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村人|“产能过剩”及其它(2)

大院文化 2024-08-17 22:12:44

文/梅花村人

第一次听到“经济过剩”、“产能过剩”这类词还是年轻时读政治经济学书籍遇到的。它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资本主义时期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普遍行为。企业的个体存在在市场的交換中实现价值,产生无限追求利润的动力,产业革命焕发出来的生产力,致使某些企业的组织化和生产效率大为提高,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对剩余价值的获取又导致工人阶级相对贫困化,有效购买力不足,使得产品(整体或某种)的生产已经或预期超过需求,而整个社会的生产管理则是无计划和混乱的,背离或超过了社会需求的社会化大生产造成商品积压,无法实现商品价值。

先形成某些部类产品或生产能力的过剩,隨着过剩的积累和推移,它会象传染病一样迅即传染到整个社会。这是由于近现代社会被工业化生产结构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的缘故。这一部类的产品无法实现价值,就直接影响有关联的其它部类产品的价值实现,而形成整个社会的生产过剩,这种经济过剩的漫延发展造成某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危机。也可以说,经济过剩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基础和前奏。

首先指出社会出现经济过剩现象的是18世纪法国学者巴贝夫,他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不久,就从竞争和无政府状态中预感到他所在的社会将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他说,竞争导致不择手段,无目的和无计划地制造商品,还要冒找不到买家的危险,并把这种危险称之为“生产过剩的危险”(《巴贝夫文选》1962年版第85、91页),1825年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后,法国的革命者、也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傅立叶将其称之为“生产过剩”引起的危机,并形象地叫作“多血症的危机”。

当然,还是马克思深刻揭示了“生产过剩危机”的实质。这就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个别企业的生产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但整个社会生产却处于无政府状态,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危机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使矛盾获得暂时性的强制解决。且危机表现出周期性的特点。

但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由经济过剩而经济危机的矛盾,人类社会进行了反复探索和斗争。现在看来,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路径。

一种是不改变所有制,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应用国家干预和其它技术手段,以期摆脱整个社会经济的无序发展,从而避免或减少经济危机。

另一种在实行公有制的基础上推行计划指导下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早期资本主义的无序竞争而产生的某些产品、部门的经济过剩,引发经济危机的爆发,是个普遍现象。在经由爆发、复苏、繁荣,再到新的危机的过程中,既带来工人阶级的贫困、社会的动荡与不稳定,又极大地损耗社会生产力,阻碍社会发展。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早期的关于社会主义的学说与运动。经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述和指导,社会主义学说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通过对经济危机的解剖,揭示了所有制的私人占有和大工业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矛盾(马克思称之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在所有制和社会生产组织化的关系上,选择了改变所有制(为公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和建立国家组织指导下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其实质和前提是生产资料的全民占有。所有制的根本改变无疑是一场社会革命,同时也为推行计划经济扫平障碍。按照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将得以终止。

撇去革命中所造成的牺牲和破坏不说(即列宁所说的两个无法继续下去所造成的),仅就计划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平衡就很难做到,当然这是就社会主义国家初始阶段的新的矛盾。因为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之时便遭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包围以至威胁,政治军事压倒经济民生,解决生死存亡问题成为首要工作。

当新的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巩固之后,一般来说,在国家严密组织下,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会激发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计划指导下的经济会有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如十年、二十年。那时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困难和矛盾是生活生产资料的短缺,而不是过剩。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相比,既是差异,也是差距。

而此时,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即出现垄断,垄断使得所有权无限扩大,其内部组织由托拉斯发展到国际财团的形成,虽然各个垄断组织自身的组织化有所提高,但并改变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无秩序,它是一部由垄断寡头所把持的机器。

连续出现的、周期性的世界经济危机可能惊醒了资本主义的主要国家。社会主义学说与运动普及对资本主义世界击一猛掌,也产生了不小的震动,促使他们反思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社会在被动中接受教训,似乎醒悟了些什么。

先是社会主义运动中主张和平夺取政权,即以普选制取得领导权再进行社会改造的那部分改良主义者们,如第二国际时期的伯恩斯坦、考茨基等人,及跟随他们的一些早期工人组织和政党,逐步融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他们之后的变种很多,大多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上的所谓中间派或左翼组织,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改良侧重于政治机构或社会治理上的细微末梢,难有大的作为。

更显要的是凱恩斯主义及其学说的现身。这一学说曾被称之二十世纪与弗洛依德心理学、爱因斯坦相对论齐名的三大理论贡献。学数学出身的凯恩斯总结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三个规律,指出要将市场经济中看不的那只手变为看得见的手,即在市场竞争、私有制的基础上加强经济发展的可控性,明确提出了国家经济干预的主张,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并称这些措施均通过数理计算和逻辑演算。他的学说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直接贡献就是催生了罗斯福新政的推行,制止了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也就是所谓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这种对不合理不科学的经济无序现象加以国家干预的作法使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了新的手段,这种制度在其自身基础上更加成熟,增强了其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韧性。

当然也应该看到,它终归受到私有制狭隘、势利的限制,其固有的社会基本矛盾并没有消失,即使得到缓解也是阵发的、短暂的,社会的经济危机仍然不时出现。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种新的学说——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说出来了。他认为财产(包括有形的或无形的)私有是人的平等自由在经济上的表现,私有的公司、企业(含股份制)的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人们有权选择赢取利阔的自由,这种选择是人们自由选举领导人这种普选制度的基础,也即民主的基础。

上世纪登上英美政治舞台的撒切尔、里根宣布采用哈耶克的学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曾一度得以缓解,这种自由主义的经济放纵使人们更希望选择获利多的领域,它直接推动了投资业,而竞投产生了硅谷这个创新之地,使新的科学技术和产业部门发展迅速,新技术层出不穷,出现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现漂亮国又在数字化、智能化的道路上快速前进,出现了谷歌、英伟达、英特尔、特斯拉等“七姊妹”科技巨头公司,已有人提出了所谓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论调。

但赢利这个指挥棒不会自动停下,它驱使许多传统产业向外转移,包括一些科技水平较高的企业。如美国的钢铁、机械制造业曾经十分发达,但过高的人力成本和配套不便,使其产业纷纷转移,美落得只能生产几条军舰,而所有的民用大型船只几乎全部外购外包的地步;又如产业金融化趋势日益明显,强大的美元及诱人的股票、债权、期货等市场无限膨胀,使得少数金融寡头和技术精英占据了社会顶端位置,获取超额利润,形成新的贫富悬殊和地域差距,老白甜、颓废人士和铁锈地带大量出现。

这种发达国家经济服务型、虚拟化的发展格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呈现出双面刃态势。投资于欠发达国家的各种实体经济对于这些国家的就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是有帮助的,也推动了城市化的普及。但这种国际型的投资依托的是各国的开放和安全,需要务商环境的改善,如国际商务的公正裁决和执行落实等。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尤其怕打着意识形态旗号推行地缘政治,鼓吹“修昔底德陷阱”阴谋,这将伤害世界经济的稳定。

更重要的是发达资本主义本身,自由主义经济学说发展到顶端又无可避免地使实体经济衰落,除保留个别所谓赢取了顶端利润的部份产业链和对国家安全利益至关重要的军工企业外,导致经济虚拟化、产业空洞化。过去常常听到某些人对M国出现这种高度赢利状况的赞扬,但隨着俄乌战场北约军援口惠而实不至,连简单的炮弹供应都做不到,还有所谓西方国家对一般商品输入的严重依赖,形成欧盟冯德莱恩口中喋喋不休的所谓“风险”,开始使得人们重新审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在高度发展后出现的新浪潮,及其优长良莠。

中美制造业对比,两国的能力和产值发生重大变化。以2023年计,中美CDP之比为60:100左右(由于美元升值、物价上涨速度快导致美GDP飞涨,由20万亿美元增长至28万亿美元,而中国CDP以美元计则连续三年在18万亿上踏步,虽然实际上CDP每年以人民币计增长速度在5%以上),但GDP中的制造业产值计,中国却是漂亮国的两倍以上,有的西方统计资料说在三倍左右,与西方七大国产值总和相当。这种反常情况说明,M的GDP构成上出现问题。

据统计,M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产值之和仅为总值的10%左右,而第三产业超过总值的90%,其中金融业和服务业占大头。当然也有资料说M的CDP统计有扩大化倾向,水分过多。我们不去纠缠这些,即便如此,仍然可以看出M国经济在过于偏向金融业,偏向服务业(如贸易、科研、设计、教育、法律服务等)。即便在航空、医药、军工和农业及其加工等领域保留了一些比较先进的制造业企业,但相较于其金融业服务业而言则不足以炫耀,两者的发展完全不成比例。

2024年8月9日,于广州东山。

作者

0 阅读:1

大院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