6.5厘米,高10厘米。权,俗称秤碗、秤锤,为衡准之器。根据《汉书》中记载:“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其材质有铜、铁、陶、瓷、石等,造型多样。民间造屋上梁时,有将秤碗悬挂于梁上,寓意“称心如意”。此为一组元、明时期铜权。元代铜权多为宝塔形,明代权则以长方体居多。

近年来,中国会计博物馆致力于中外会计学术研究和交流,与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史学者及相关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对推动中国与世界会计史研究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0 阅读:17

丽旭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