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筋水泥林立的现代都市里,有这样一处充满烟火气的角落 —— 老街拐鱼的梧桐树下,一张褪了漆的木桌,一位头发白如落雪的松枝、却有着稳健如松握笔姿势的 86 岁张爷爷,用一支毛笔,为无数新人书写着幸福的开篇。
张爷爷写婚书的本事,在这一片儿可是出了名的。附近谁家有喜事,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来这儿求副婚书。每当红纸金粉铺开,他那饱经岁月的手一挥,“良缘天定” 四个大字便跃然纸上,苍劲有力中又透着一股温情。前巷李家闺女出阁那天,天还没亮透,凌晨四点的晨雾还弥漫在老街,张爷爷就已经支起了摊子。他轻轻摩挲着祖传的铜镇纸,笔洗里泡着新开的栀子花,花香混着墨香,仿佛给这婚书也添了几分浪漫的气息。写 “永结同心” 时,他的手腕突然微微发抖,一旁围观的小伙子刚要上前搀扶,却见老人笑着说:“当年给我老伴写婚书,紧张得滴了墨点子,她愣说像并蒂莲。” 这一句简单的话语,却饱含着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深情,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张爷爷在这老街,可不只是个写婚书的手艺人,更像是大家生活里的一抹温暖。菜市场收摊的商贩路过,总会顺手给他捎把青菜;修鞋匠老周定期来帮他给毛笔换毫。有一回,来了个网红举着手机,想拍个视频博眼球,张爷爷二话不说,直接把砚台一盖,严肃地说:“婚书不是表演,得让新人的福气渗进纸纤维里。” 这话,说得斩钉截铁,却也道出了他对手艺的尊重,对婚姻的敬畏。还有那对吵架后前来补婚书的小夫妻,看着老人颤巍巍地在婚书上画比目鱼图案,想起曾经的甜蜜,眼眶瞬间就红了。一张小小的婚书,竟有这般神奇的力量,能抚平生活的褶皱,唤醒心底的爱意。
如今,总有人问张爷爷,这门手艺传不传?老人从不正面回答,只是蘸着金粉,一笔一划地写下 “百年琴瑟” 。写到 “瑟” 字最后一勾,笔尖突然飞白,他缓缓开口:“我师父说,婚书里藏着对烟火日子的盼头。现在年轻人用打印机,可手写的温度,是给岁月留个念想。” 风轻轻吹起红纸的一角,露出他藏在桌斗里泛黄的结婚证,那上面的日期,定格在 1958 年。六十多年的时光,见证了他和老伴的爱情,也见证了他对手艺的坚守。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什么都讲究效率,什么都追求速成。可张爷爷却像个固执的 “守灯人”,在老街的梧桐树下,用一支毛笔,一张红纸,守住了传统文化的根,守住了爱情最质朴的模样。下次路过老街,不妨停下脚步,看看这位可爱的老人,感受感受那笔尖流淌出来的,跨越时空的浪漫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