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挨饿的历史

翠巧谈文化 2024-07-22 07:06:46

应广大网友的要求,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述挨饿的历史,并对形成挨饿的根源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正视听。每当提起那个年代,一些人就像揭开了伤疤似的,怒火攻心,他们扬言,让你一周不进食,体会挨饿的感受吧,还会赞美那火红的年代?还有人说,民以食为天,天就不存在了,哪会有人呢?等等过激言论,疯涌而至。

说句良心话,我绝不是歌颂苦难,更不是为挨饿代言,在评论区是不能用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在我小时候,经历了大集体时代,但三年自然灾害没有亲历,有的只是母亲或多或少的碎片化的回忆,从记事起,童年就是在饥饿中度过的,其间也感受了父母之爱,姐妹深情,既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不是自己,而是把仅有的一点食物留给我们,患难见真情,心里充溢者满满的感动。宁可自己少吃一口,也要留给嗷嗷待哺的孩子。后来,实行了责任制,情况有了改观,但也难改变寅吃卯粮的困境,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垫底,总是恶性循环,收新粮还旧粮,那时最大的困难是没有钱买化肥,更没有买种子,虽然精耕细作,一年到头产量却不见长,记得那时我说过最令父条痛心的话语:

′'看人家的爸爸在外地工作的,虽然没种过地,庄稼也该给人家长脸了,自己是种了一辈地的老农民,怎么种地水平这么差呢?′′

父亲无奈地皱了皱眉头,低声一汉气的说,

′′巧作工的不如拙肥啊!无刀难杀人呀!''我看出了父亲的心酸,是啊,为了一家人的生活父母不知背里流了多少泪,吃了多少苦?真该反省吾身了。少年不知愁之味,等到我真正的成家立业,才真正地体会到父母之难,那决不是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言蔽之的。到了九十年代,我已挑起生活的重担,由于家庭接二连三的变故,生活仍然是捉襟见肘,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也不是一家人不努力,也不是过光景没计划,白手起家真的不容易,此时,我才知道天高地厚,才真正的体会父母之难。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当儿不知报娘恩。只有自己的亲身体验,才真正的懂得生活的厚重。苦难的经历,虽然打着时代的烙印,但不能把责任全归于社会。有一部分原因是自身条件造成的。

小时候,挨饿使我见证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其实比我们更苦的是我们的父母,我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所感动。成年时,我倍感家庭的沉甸甸的责任,也为无力回天的无奈而伤叹。改变自己的,永远只有自己,重压下的那份坚强,是我们源源不断的动力,鼓励我们永向前,相信自己,明天会更好!怨天忧人,是难以走出困境的。幸福在哪里?它就在每个人的心里,就在创造幸福的双手里。

挨饿是过去的一段历史,我们不能回避,更要正确的面对,从家庭的层面看,既有个人方面的因素,又有社会因素的所致,造成挨饿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新中国的一穷二白,实现工业的原始积累就是仅有农产品,偿还外债也是依靠农民的收入。内忧外患的需要储备战备粮;同时人口的极度增长,也是客观存在的。总而言之,我们不能以现代的视角,看待过去的问题。这就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当时具体相结合。同时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从主客观两方面做出正确的判断。既看到成绩又看到不足,本着事物本身的是非屈直,做出正确评判。

最后,我要说的是,事情的发展需要过程的,不是实行包单到户,立杆见影地解决了温饱问题,它还需要漫长的发展过程。′′民以食为天,′′怎么能说那时天没有呢?建国几十年的奋斗历程,都是一脉相承的历史整体,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奋斗的结果。

0 阅读:1
翠巧谈文化

翠巧谈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