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到拉萨,沿着国道318川藏线一共2200公里,今年68周岁的温州人戴安福,花了25天骑行完成。让我们听听他穿越川藏线的精彩故事。
梦想穿越川藏线
戴安福,出生于1955年,平时就喜欢骑行,退休后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骑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加入到一个骑行微信群,在群里了解到川藏线,“骑了一辈子车,没骑过318就算白骑了。”从此,川藏线犹如一颗种子在他的心中扎了根。
318川藏线通常是指318国道中成都至拉萨这段路,需要翻越14座大山,有12座海拔超过4000米,其中两座海拔超过5000米。318川藏南线在北纬30度线上,平原、高山、峡谷、河流等迥然不同的景象,被誉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它也被许多骑行爱好者认为是终极目标。
为了实现梦想,戴老伯一直积极准备。2019年5月份,他和朋友一起沿着京杭大运河,从杭州骑行到北京,历时13天。“这条线路平坦,对我来说只能算骑游,与川藏线的难度不可相提并论。”戴老伯说。世事难料。2019年6月份,戴老伯不幸大腿耻骨骨折,只能在家休养。之后又碰上新冠肺炎疫情,穿越川藏线的计划只能暂时搁置了。但是他没有放弃,伤势好了之后就一直坚持锻炼,爬山、健步、快走,以此来提高体能,骑行也是做到每周2、3次,每次不少于4小时,泽雅、大罗山都有他锻炼的身影。不仅如此,为应对高原缺氧,他还提前半个月开始吃高反药品,同时还准备了许多修车工具。
“西藏,我来了!”
今年8月30日上午8时,戴老伯载着25公斤重的行李从成都出发。众所周知,川藏线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高原缺氧。而戴老伯遇到的第一关就是折多山,海拔4298米。听这名字也猜出来了这里弯路很多,常听说的山路十八拐,就是这里。
高海拔+弯路多,使得很多骑行者来到这里就会被迫打道回府。但准备已久的戴老伯怎能被眼前的第一道坎击退呢?骑上坡路时,他尽量控制车速,慢慢上坡,把气息调整到最佳状态,因为若是气喘吁吁更容易引起高原反应。每天早晨7时多,戴老伯就开始骑行,直到傍晚6时左右结束,做到不少于10小时的骑行时间,距离不少于100多公里。若是爬坡,骑行速度达到6~7公里每小时,若是平地可达到18~20公里每小时,“每天都处在崩溃边缘,但即使在骑行过程中感冒了,我也没想过放弃。很多人感冒了都会放弃,因为在高原地区感冒最为致命。”戴老伯说,为了跟上大部队,感冒期间他会特意早起提前一小时出发。
“眼睛的天堂,身体的地狱。”这是戴老伯对这次骑行最大的体会。“怒江的水像被血色染红一样,雅鲁藏布江的水又是青绿色,纳木错又是蓝得明亮……”沿着318川藏线,戴老伯能欣赏到悬崖峭壁、高原草原、江河湖海等不同地区、不同海拔的美景,一览无遗、美不胜收。一说到路上的美景,戴老伯仿佛就打开了话匣子,说个不停。
骑行中的暖心事
骑行中也是能遇到不少暖心事。戴老伯说,“从原来一个人孤独前行到九个人结伴而行,旅途中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一大收获,骑友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但这一路走来还是我年纪最大。”
其中让他最暖心的是快到达目的地拉萨时,由于高原反应过重,使得骑行速度非常缓慢,每骑行一公里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真的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当时预定的藏民大阿三民居老板,远远地看到我在那里吃力又缓慢地骑行,便立马跑来帮我推车,带我去他的民宿,还给我倒了一杯香喷喷的酥油茶,清油茶香略带咸味。”戴老伯说,老板不仅为人热情,还烧得一手好菜。“在高原地区大多吃不上可口的饭菜,我们基本每天都吃土豆烧牦牛肉。由于气压原因,那边的饭很难煮熟,所以米饭特别难吃。而大阿三自助餐形式的伙食干净又卫生,给我的这次川藏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四点秘诀保持健康体魄
“人生的梦想已经实现了,我也没什么遗憾。”戴老伯坦言,妻子对他骑行去西藏,一开始是反对的,毕竟年纪大了,又在高海拔地区,超负荷的运动量身体难免吃不消。但他一直坚持要去,称这是自己多年的梦想,妻子最终也同意了。而子女对他的想法一直持包容态度,他骑行时每天都会给家人打电话报平安。戴老伯之所以坚持,主要是因为有三个原因。首先是他对骑行领域有专业的了解,光是自行车家里就有三辆:山地车、公路车、折叠车,这次骑的就是公路车;其次,他掌握一身修车技能,此次骑行中还帮其他骑友修过自行车;再者,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即使快70岁了,但身体素质不输年轻人。此次骑行中他就遇到一个22岁小伙在骑行中不慎肌肉拉伤,只能推车前进。而戴老伯此次除了一次感冒就再无生病。
虽然自己很坚持,但戴老伯还是不建议骑车“小白”轻易挑战川藏线。如何在老年阶段也能保持健康体魄,戴老伯分享了几点小秘诀:一是良好作息。他坚持每天早上5时30分到6时起床,晚上10时前睡觉;二是饮食健康。他已经戒烟十几年,平时饮食也非常清淡,做到少油少盐少糖;三是适当锻炼。他每天快走,每周骑车,偶尔打打羽毛球;四是乐观心态。他总是笑嘻嘻,“凡事看开一点,没什么大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