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反内卷”首次成为全国两会关键词时,标志着中国发展观的一次深刻转向——从追求速度到关注质量,从效率优先到公平与创新并重。在2025年这个特殊节点,如何破解社会焦虑、构建可持续的创新生态,成为代表委员们的必答题。
1. “反内卷”:从恶性竞争到价值重构
市场监管总局近期约谈多家企业整治“内卷式竞争”,背后是低价倾销、重复内耗对经济健康的威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刘向东指出,破局之道在于引导企业转向“科技创新引领的高品质竞争”。
政策工具箱中已有三把钥匙:
规则重塑:严格执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打击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
考核改革:前海开源基金杨德龙建议,延长投资经理考核周期,避免资本市场的短期逐利。
生态优化:通过税收减免鼓励长期投资,例如对养老金增持权益类资产给予优惠,形成“耐心资本”。
更深层的启示在于,“反内卷”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社会心态的调适。当政策从“鼓励内卷”转向“奖励创新”,个体的奋斗才能真正转化为社会的进步。
2. 中长期资金:从“输血”到“造血”
资本市场改革中,“中长期资金入市”被寄予厚望。证监会方案提出构建“政策支持—资金入市—企业成长—回报反哺”的闭环,其核心是解决资本市场的短视问题。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制度创新:
税收激励:对持有超过五年的投资收益减免所得税,引导资金“长期驻留”。
法律保障:明确长期资金与管理人的权责边界,严惩“短钱长投”等违规行为。
结构优化:推动养老金、保险资金提高权益投资比例,这些“稳定器”资金占比每提升1%,即可为市场注入超万亿活水。
值得思考的是,资本市场的成熟度关系着科技创新的成败。只有让资本愿意等待“十年磨一剑”的硬科技突破,“卡脖子”难题才能真正破解。
3. 科技与资本:从“对立”到“共生”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需要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田轩提出“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包括放宽科创板上市条件、发展私募股权基金等。数据显示,2024年科创板IPO募资额占全市场的35%,但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仍面临融资难。
政策需解决两大矛盾:
风险容忍: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分担早期投资风险,例如设立国家级硬科技专项基金。
服务下沉:鼓励银行开发“研发贷”“专利质押”等产品,让中小科创企业不再“望贷兴叹”。
这种“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让资本成为创新的伙伴而非主宰。当更多资源流向基础研究而非流量变现,中国才能真正掌握技术话语权。
4. 社会公平:从“保障”到“赋能”
消费提振政策中,“完善社会保障”被反复提及,但其内涵已超越传统兜底思维。张颖熙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质是通过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让更多人获得“发展型消费”的能力。
典型案例是以旧换新政策:它不仅刺激短期需求,更通过回收体系升级、二手市场规范,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这种“惠民生”与“促转型”的结合,彰显了政策的系统思维。
结语: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2025年两会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中国的发展正从“单一目标驱动”转向“多元价值平衡”。无论是反内卷的破局,还是中长期资金的布局,其核心都是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创新生态。正如人民网评所述:“最难走的路是上坡路。” 在爬坡过坎的征程中,政策与民意的共鸣,终将凝聚成“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