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皇后之路有多难?硬闯4关击败6个对手,最难对付并非王皇后

雪莲果说历史 2024-03-13 20:34:47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唐高宗李治的私生活其实并不算十分腐化。旧史称李治有“好内”之习,主要是因为李治受到武则天的牵连,酿成“周革唐命”的悲剧,给大唐盛世抹上了洗不清的一个污点。

1、豪门还是“寒族”?

武则天,这是一个令古人和今人都感慨万端的名字。

武则天是并州文水人,生于武德七年(624年)正月。她的父亲武士彟原来是一个木材商人,因善经营,遂致富厚。

武士彟不仅善于经商,而且善于交结,弄到一个鹰扬府队正的军职。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讨捕反隋武装,在路过汾、晋一带时,住在武士彟的家里,武士彟倾心奉待,遂为深交。

两年以后,李渊作了太原留守便用他为行军司铠。李渊起兵以后,武士彟跟随左右,以功拜光禄大夫,封太原郡公,成为十四名太原元从功臣之一。

武德三年(620年),武士彟的原配夫人相里氏去世,李渊亲自为其作媒,续娶了曾任隋朝宰相的杨达的女儿。

当时,杨氏已经年逾四十。成为武士彟的继室以后,杨氏生了三个女儿,次女便是武则天。

就常理来说,武则天的门第并不算低微。她的父亲是唐朝开国功臣,爵封郡公,官居三品,她的外祖父是隋朝士族,才行兼备,位至宰相。

但是,杨氏一族久已衰败,杨氏下嫁武士彟为继室,已经说明其中的缘故。

至于武士彟,虽然高官厚禄,在社会上却并不为人所看重,甚至执意拾高朝廷官员社会地位的李世民,在监督修撰《氏族志》的时候,也没有给武氏一家留一席之地。

武则天是武氏之后,她的门第只能由父亲来决定,于是,这位后来叱咤风云的女皇便只好屈居寒族之列。

暴发户所特有的那些急功近利、趋炎附势的特点,在武士彟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与名门望族相比,自然无论如何也学不来雍容大度,宠辱不惊,以致李渊也认为武士彟过于肉麻,说他:“乃说迂诞而取媚。”

此外,寒门习气对武则天也不无影响。人们或许会认为阴险毒辣、不择手段是政治人物必备的成功条件,但这位未来女皇的某些不懂规矩的行为,确实与大家闺秀相去甚远。

武则天十二岁那年,武土彟死去,杨氏与三个女儿处境颇有些艰难。

武士彟前妻留下的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元爽以及他们的堂兄弟武惟良、武怀运对待杨氏母女相当刻薄,以致武则天得势之后,将他们置于死地。

不过,对武则天来说,这段艰难的日子转瞬即逝。

2、武则天如何改变“命运”?

二年以后,即贞规十一年(637年),李世民听说武则天美貌,将她召入宫中,立为才人。临别之际,杨氏十分伤感,痛哭失声。

不料,这位年仅十四岁的小女子却显得从容自若。她对母亲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杨氏闻言,竟也止住了悲声。

武则天入宫以后,李世民赐其号曰:“武媚”。武则天在后宫之中一直当了十二年的才人。

才人是后宫之中地位较低的侍妾。

李世民在位时,内职之设仍依旧制:皇后之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为夫人,正一品;有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为九嫔,正二品;其下有婕妤九人,美人九人,才人九人,宝林二十七人,御女二十七人,采女二十七人。其中才人位列六等,只比一般宫人稍好一些。

不过,才人见到皇帝的机会比一般宫女多,而武则天竟然始终不得晋升,这也可以说明李世民对她并无什么好感。

李世民死后,武则天与其他没有子女的嫔妃一起落发为尼,被送进感业寺。

武则天并不是一个甘于命运捉弄的女人。她没有继承母族的大家风范,但却不乏父祖的进取精神。感业寺的尼姑生涯并不意味着一个结尾,而是一个开端。

当时,李治已经被立为太子,在一次入侍李世民的时候,见到了武则天。

当时,李治刚刚二十岁,而武则天比李治年长四岁,早已过了豆蔻年华。

与父皇的嫔妃私下往来、关系暧昧,总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

李治身为太子,又素以仁孝著名,他可以不考虑自己的地位,却不能不考虑父子感情。因此,李治当时的心情,恐怕充满了矛盾。

至于此事后来由李治亲自说出,一来是李治已经做了皇帝,无人敢来认真计较;二来事隔数年,已被人们淡忘,不会锨起太大的风波。

不过,李治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还要用一些托辞,声称李世民在世时已经把武则天赏赐给他,却再真实不过地反映了李治内心的不安。

李治确实是一个重感情的皇帝。武则天入感业寺以后不久,李治便找了一个机会前去探望。永徽元年(650年),李世民崩逝周年忌日,李治以行香为名来到感业寺,见到了武则天。

当时的李治,不仅神魂颠倒,而且怜心顿生。武则天不仅善于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且也深得命运的眷顾。

李治怜惜武则天,旧情不忘,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位素无决断的君主未必敢采取行动把武则天接回宫中。

3、命运的安排

事有凑巧,此时,李治的后宫之中,皇后王氏与淑妃萧氏正争宠吃醋。双方各不相让,武则天坐收渔人之利,她的命运才真正有了转机。

王皇后是并州祁人。她的父亲王仁祐在贞观年间做过罗山县令,仕途并不发达。

但是,王皇后的祖父王思政却是西魏的尚书左仆射,是有名望的关陇士族。她的从祖母是李渊的妹妹同安长公主,而舅舅柳奭的叔母又是李渊的外孙与武则天相比,王皇后完全是另一种性格。

旧式大家族的长期熏陶、教育,使这位美貌的女子知书达礼,性情温雅。同安长公主特别喜欢王氏,便与李世民商议,把她嫁给了晋王李治。

李治被立为太子,王氏成为太子妃。永徽元年(650年),李治即位的次年,王氏被立为皇后。

王氏为人贤惠,自与李治结发,侍奉李治,不辞辛劳,未有失德。后宫之中,提起王氏,颇有美言。

但是,王氏为人,也并非毫无缺陷,至少心胸不是十分宽阔。当时,淑妃萧氏颇承恩宠,王氏受到冷落,心中渐生不平,二人之间有了恩怨,矛盾冲突愈演愈烈。

正在后妃相争之际,李治去感业寺探望武则天的消息传到王皇后的耳中。王皇后并不是一个善于计谋的人,但情急生智,想出一个主意。她力劝李治把武则天接回宫中,企图借武氏之力,遏制萧淑妃的逼人势头。

大约在永徽二年(651年),武则天第二次入宫。人们推断入宫时间的根据,主要是武则天生下长子李弘的时间是在永徽三年(652年)。此外,永徽元年(650年),王皇后自作主张,令武则天蓄发以待。蓄发所用的时间,也不会太短。这一年,李治二十四岁,武则天二十八岁。

就当时的形势来说,王皇后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

从策略的角度分析,王皇后企图用武则天来牵制萧淑妃,稳固自己的地位,未必不是一个好主意。但是,王皇后错误地估计了武则天的实力。

实际上,萧淑妃对王皇后的威胁并不是致命的。萧淑妃聪明美貌、性情刚烈,这使李治对她宠爱有加。

但是,萧淑妃虽然与王皇后争宠并稍胜一筹,却并没有夺取皇后之位的野心,至少她还不曾暴露出这种野心。

更为重要的是,萧淑妃并非一个真正的野心家。她的一切举动,都是从一个女人的角度出发,与武则天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武则天是一个政治家。她用政治手段解决遇到的一切问题,这比一般女人争宠吃醋不仅手段不同,在目的上也大相径庭。

萧淑妃不久便发现自己根本不是武则天的对手,几个回合,便败下阵来。原属于自己的一切,很快就成了武则天的囊中之物。武则天不仅很快被封为昭仪,与自己平起平坐,独占了房帷之宠,连她的父亲武士彟也获得了赠官,比生前荣耀多了。

4、敌人的敌人是朋友

武则天入宫之初,王皇后心中十分坦然,也许还十分得意,她终于让萧淑妃尝到了失宠的滋味。但是,王皇后没有料到的是,这杯由自己酿成的苦酒,必须由她自己来喝干。

王皇后很快就发现,自己不仅没有夺回失去的恩宠,反而进一步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

武刚天初入宫之时,对王皇后竭力讨好,言辞恭顺,曲承颜色,无微不至,很快便博得了王皇后的好感。

王皇后知恩图报,反复向李治进言,称赞武则天的美德。

武则天受宠进封,与王皇后的推崇有很大关系。但是,武则天并不甘于仅仅是受宠而已。王皇后引狼入室,为武则天铺平了进身的道路以后,便被武则天一脚踢开。

她追悔莫及,又向李治诉说武则天的短处,却招来李治的不满,认为她反复无常。这时,王皇后已经与萧淑妃消释前嫌,结成盟友,共同对付武则天。

但是,这个同盟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战斗力。

武则天不仅施展手段使李治对她言听计从,不理睬王皇后与萧淑妃的攻击,而且大肆活动,收买王皇后与萧淑妃的左右,使其侦伺二人的动静。

这样一来,王皇后与萧淑妃的一举一动武则天无不事先知晓,她便可以以逸待劳,预设机关,使对手着着被动,处处失利,而李治也愈发觉得王皇后与萧淑妃无理取闹,对她们不屑一顾。

不过,使王皇后更加担忧的是自己始终没有生育。这对一位皇后来说,是天大的缺陷。君主需要子嗣来继承江山社稷,皇后需要子嗣来确立自己的地位,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生儿育女都是不可缺少的。

尤其令王皇后头疼的是,这位年近三十的武则天二次进宫不久,便身怀六甲。倘若武则天生下一个儿子,岂不是比萧淑妃当年凭借儿子夺得了李治的宠爱更加可怕!

5、血腥的皇后之路

这时,王皇后的舅舅柳奭站出来为她撑腰。柳奭当时是中书令,他说服王皇后设法立李治的长子燕王李忠为太子。

柳奭的计划是:

李忠的生母是个宫人,地位低贱,如果无人支持,绝不会有做太子的可能。

王皇后这样做,一来可以获得李忠的好感,使他成为自己的亲信;二来可以阻止武则天生下儿子以后,母以子贵,夺取皇后之位,同时也绝了萧淑妃把自己的儿子,扶上太子宝座的念头,一箭双雕,一石数鸟,王皇后也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

柳奭联络了太尉长孙无忌、宰相褚遂良、韩瑗、于志宁等人一起出面,与王皇后内应外合,请求李治册立李忠为太子。

对李治来说,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建议,李治不能拒绝,事情就这样决定下来。

一切似乎都在预料之中。永徽三年(652年),武则天生下了第一个儿子李弘,这使武则天与李治都感到欣喜万分。

但是,柳奭先走一步,给武则天的如意算盘泼了一盆冷水。

不过,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王皇后并没有夺回失去的宠爱。

李治一共有十二个子女,后面的六个,全都是武则天所生。因此,王皇后只不过暂时保住了自己的地位。

武则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王皇后的左右,布满了她的耳目。

武则天企图夺取皇后之位,早已是路人皆知的事实。

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武则天需要施展手段,同时也需要付出代价。

武则天早已向李治透露过这个念头,李治心照不宣。但是,真要李治下定决心废黜王氏,却也勉为其难。帝王婚姻牵扯较广,弄不好,便会造成政治风波。

在永徽五年(654年)以前,李治一来不忍,二来不便,下不了这个决心,武则天只好耐心等待。

这一年的年初,三十一岁的武则天生了一个女孩,李治非常喜欢。有防人之心而无防人之术的王皇后忍不住去看一看这个小生命的模样,也许她还想借此与武则天缓和关系,争取和睦相处。但是,武则天抓住了这个机会。王皇后离开以后,武则天亲手扼死了亲生女儿,然后悄悄溜走。过了一会,李治驾到,发现女儿被人杀害,又惊又怒,悲痛不已。

宫人禀告,只有王皇后刚刚来过这里。李治不假思索,大叫:“后杀吾女!”武则天大放悲声,乘机哭诉王皇后的种种罪过。

在女儿的尸体与武则天的眼泪面前,即使李治没有气昏了头,也难以察觉真相:后宫上下,包括王皇后自己在内,没有人会想到这是武则天的杰作。武则天用自己女儿的生命为武器,给了王皇后致命的一击。

王皇后杀死李治爱女一案似乎铁证如山,但并没有被人亲眼所见。李治仔细思量,似乎也将信将疑。武则天必须再做手脚,弄一个真凭实据,让所有的人心服口服。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武则天诬告王皇后与其母魏国夫人柳氏为巫祝厌胜之术。李治派人查对,在王皇后居所搜出武则天事先偷偷放好的物证。这一次,人赃俱在。厌胜之术为唐朝所明令禁止。

武则天此单相当高明,王皇后先违家规,后犯国法,罪不容赦,即使李治有意袒护,也无可奈何,况且李治信以为真,绝无这种念头。

李治下定了废黜王皇后、另立武则天的决心。但是,这并不等于武则天已大功告成。李治必须征求朝臣的意见,才能履行正式手续。

6、家事还是国事?

此时,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已经被迫辞去中书令之职,改任吏部尚书。

此次事件发生之后,柳奭又被贬为遂州刺史,逐出京城,途中再次遭贬,远窜荣州。

王皇后的母亲柳氏也被禁止入宫。王皇后在后宫孑然一人,孤立无助,处于困境之中。能够解救她的。只有朝中重臣。

太尉长孙无忌洞察秋毫,心知其枉。褚遂良、韩瑗以及其他重臣对武则天的所作所为也痛心疾首。这是一股强大的势力,掌握着朝廷大权,不可忽视。

武则天首先向长孙无忌投石问路。李治在经历了丧失爱女的悲痛之后,便采纳了武则天的建议,与她一起去探望长孙无忌。

李治准备了十余车厚礼,又封长孙无忌三个儿子以五品朝散大夫之位。

但是,当李治小心翼翼地询问:皇后无子,当如何处之?长孙无忌却故意把话扯开。

李治与武则天反复讽劝,长孙无忌只做不懂,顾左右而言他。武则天碰壁,悻悻而回。此后,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又去长孙无忌府上多次,卑辞求情,仍然不得要领。

武则天的亲信许敬宗逞其三寸不烂之舌,去做说客,晓以利害,指望长孙无忌回心转意,却被对方痛加斥责,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武则天诬告王皇后厌胜成功以后,李治不再忍耐。

这一年九月的一天,李治退朝之后,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向他们最后摊牌。

闻召之时,褚遂良说:

“今日之召,多为中宫。上意既决,逆之必死。太尉元舅,司空功臣,不可使上有杀元舅及功臣之名。遂良起于草茅,无汗马之劳,致位至此,且受顾托,不以死争之,何以下见先帝!”

及诸人入殿,李治对长孙无忌说:

“皇后无于,武昭仪有于,今欲立昭仪为后,何如?”

褚遂良抢先回答说:

“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联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臣不敢曲从陛下,上违先帝之命!”

李治无言以对。

次日,李治再次谈及此事,褚遂良说:

“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具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愿留三思!臣今忤陛下,罪当死。”

于是置笏于殿阶,解巾叩头,血流满面,说:“还陛下笏,乞放归田里。”李治大怒,下令将褚遂良拉出殿外。

武则天在帘中观望,脱口骂道:“何不捕杀此獠!”

长孙无忌见势不妙,奏道:“褚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总算使褚遂良免遭杀身之祸。

此时,朝臣在这一问题上分成了两派。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的一派中,除了长孙无忌、褚遂良以外,还有韩瑗与来济。韩瑗乘奏事之机,泣涕切谏,李治不听。

来济上表谏曰:

“王者立后,上法乾坤,必择礼教名家,幽闲令淑,副四海之望,称神祇之意。是故周文造舟以迎大姒,而兴关雎之化,百姓蒙祚;孝成纵欲,以婢为后,使皇统亡绝,社稷倾沦。用之隆既如彼,大汉之祸又如此,惟陛下详察!”

从褚遂良到韩瑗、来济,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的理由,从祖宗家法说到历史教训,但李治就是听不进去。

与此同时,朝中一批奸佞之臣,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投机取巧,支持武刷天,为自己争取进身之阶。

中书舍人李义府被贬为壁州司马,临行之前,问计于同列王德俭。

王德俭对他说:

“武昭仪甚承恩宠,上欲立为皇后,犹豫未决者,直恐大臣异议耳。公能建策立之,则转祸为福,坐取富贵。”

当天,李义府便叩阁上表,请求废黜王皇后,另立武则天,“以厌兆庶之心”。李治闻奏大悦,召见李义府,赐珍珠一斗,官复原职。武则天又暗中派人酬谢李义府。

不久,李义府超拜中书侍郎,与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人成为武则天的心腹。

许敬宗甚至在朝堂之上大言:

“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于欲立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

当两派之间相持不下之际,几位保持中立的重臣成为决定性的力量。

但是,这些人并非真正保持中立,而是明哲保身,观风使舵,为自己打算。当李治召见重臣入殿商议此事时,于志宁见势不妙,一言不发,而李勣干脆声称身体不适,溜之大吉。后来,李治要李勣表态,李勣不对其中是非措置一言,只是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这样一来,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来济等人便陷入孤立无援的境遇之中。

而李治刚在实际上得到了李勣的支持,把政治争端当作家庭琐事处理。

这一年的十月,李治下诏,以“谋行鸩毒”的罪名,废王皇后与萧淑妃为庶人。母及兄弟皆除名,流放岭南。许敬宗又奏:“故特进赠司空王仁佑告身尚存,使逆乱余孽犹得为荫,并请削除。”

至此,王皇后与萧淑妃在这场斗争中一败涂地。

几天以后,许敬宗、李义府等人联络朝臣,集体上表,请求册立皇后。李治下诏,立武则天为皇后。

这一年,李治二十八岁,武则天三十二岁。武则天初步得手,控制了后宫,而李治却丧失了一个重要的阵地。

李治把政事当作家事来处理,这是他的第一个失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失误不仅给他的家族,也给他的王朝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0 阅读:27

雪莲果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