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过去了,现在再来看“戊戌变法”的内容,不由得一声叹息

文史达观 2024-11-06 20:43:00

100多年前,放眼世界,康有为和梁启超绝对是超有远见的存在。

1898年,甲午海战已经过去了4年时间,在那4年里,国内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为了改变大清内忧外患的状况,当时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的维新派开始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以挽救民族危亡。

于是,便有了“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教等多个方面,可以说从根本上使得国家脱胎换骨,有着极为卓越的远见。

但令人遗憾的是,戊戌变法自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到了9月21日便被慈禧太后喊停了,历时仅103天,于是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相关文献显示,戊戌变法期间,当时光绪帝十分支持变法,并下发了大量诏令,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然而,由于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最后遭到了他们的强烈抵制和反对。

最终,慈禧太后在诸多压力之下,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废除新政,搜捕维新党人。

于是,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除了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所有新政都被废止。

戊戌变法的失败,让大清失去了最后一次翻身的机会,自此之后大清沉疴越来越重,以致于最后终于走不动了,被时代所推翻。

当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翻开已经泛黄的“戊戌变法”的内容,那字里行间洋溢的激情与新生,不免令人叹息不已。

可以说,要是大清当时能够彻底的执行变法,最后的结局也不会是那样的惨败。

今天文史君和大家聊聊“戊戌变法”的一些远见和内容。

一、教育改革,兼习中西

开办京师大学堂。

所有书院、祠庙、义学及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

各省设高等学堂,府城设中学,州县设小学。

鼓励私人开办学堂。

设立翻译、医学、农、商、铁路、矿、茶务及蚕桑速成学堂。

派遣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

废八股文、乡试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

设译书局。

颁发证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理工科)人才。

对于教育的改革,变法最核心的点有三个:1、废除八股文。举办经济特科,从根本上不依赖陈旧的八股文,开始研究经济发展与国家振兴。

2、学贯中西。不拘泥于以往的“四书五经”、“经史子集”等,放眼世界,鼓励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这也从根本上打开了教育体系。

3、全面兴学。国家从上到下设立学校,全面扫除文盲;同时鼓励私人开办学堂,将更大范围的普及教育,这就是所谓的“科教兴国”。

康有为和梁启超在100多年前就看到了,可惜的是,满清并不懂得此道理。

在他们看来,兴办教育,开启民智,会动摇其统治根本而最终废除,只能说太过遗憾了。

二、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且在各省设分局。

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清西各法切实开垦。

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

在各地设立工厂。

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

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命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

倡办实业,促进生产。

很明显,要改变晚清积贫的状况,只有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的第一步就是要“改革开放”。

不仅要开放口岸商埠,还有开放经商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开放国人的经济发展的思想理念。

从开设铁路矿务局、工农商局,到融合中西方农业发展技艺,再到开设奖励以鼓励发展经济,这一切可以说都设计的十分完美,只是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三、精兵简政,集思广益

裁减冗官和重叠机构。

设置京卿学士,以集思广益。

准许地方官与士民上书。

更改上海《时务报》为官报,创设京师报馆。

解除报禁(允许民间创立报馆)。

按月分类列明每年收支。

以上内容主要涉及两点:1、精兵简政。裁减冗繁的官僚体系,重叠的办事机构,提高效率,开源节流,该花的钱花在刀刃上。

2、集思广益,不闭门造车。尤其是允许地方官员和士民上书,这在皇权之下的国家是很难实现的,但也正是此类改革,才能从根本上疗愈重疾。

然而,在保守派看来,这是对他们利益的瓜分,权力的分流,自然不会同意,最终也只能无疾而终。

四、强化军事,筹备学堂

改用西洋军事训练。

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

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

筹设武备大学堂。

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

允许私人开设军事工厂,制造军火。

当时康有为和梁启超,在看过西方的军事力量后,应该早看出了清兵的弊端。

要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国家都是洋枪洋炮了,大清还是短刀长矛,怎么打?于是需要赶紧停止武科考试的“弓箭骑剑”,改换枪炮。

为了减少开支,原八旗军中老弱病残,白领军饷的得赶紧清退掉;同时还要开办军武学堂,培养军事人才。

没有现代化的人才,没有新的作战理念,仗就没法打。其实甲午海战的失败,最大的原因在于作战指挥的不力,枉损失了不少资源。

除此之外,后来康有为还提出过不少未发表的新政,如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及教会、以孔子纪年、制订宪法、开国会等等,结果自然也是没有落实的。

如今来看,要是上述内容措施都能被践行,可以预见大清一定会恢复一定的元气,平息内乱,赶走列强,重定天下也未可知。

只是,历史没有如果,如今看来,不免一声慨叹,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天道使然”。

读者们,关于“100多年前的戊戌变法内容”,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0 阅读:256

文史达观

简介:专注国学诗词,解读诸类文化。文史作者,传播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