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反转!补充维生素D真没用!柳叶刀子刊最新:超50万人群数据显示,补充VD无法降低死亡风险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

楠楠评国际 2023-12-19 18:14:07
防走失,电梯直达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 来源:梅斯医学作者:Swagpp

冷空气来袭,气温“大跳水”。冬天的体感越来越强烈,能晒到太阳的时间慢慢变少,阳光变得愈发珍贵了起来。伴随着冬天的来临,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维生素D缺乏变得普遍了起来。

维生素D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可由人皮下的7-脱氧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而成或者从膳食和补充剂中获得。数据显示,人体内80%的维生素D经晒太阳后的皮肤合成,所以又被称为“阳光维生素”。

但进入冬季,人们能晒到太阳的时间不断缩短,阳光直接暴露不足再加上膳食上忽视维生素D的摄入,导致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重点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显示,中国≥18岁人群血清维生素D缺乏率为21.4%;而纵观全球,约有30-60%的儿童和成年人存在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

缺乏维生素D并非“立竿见影”,不少人甚至都没意识到自己处于“匮乏状态”。维生素D不足会从多方面影响健康状况,包括骨骼健康和肌肉力量、自身免疫性疾病、2型糖尿病等等。

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图源:摄图网)

为了健康的着想,这个时候是不是应该补充点维生素D补充剂呢?

两年前,来自营养心血管疾病前瞻性研究(EPIC-CVD)、维生素D研究合作组织(VitDSC)等多团队在柳叶刀子刊发表了当时最大规模的研究,提示:缺乏维生素D是个普遍现象,而该维生素与健康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观察性分析表明,血液中25(OH)D的低浓度水平与冠心病、中风和全因死亡风险升高有关。与此同时,在当时的研究中,研究者还对部分人群进行了分层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缺乏维生素D的人群来说,血清25(OH)D水平与死亡率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该研究一出,人们更是对维生素D补充剂“趋之若鹜”。

血清25(OH)D水平与各种疾病之间的关联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部分学者提出研究中使用的统计方法有效性以及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得到的结果可能存在问题后,研究团队对论文数据进行了重新分析,竟得到了“惊天大反转”!

最新分析和更改后发现,无论是否缺乏维生素D,血清25(OH)D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结果之间均不存在因果关系;即使是缺乏维生素D的个体,长期低剂量补充也无法大幅度降低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率。

看来,补充维生素D才是真的“徒劳无益”!维生素D补充剂恐怕要被打入“智商税”的行列了?!

DOI:https://doi.org/10.1016/S2213-8587(23)00287-5

在本项研究中,研究者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观察性分析,即对英国生物库(UK Biobank)、EPIC-CVD和VitDSC合作的31项研究数据进行观察分析,涵盖来自UKB的384,711人、EPIC-CVD的26,336人、VitDSC的67,992人,共计纳入500,962名参与者。

观察性分析得到的相关性呈现出“非线性形状”。具体来说,当血清25(OH)D浓度低时,与所有结果的相关性均呈反比;但当25(OH)D浓度高时,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不存在关联性,而与其他死亡率结果的相关性为弱正相关。

举例来说,在冠心病和中风的情况中,当血清25(OH)D浓度高于50nmol/L时,维生素D与冠心病和中风的患病率之间几乎不存在相关性,即血液中维生素D的水平再高也不会降低疾病的发生风险。但当血清25(OH)D浓度低于临界水平时,相关性则会逐渐增强。

25(OH)D浓度与结果的观察关联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维生素D补充剂与健康之间的潜在因果关系,研究者进一步采用了孟德尔随机化法——孟德尔随机化是一种基于遗传变异的因果推断方法,基本原理是利用自然界中随机分配的基因型对表型的影响,来推断生物学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与传统的观察分析相比,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得到的因果关系更为可靠。

遗传分析的数据则来自英国数据库、EPIC-CVD和2项哥本哈根人群研究,包括了来自UKB的333,002名参与者的25(OH)D测量水平与遗传数据,另有22,142人来自EPIC-CVD队列,31,262人从哥本哈根城市心脏研究(CCHS)和哥本哈根一般人口研究(CGPS)中收集来。

最终,纳入遗传分析的386,406名参与者中,包括33,546名冠心病患者和18,166名中风患者,记录到27,885名死亡。

队列基本信息

与观察性分析结果不同,整体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显示,基因预测的25(OH)D水平与冠心病、中风发生率以及全因死亡率之间没有关联。然而,在哥本哈根研究中,有一些证据表明25(OH)D与全因死亡率存在反比关系(p=0.03)。

事实上,无论如何进行分层,基因预测的25(OH)D均与主要结果之间没有明显关联。即使单一地考虑中风、缺血性中风以及冠心病事件,也都观察到类似的结果。

更为直白地说,通过干预措施来提升血清25(OH)D的浓度,比如摄入维生素D补充剂,也不太可能大幅度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以及全因死亡率。虽然缺乏维生素D的人群具有较高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全因死亡风险,但这些风险很可能并不来自维生素D的不足,因此摄入维生素D补充剂也无法逆转上述风险。

孟德尔随机化法分析结果

研究者表示,修订后的研究存在以下优势:孟德尔随机化法意味着研究结果不易受到混杂因素和反向因果关系的影响。维生素D重点遗传工具具有强大的统计能力和生物特异性,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因使用对维生素D途径没有特定影响的变异体而产生水平多效性偏差的可能性。

总结而言,虽然观察性分析显示,血清25(OH)D的水平与心血管疾病以及死亡风险之间存在临界关系,但遗传分析无法证明这一点。也就是说,缺维生素D的情况下补充点,也无法逆转风险。

看来补充维生素D还真没啥用,不如少掏点“智商税”咯(一天一个省钱小妙招)

参考资料:

[1]Emerging Risk Factors Collaboration/EPIC-CVD/Vitamin D Studies Collaboration. Estimating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s for vitamin D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trok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observational and Mendelian randomisation analyses.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 Dec;9(12):837-846. doi: 10.1016/S2213-8587(21)00263-1. Epub 2021 Oct 28. Erratum in: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3 Dec 1;: PMID: 34717822; PMCID: PMC8600124.

Emerging Risk Factors Collaboration/EPIC-CVD/Vitamin D Studies Collaboration. Estimating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s for vitamin D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trok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observational and Mendelian randomisation analyses.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3 Dec 1:S2213-8587(23)00287-5. doi: 10.1016/S2213-8587(23)00287-5.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8048800.

1 阅读:6
楠楠评国际

楠楠评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