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一致认为:战胜中国只有一个办法,但这条红线美国不敢跨越

回顾过往读历史 2024-08-10 21:04:48
前言

7月19日,美国军方高层小查尔斯·布朗在接受采访时,竟然在台海问题上妄言表示,自己对美军击败中国“信心十足”,还声称美国军方早有共识,只要满足一个条件,美国必将赢得这场中美大战。

可随后不久,布朗又警告说,若中美爆发冲突,惨烈程度“将类似二战”,他还表示中美冲突“并非迫在眉睫或不可避免”,美国没有必要在此刻跨越红线。

那么,美国战胜中国的方法是什么?美国不敢逾越的红线又是什么?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谨小慎微的美国军方

在7月19日,布朗在电视采访中,针对中美如果因台海局势爆发冲突的问题上,发表了“如果受到挑战,我们就会应战”、“很有自信”等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言论。

可就在布朗对美军的战斗力自吹自擂之后,刚刚还在自信和强硬地声称美国有能力让中国在军事冲突中遭受重大失败的他,又迅速改口表示中美冲突并非“迫在眉睫”或“不可避免”。

在采访中,布朗不断强调,美国现有的军事预案能够应对和中国的潜在冲突,并取得最终胜利,他们还一再表示,美军是全球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有信心赢得任何挑战。

然而,在话语的最后,布朗却透露出一个关键信息:美国想要击败中国,就必须接受像二战一样的惨烈损失,这意味亚太地区的现有驻军可能无法阻止中国武力收台。

作为美国军方仅次于总统和国防部长的第三号人物,布朗的发言显然不可能是信口开河,而是在美国军方高层中的一种共识,这种隐含着矛盾和顾虑的言论,其实暗示了美军的色厉内荏的本质。

目前来看,美国多年积攒下来的军事实力确实足够强大,但从布朗的话语中,我们不难发现,美国想要在与中国的冲突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就必须要在亚太地区投入更多的军事资源和力量。

不过,作为单极世界的主导者,美国是一个利益遍布世界各地的全球性国家,它将更多的资源和注意力集中到针对中国上,就意味着美国必须减少甚至放弃其他地区的影响力。

这种做法会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造成严重损害,美国在包含中东、欧洲、非洲在内的广袤区域一旦出现权力真空,就很难像临近的拉丁美洲一样还有重新夺取的机会。

此外,布朗对于中美大战惨烈程度堪比二战的描述,也说明了美国军方也十分清楚,自己即便可以取得军事胜利,也必然要为这次冲突付出巨大代价。

因此,除了那些议员和在野政客外,美国的决策层在近年来的对华言论和行动上都保持着谨慎态度,这种避免直接军事冲突的顾虑,在美国近年来的亚太行动也有表现。

曾经在中国的海域上耀武扬威的美国航母战斗群,如今在靠近中国的领海时表现得越来越谨慎,遇到解放军在台海地区军演时,美国的主力舰队还会入港休整,与过去几十年的强势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美国的红线意识

实际上,美国这种“尊重”中国意见的做法并不是在近年来才出现的,只是最近一段时间内,中国军事实力快速提升,美国的“红线意识”得到了显著增加。

事实上,中美之间的红线概念是在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和冲突后逐渐形成的,这为两国关系塑造了基本框架,也为双方设定了不可逾越的界限。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向北推进的举动引发了中国的强烈反对,中国通过外交渠道多次向美国发出不要越过特定界限的警告,但美国的漠视,导致了中国志愿军的出征朝鲜。

这不仅是中美两国首次直接爆发的军事对抗,也标志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出现了显著变化——如今的中国不是当年任人宰割的羔羊,它有能力且愿意为保护自身核心利益而战。

在越南战争期间,当中国再次对美国发出明确警告,要求美军不得越过北纬十七度线时,美国认真对待了这一警告,之后数年的军事行动始终保持在这一界限以南。

而台湾问题作为中国最为核心的政治红线,美国虽然喜欢通过大打台海牌来干涉中国内政,但也始终明确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在名义上与台湾保持距离。

过去的历史塑造了中美之间的红线概念,为双方在政治和地理上划清界限,并反映出了两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力量对比和战略考量,美国也始终在避免因跨越红线导致与中国爆发直接的军事冲突。

这些红线的存在虽然不能让中国完全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但也为中国的发展留下了一定的战略空间,让我们可以更加有效地维护自身利益,通过不断追赶来逐渐。

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手段和中国的反制手段

这些红线的划定,也导致了中美之间的竞争往往局限在非军事手段上,一般来说,美国更加倾向于经济制裁、技术封锁、外交施压等措施来遏制中国的发展。

为了避免与中国的直接冲突,美国在制定对华政策时,一直保持着一定的模糊性和灵活性,这种策略使得美国可以在不同情况下及时调整自身立场,避免将自己置于不利处境。

此外,这种保留部分底牌的手段,既可以让其他国家难以猜到美国的真实实力,让美国在国际博弈中保持主动权,也为自己在未来的谈判和妥协中留下了空间。

事实上,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目标一直都是维持自身的全球霸主地位,与中国爆发直接的军事冲突可能会严重损害其全球利益,这就让美国更加倾向于通过综合施压来限制中国的发展速度和影响力。

布朗的发言也只是证明美国还有维护其全球霸主地位的能力,但这种全面对抗的极端措施,已经无法成为了美国的正式选择,美国在平衡自身全球利益需求的同时,只能竭力封锁中国的发展空间。

而在中国方面,我们也一直保持理性和克制的态度,在不直接挑战美国全球霸主地位的情况下,通过渐进式发展,不断增大自己的发展空间,为自己的实力提升争取时间。

此外,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一直都是实现国家的全面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非是取代美国成为新的全球霸主,这就为中国和美国之间留下了充足的合作空间。

在中国的全球化进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合作项目,虽然旨在扩大中国的经济影响力,但并未直接对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发起挑战。

而在美国“小院高墙”政策越发明显的科技领域,中国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努力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的做法,既是应对美国技术封锁的必要措施,也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种做法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

结语

美国对于中国的针对策略,其目的是维持全球霸主地位,布朗的军事讹诈很难真正兑现,这种将绝大多数军事资源集中在对抗中国上的极端手段,只会让美国的全球利益受损。

而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国也仍将采取渐进式发展路线,避免直接挑战美国地位,专注于自身现代化建设,通过一定程度的合作与沟通,在维持全球稳定的情况下继续完成对美国的追赶和反超。

参考文献

观察者网——《美参联会主席炒作台海问题,竟叫嚣“有信心击败中国”》

https://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24_07_20_742174.shtml

光明网——《外交部: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4638550799386099&wfr=spider&for=pc

0 阅读:0

回顾过往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