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黑科技”助力解决失能老年人照护难

定安普法 2024-10-19 23:10:37

“来,把手扶稳。”李红(化名)温柔地提醒父亲。她小心翼翼地确保眼前这台机器的支撑臂穿过父亲的腋下,同时将腰间的安全带系得牢固稳妥。随后,机器缓缓运作,将已无法自行下床的父亲安全抱起,平稳地移动到床边的轮椅上。  

李红的父亲今年已经87岁高龄,一年前因脑梗塞导致身体瘫痪后,一直在托养中心接受护理,长期处于卧床状态。但老人每天仍不时需要坐起十几分钟,比如上厕所、去洗澡,或是在房间内进行简单活动。李红留意到,当父亲从床上坐到轮椅上后,眼中闪现光彩。  

过去,帮助父亲坐上轮椅这项工作是由托养中心的护工来完成的。然而,由于护工数量有限,难以时刻关注老人的需求,再加上移位并非易事,需要耗费极大的力气,所以一天当中老人短途移位的次数屈指可数。最近,托养中心引进了一台辅抱式移位机,自此很多情况下这项工作便由它代劳,不少失能老年人都成为它的受益者。  

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社会对于失能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和长期照护需求已十分迫切。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人,与这一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我国养老护理人员仅有50多万人。  

如何解决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难题?《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发现,多地纷纷推出“黑科技”,通过智能技术赋能,为失能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积极的改变。

“黑科技”全面助力

李红父亲所在托养中心引进的辅抱式移位机,是由腾讯SSV银发科技实验室研发的。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先前研发移位机的目标就是打造一台仅需1名照料者就能操作,且可以移动体重不超过100公斤老人的机器。

这个目标在托养中心的试用中得到了实践验证,像李红父亲这样大体格的老人也能顺利转移,50多岁的女性护工也能迅速学会操作这样一台机器,利用移位机独自完成移位工作。  

“使用移位机虽然暂时没有减少时间成本,但是所需人手减少了,同时整个过程对于老人和护工来说,都更加安全了。”托养中心管理人员评价道。  

湖北武汉市民刘玲(化名)的需求是一套能够帮助失能老年人洗浴的设备。  

刘玲的父亲今年83岁,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处于重度失能状态。对刘玲来说,帮助父亲洗澡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老人体型高大,无法使用淋浴,只能用毛巾擦拭,“即便只是这样简单地洗洗,也需要三四个大人花费一两个小时,常常累得满头大汗”。  

她时常设想,能否设计出一套针对失能老年人的洗浴设备,既可以回吸洗浴用水,又能够对难以移动的老人进行卧床洗浴。  

刘玲的想法有望成为现实。不久前,有高校联合研制了一款具备全方位洗浴功能的轻量化、智能型洗浴机器人。该洗浴机器人主要由多位姿洗浴椅、多角度喷淋臂及辅助擦洗臂三部分构成,可以实现不同洗浴位姿下的全方位喷淋、洗浴及擦洗。  

除了居家养老中对于智能设备的需求外,许多养老院也称,他们需要智能设备来协助养老院护工工作。  

北京市朝阳区一家专门接收失能老年人的养老院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他们目前已引进自动移位机、智能床垫等设备,通过智能床垫检测老人生命体征。一旦遇到突发情况,便会通过预警系统来通知护工。“但我们还急切地需要定位检测系统、跌倒感应器等智能设备,以便快速定位一些失智老年人的位置。最好还有可以直接为每位老人分配药物的系统,目前老人服用的药物种类较多,且都是由护工分配。”  

近年来,我国智慧养老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家层面陆续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智慧养老行业发展与创新。记者梳理发现,目前智能技术对失能老年人的应用覆盖了生活照护、健康监测、运动康复训练、智能应急求助等多方面。比如,大小便智能护理机器人、不漏水的便携式洗浴机、老人跌倒能自动报警的毫米波雷达守护仪器、辅助用餐机器人、智能助行机器人……从洗澡、吃饭到行走,“黑科技”全面助力失能老年人。

多地推进智慧养老

除了智能产品赋能之外,多地正加快推进智慧养老平台建设。

在上海,根据市民政局出台的《上海市推进智慧养老院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2025年底至少要完成100家智慧养老院的建设任务。这些智慧养老院将集成智慧入住、智慧餐饮、智慧健康、智慧生活照护、智慧安全防护、智慧运营管理六大板块的功能。  

在湖北省黄冈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依托“i黄冈”开发,对全市139.5万名老年人按60周岁以上失能半失能、75周岁以上老龄活力老人进行精准画像、分类识别,并围绕画像指标进行需求分析,提供精准服务。  

在江苏省南京市,“小江家护”项目引入“虚拟照料服务”,为辖区内失能老年人安装智能手环、联网式烟雾报警器、联网式可燃气体泄漏报警器、智能红外探测器等智能设备,一旦发生紧急事故,“互联网+养老院”会立即派单给最近的护理员上门处理。  

而对于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智慧监管,也有多地正在积极探索。  

北京针对失能照护服务过程追溯难、质量评价难问题,依托北京市养老服务网开发部署智慧照护系统,在全市500余家养老机构统一配备了1.2万套智慧照护终端设备。据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套系统的最大特点是终端机采集的数据可实时同步至市民政局开发建设的北京养老服务网“家院协同”模块,“家院协同”模块负责将服务数据与服务协议内容进行比对,确保养老机构履行服务协议,避免虚假提供服务。  

前不久,记者走进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看到,每个托养床位旁都摆放着一台智慧照护终端,通过这一终端,每位老年人都能在前期身体评估的基础上,获得一份每日照护计划。照护人员会严格按照照护计划对老人开展服务,包括喂饭、清洁等。  

北京市东城区还通过打造智慧养老一体化数字平台,建立了“区—街道—社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对养老服务实施全对象、全流程、全要素监管。通过该平台,实现了对全区4535张养老家庭床位的全面监测。相关数据经过整合对接,呈现在北京养老服务网,汇入民政部金民工程相关模块,为养老服务监管提供智慧支撑。

严守科技发展伦理

业内专家指出,当“老有所养”遇上科技赋能,会对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医疗康复保健、精神慰藉、意外紧急救助等方面提供积极帮助,进而为失能老年人提供智能、便捷、精准、丰富且个性化的养老服务;同时也能减轻看护人员的劳动强度,缓解我国老年人专业护理人员短缺的状况,为突破深度老龄化在我国社会、家庭中逐渐形成的困境提供新的机遇。

厦门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郭春镇认为,失能老年人产生养老困境的根源在于,养老服务资源配置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和有关失能老年人养老保障的制度供给存在不足。在“智能化”与“老龄化”相互交织的智慧老龄化背景下,应充分吸纳技术治理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和法律治理解决制度供给问题的合力。  

郭春镇提出,既要注重完善失能老年人权益保护、养老产业发展和多主体养老扶助责任分工的养老保障制度供给,又要助推法治框架下技术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构建智能养老服务体系,鼓励适老化智能技术的研发应用,实现技术赋能。在以坚持技术发展主义下的法治促进为原则,以算法法律化为补充,以严守科技发展伦理为保障的法律与技术互促互构中,维护失能老年人养老权益与尊严,推进失能老年人智能养老。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睢党臣认为,在推进人工智能养老研究与应用的同时,要加强对人工智能养老领域的监管,建立健全伦理评判体系,并加强隐私保护。只有这样,人工智能养老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文丽娟 见习记者 张婉莹

0 阅读:0

定安普法

简介:丰富多样的法治宣传平台、便民畅通的法律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