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时期,山东地区的民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带孔铁片,它是当地人惯用的老工具,只是时至今日,却再也没人见到它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山东简称为“鲁”,其省会城市为济南市,也是我国重要的省级行政区。其地理位置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境域包括半岛和内陆两大部分,山东半岛突出于渤海、黄海之中,同辽东半岛遥相对峙。山东的内陆部分,则是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个省接壤。
山东省地大物博,人民性格淳厚朴实,更是著名的“孔孟之乡”,一直是最重视礼教的省份之一,其文化内涵底蕴极为深厚。在旧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小农经济盛行,人民生活也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故此,即便是衣服鞋帽,也都是居家妇女们自己动手缝制。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漫长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山东人民也创造性的发明了许许多多奇怪的生产生活用品,造就了一个时代鲜明的特色。可惜遗憾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年代的日益久远,不少民间老物件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久而久之,它们相继成为历史。
在山东农村民间,一些耄耋老人仍然在使用一种特殊的老工具,它的外形十分奇特,为前窄后宽的样式,其刃形似刀但并不锋利,两根铁片贴合在一起,形成了类似于镊子般的形状。有趣的是,就在其尾端两侧位置,还刻有两个圆形的小孔,相互之间为对称结构,样式十分令人疑惑。
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眼前的老物件究竟是什么?于是,有人便大胆的猜测,称它极有可能是一把刀子,不过相比于真正的刀子而言,其前后左右都未能开刃,显然并不具备切割刺砍的条件,故此而言,称其是刀似乎有些不太可能。
还有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认为眼前的物件应该是一根用于缝制衣物的针。可是该想法也立即被否定,因为它的外形与针相去甚远,不可能用于缝制东西,否则的话,肯定不适合劳动生产。难道它是一件用于翻地挖菜的工具?仔细一看,发现也的确不合适,因为它的体型毕竟太小,前后只有十厘米长左右,完全不能胜任锄草或者间苗的工作。
直至后来,才有热心的老人揭开了最后的谜底,原来,眼前的奇怪物件,名叫针拔子,居然是一件与做鞋有关的工具。众所周知,在旧社会时,老一辈妇女都心灵手巧,纳出的千层底鞋子既保暖又耐用,在广大农村地区十分受人欢迎。不过话说回来,纳鞋底不仅是一个技术活,而且还是一项“体力活”。
因为千层底的鞋子本来就十分厚重,故此而言,在前后穿针引线的时候,妇女的手劲往往不足以将针拽出来,导致针被死死卡住,耽误手工制作的进度。如此一来,针拔子便派上了用场,在做鞋的时候,一旦针被卡住,妇女们便可以用针拔子将针卡住,只需要轻轻一拽,就能让针从厚厚的鞋底子中被拽出。
与此同时,针拔子后面的孔洞,其实也存在妙用,就是针头卡在鞋底没有露出时,妇女们可以将针上的线牵引至孔洞内,便可以将其轻松的拖拽出来,十分省时省力。也正是因为针拔子的出现,农村妇女们制作鞋子的速率得到了提高,质量也变得越来越好。
可是随着社会改革步伐的日益加快,人们都穿上了机制鞋,很少再有人穿手工缝制的鞋子,由此,针拔子也就算是彻底“下岗”了。但我们还是应该牢记,针拔子这件老工具,曾经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故此,我们应该好好地记住它。
参考资料:《老故事》 王喜著 吉林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