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蓝瓦,居丧之家”,白墙配蓝瓦,真的与守孝有关系吗?

依依聊文化 2025-02-14 09:12:50

我们村里,有一对中年夫妻,结束数十年打工生涯,回到家里,将老宅翻建为小楼房,封顶后,准备盖瓦和装饰外墙。但是,夫妻为此事发生了争执。

沿海城市务工时,夫妻曾居在一个城市郊区的村庄,那个村庄的房屋青一色的白墙蓝瓦搭配,妻子觉得很好看。再说,村里新建的房屋,也有人盖了蓝色琉璃瓦,所以,她家的房屋也想盖蓝色琉璃瓦。

丈夫因从事的行业是建筑设计,外出务工前就是本地建公司的技术员,读大专时,学的就是建筑设计专业,选修过相关的课程,懂一些建筑方面的民俗常识。

他到过南京,也到过广州,及全国地多个城市。每到一地都喜参观一些名胜古迹,参观过南京的中山陵,广州的中山堂,对两处的建筑的白墙蓝瓦主基调,印象非常深刻。

因此,他坚决不同意家里的房屋盖蓝色琉璃瓦,并拿出“白墙蓝瓦,居丧之家”这句俗语来。最后,他还是说服了妻子,白墙灰瓦。

那么,为什么说“白墙蓝瓦”的房屋,为“居丧之家”呢?

白墙蓝瓦,意思不难理解,就是把房屋的墙装饰或者刷成白色的,房顶盖蓝色的琉璃瓦。居丧之家,意思说,守孝的人家,即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守制中。用农村的口头语言来理解,就是用来守坟墓用的房屋。

我国农村的一些民俗禁忌,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对丧葬的禁忌,也就是丧葬期间所说的一些事情,平时不能做。

二是对“庙堂”的禁忌。庙堂,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朝廷和官府、学堂等,二是指寺庵和庙、宗祠等。

民居修建时,不能效仿朝廷和官府、学堂、寺庵、庙、宗祠的规模、样式、装饰颜色等。

这些禁忌的产生,主要是受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受到古代封建社会建筑等级制度限制,被禁止使用而产生的禁忌。比如彩色的瓦,包括黄色、绿色、蓝色等,只能是皇族或到了一定职别的高官住宅才能使用,普通百姓只能用黑色和灰色,否则就是逾制。

二是因为敬畏而产生禁忌。古代民众,不仅对朝廷和官府、学堂有敬畏之心,对寺庵、庙、祖先也有敬畏之心。

三是因恐惧心理而产生的禁忌。人们对丧葬普遍存在一种普遍心理,也就有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民居的修建,都不愿意与丧葬中的行为和建筑联系在一起。

比如,古代三年守孝,普通民众在坟墓旁边搭建棚子,用来守孝。于是,这种行为也就产生了一种禁忌,普通民居院子中,一般不允许乱搭棚子,认为这是守孝棚。农村有老话说“屋前不搭棚,搭棚不吉利”,这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而古代皇族,则是修建房屋用来守孝,明清及民国时期,守孝用的房屋中,就有白墙蓝瓦。最有名的,也是对民间影响最广的,就是中山陵和中山纪念堂的白墙蓝瓦。因此,一些固守传统观念的人,也就不喜欢房屋的白墙蓝瓦。

有的人说,民居忌讳用白墙蓝瓦来搭配,主要是一些地方灵堂的主色调为白色和蓝色,这种地方丧葬习俗,只不过是地域性的习俗,影响没有这广泛,只是该地域的风俗。

民间对白墙蓝瓦的禁忌,主要还是对蓝瓦,对白墙是没有禁忌的。很多地方的房屋都刷白墙,尤其是古代江南风格的“白墙黛瓦”或“白墙灰瓦”,最为亮眼。

民间对蓝瓦的禁忌,主要还是对封建社会建筑等级制度中规定的禁忌,也就是朝廷律法的畏惧。明清律法中,明确规定了庶民不可采用彩色瓦,也就包括了蓝瓦,只能用黑瓦和灰瓦,而灰瓦用了一段时间,也会变成黑瓦。

在历史上,蓝瓦盖的房屋,并不是居丧之屋。

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元大都的建筑就是以蓝瓦白墙为基调,大都城墙上的城垛皆为白色,皇宫内城垛和矮墙了都是白色,瓦则以蓝色为主,到了明朝后才改成红墙黄瓦。

但是,个别祭祀的建筑仍然保存了蓝色,而牌匾以蓝底金字为主。蓝色,实际上还是象征尊贵和权威的颜色,蓝色琉璃瓦,也只有皇宫以及皇家园林等重要建筑才能使用。普通百生在民居上是不能随便使用。

中山陵用蓝色琉璃瓦,是因为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大领袖,是为了彰显他的地位和贡献,也是对他的尊重。这些建筑中的白墙蓝瓦,对民间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白墙蓝瓦,居丧之家”之说,实际上也是对孙中山先生的缅怀和尊重。

事实上,在很多地方,有人提到将建筑设计为白墙蓝瓦时,人们质疑的重要依据就是中山陵。这实际上是民间对先辈的崇敬之情,体现了民间的传统文化情感。对于这样的情感,我们表示尊重。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观念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白墙蓝瓦除了古代封建社会制定的等级制度外,现在对房屋建成白墙蓝瓦,没有任何限制,可以自由选择。

开头提到过,现在农村建房,很多人喜欢白墙蓝瓦搭配的色调,也出现了不少这种色调的民居,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不过,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我们对一些有白墙蓝瓦禁忌习俗的地方,应给予应有的尊重。

2 阅读:276

评论列表

飞飞

飞飞

5
2025-02-15 10:51

我本人认为尊重历史传存也很有必要吧!

依依聊文化

依依聊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