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李鸿章曾告诫后人:倘若想中国没后患,必须先灭其国

梦里花落无声无息 2024-12-23 18:06:42

一百年前,中国又穷又弱,西方列强纷纷崛起,各个都对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中国垂涎三尺。

晚清政府又腐败又落后,可还是有能人贤臣想好好干一番事业,把快倒的大厦给挽救回来,李鸿章就是这样的人。

虽然历史上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有好有坏,但不能否认他对晚清政府有贡献,也不能否认他作为中国近代知名政治人物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李鸿章是晚清政府的外交要员,日本之外其他国家的态度咱们今天先不说,就讲讲他对日本的态度。

甲午战争是李鸿章对日本态度变化的主要分界点。战前,李鸿章对待日本的态度有着“联日”“防日”“师日”这样复杂的发展过程,不过一直都有很明显的“轻日”思想贯穿其中。

战争结束后,李鸿章虽仍有“师日”的倾向,不过“制日”的想法却成了主流。

【李鸿章看清日本为后患】

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时候,中国和日本本来有着同文同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呢。当时,中国和日本都在闭关锁国,后来都被西方列强给打开了国门,这就使得清政府对日本有了同病相怜的感觉。

韩小林在《论李鸿章的日本观》里写着:“我查了一下日本,以前叫倭奴国,在东洋的那些岛国里向来算是强大的,离江苏、浙江、福建的边界最多不过几天的路程。元世祖之后就不再向中国朝贡了。”

李鸿章综合考虑了各个方面的因素之后,开始主张给日本一点小好处来引诱它,想和日本一块儿应对西方列强的冲击。

这时候的李鸿章瞧出西方列强既强大又先进,他对日本不光有唇亡齿寒之感,也看到了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的改变。

李鸿章瞧着日本在西方大量购买机器和船舶,大规模地仿造西方各国的枪炮与铁路,还派许多人到西方去学习先进技术和工艺,好让自己国家强大起来。

再看晚清政府,这些年和西方各国都没什么外交关系,两边互相都不太了解。就现在的实际状况来说,李鸿章不但打算向西方各国派遣使者,还想拉拢近在身边的日本。

虽然这时候李鸿章“联日”的态度很明显,但他对日本给中国带来的威胁还是特别警惕的。《论李鸿章的日本观》里清楚地写着,李鸿章曾经说过:“中国暂时不方便派人长期驻扎(日本),日本离得近,很容易成为中国的大患。”

另外,在给奕䜣的信里也写得很明白,他觉得现在的日本以后也会变成侵略者。日本本来就挨着中国,只有中国自己不断强大起来,日本才会一直臣服、归顺中国,跟中国一起对抗西方列强。

要是中国的国力一旦衰弱了,日本就会参与到瓜分中国的队伍里来。

晚清政府受到西方列强攻击后,不仅看到了西方列强迅速崛起,像李鸿章这样的外交人员也开始正视日本悄然崛起这一事实了。

这种威胁的出现,使得晚清官员们被逼得没办法了就想改变。同治九年的时候,李鸿章在他上奏的《尊议日本通商事宜片》里,把自己的“联日”观点完整地讲了出来,打算靠这个来稳住还不知道是敌是友的日本。

李鸿章的这个想法过了几年就真的实现了。在双方积极推动下,中日头一回合作来抵御西方列强。不过呢,李鸿章“联日”的这个想法,最后就像昙花一现,很快就没了。

【甲午战前李鸿章的“防日”】

甲午战争之前,晚清把日本当成一衣带水的邻邦兄弟,然后有了一段短暂的联合时期。但日本国土面积小,资源又匮乏,没多久就起了坏心思。

那“联日”这种转瞬即逝的观点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防日”的观点取而代之。《论李鸿章的日本观》里提到,这个时候,晚清政府开始有了“海防”和“塞防”的争论。

外交上的重要人物李鸿章特别主张要全力搞“海防”,还把防范日本当作“海防”的头一件大事。李鸿章看到了日本对中国的威胁,变法之后日本一天比一天强大,当时的李鸿章心里满是担忧。

他以前在给同僚的书信里清楚地说:日本“啥都学英美,以后肯定会成为中国身边的大患,我们都弱成这样了,面对强大的邻国日本,我们该咋办呢。”

并且确定了清政府海防的大方向是“海防这件事,只为防备日本,不是针对西洋而做的”。所有这些情况,全都表明李鸿章对日本这个后患很担忧。

日本一天天强大起来,这时候的李鸿章呢,原本是想着“防日”的,到了这个时候,也慢慢有了“制日”的念头。

这时候,清政府里有一些主战派的官员,开始有了“东征日本”的想法。可李鸿章对国家的情况很清楚,他就一个劲儿地觉得,应该用外交办法而不是打仗的办法来解决日本的事儿。

那时候的李鸿章肯定是很明智的,他非常清楚,在国际社会上立足,自身强大才是最重要的资本。跟日本打仗,从根本上讲,没法让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变法图强才是解决问题的法子。

所以呢,李鸿章一边对这个有着卧榻之策的强大敌人保持警惕,努力营造安稳能发展的环境,好为国家发展强大争取时间;另一边呢,他在国内使劲推行改革变法,想让自己的国家在国际社会上能有个更有利的地位。

李鸿章看起来很“软弱”,其实是有苦衷的。

【战后李鸿章对日转态度】

可是,敌人哪会给你喘息养精蓄锐的机会呢?1894年到1895年,中日两国在战场上直接干起来了。清朝这个看着挺唬人的天朝上国,那美梦一下子就被个小得像弹丸似的国家给砸得稀巴烂。

甲午中日战争,晚清政府打输了。一下子又是割地又是赔款的,李鸿章到日本去签那种特别屈辱的协议。他心里其实非常不愿意,可要是想让战后的中国能恢复起来,让被打得千疮百孔的中华大地重新有点生机,也只能含着泪去当这个“历史的罪人”了。

不过,虽然打了败仗,李鸿章还是很清醒,很有气度的。1895年去马关谈判的时候,李鸿章大大方方向伊藤博文说起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好处和坏处,他讲:“这次战争,有两个好的结果。”

一是日本成功运用欧洲式的海陆军组织,这就证明黄种人一点也不比白种人差。二呢,就因为这次战争,中国侥幸从长久的迷梦中醒过来了,这其实是日本促使中国自我奋发,有助于中国未来进步的,这好处可太大了。所以在中国有很多怨恨日本的人,但我却很感谢日本。而且像前面说的,中日两国是东亚的两大帝国,日本有着不比欧洲各国差的学术知识。

这话虽然大多是带有自嘲意味的外交话语,可字里行间更能瞧出清朝当权者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当时世界各国的势力以及世界格局有了新的认识。

李鸿章承受着战败给国家带来的沉重负担,一边琢磨着怎么快速让国力恢复,一边不忘总结战争中的利弊得失,而“制日”的想法更是时刻记在心头。

这时候的李鸿章再也没了以前那种轻视日本的想法,尽管这时还是以“制日”的观点为主,但也开始有了“师日”的念头。

于是,慢慢地,满朝上下就有更多的人开始日本了,更多的人希望通过改革来挽救日益腐朽衰败的晚清政府的现状。

一时间,改革变法成了时代潮流。不管是社会人士自发的,还是政府统一推行的,好多人都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工业、机械、知识啥的。李鸿章身为朝廷的重臣,他也在学习西方的队伍里。不过他是朝廷倚重的大臣,考虑得可比别人长远多了。

所以啊,不管是向西方列强还是日本学啥,“制日”这个想法一直都有呢。为啥呢?在他心里呀,日本始终是睡在自己身边的隐患,就像在自己床边捣鬼的祸患一样。

【思想转变急切陷入被动】

李鸿章的思路没错,看法也很清楚明白。不过甲午战争之后,急于恢复国家实力的李鸿章还是太心急了,结果让自己陷入了被动局面。

甲午战争打输了以后,为了能让清政府有更安稳、更长久的缓冲与恢复时间,李鸿章给中国拉来了厉害的“外援”——俄国。

那时候,李鸿章就想拉拢俄国,给清政府弄个保护伞,好让刚打了败仗的清政府能缓口气。就这样,1896年的时候,李鸿章跟俄国签了《中俄密约》。

谁能想到呢,这一下可算是引来了灾祸,这个看着挺厉害的“外援”,不但没起到制衡日本、保护中国的作用,反倒成了之后东北一堆危机的源头。当然了,这是后面发生的事,在这儿咱们就不多说了。

这次战争打输了,对李鸿章的冲击可不小呢。他就像刚从梦里惊醒一样,着急忙慌地给自己找解决问题的法子。

老祖宗说的“大事要静,急事要缓,事缓则圆”,真没错。这么着急的情况下,李鸿章哪能不出点差错呢。

李鸿章都没静下心来找找自己的不足,不从自身去探寻问题的根源,就急匆匆地把俄国拉进来,这肯定就被列强利用了。

就像以前拉着日本一起抵御列强的时候那样,这时候的李鸿章把战后所有事务的处理都寄希望于列强来调停。不难想象,“人若无罪,怀宝有罪”,看着又穷又弱但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中国,西方列强哪能不垂涎三尺呢。

在面对日本的时候,李鸿章知道日本是中国最大的隐患,可他没意识到日本想侵略中国的野心。他还盼着像以前那样,用外交手段让两国恢复平静,好为自己争取到自强变法的时间。

可是,剧本并没有照着李鸿章安排的那样发展下去。这就导致,看李鸿章的一生,他即便一直在积极地为国家四处奔忙,可在历史上他还是个失意的政治家。

签了《马关条约》没多久,在跟列强打交道的时候,又到了人生最后既失意又黑暗的时候。联俄制日这个外交方针彻底搞砸了,晚清政府不但没盼来转机,还又签了个《辛丑条约》。

像这样,李鸿章错误的指导方针以及没彻底转变的思想,都造成了对日外交和战争的失败。

李鸿章想让晚清政府自强求富的想法,到这时候已经支离破碎,再也没有重新振作起来的那种孤勇了。李鸿章毕生为之努力的事业被毁掉之后,他的精气神也慢慢没了,他联俄制日的方针算是彻底失败了。

每一个后人的心里,都还深深留着对日本的防备心,还有“制日”的想法。

【结语】

打这之后的种种情况,都能证明李鸿章当年的想法是对的,日本一直就没放弃过侵略中国的心思。

只要有机会,日本对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中国这个邻居就绝不会心慈手软。二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种种行径,给中国大地造成的灾难,这都是铁证如山的事实。

英雄的中华儿女最后打败了无耻的侵略者,不过我们得一直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不管是国家也好,个人也好,不管在啥时候、啥地方,咱们这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都得牢记,随时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是最要紧的。

张章的《论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李鸿章对日外交思想》,发表于2018年第03期的《哈尔滨学院学报》,所属分类为社会科学Ⅱ辑、哲学与人文科学·中国近现代史、社会科学Ⅰ辑·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页码是116 - 119页。

韩小林写了一篇名叫《论李鸿章的日本观》的文章,发表在2006年第06期的《广西社会科学》上,所属分类为哲学与人文科学·中国近现代史还有社会科学Ⅱ辑,文章在102 - 106页。

0 阅读: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