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大暑节气至,诗词里的大暑,古老又有韵味

诗词人柳月青 2024-07-23 15:35:39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诗词话大暑

------------------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也留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文化财富,比如经久不息的儒家、道家文化,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古诗词等等。

本文就结合古诗词带大家了解一下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之大暑,看看这个古老的节气里,古人是怎么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节气的变化与特点的。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比之前的小暑更热,故名曰大暑。此时,“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最热的“三伏天”也到了“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

唐代诗人元稹写过一首《大暑六月中》,是所有写大暑诗词中,最能体现大暑节气特点的诗作。

诗文如下

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

唐·元稹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注释:

三秋:夏历七月为初秋,八月为仲秋,九月为季秋,合称“三秋”,泛指秋季。

林钟:指农历六月。

九夏:夏季九十日。

菰:多年生草本植物,嫩茎称“茭白”可做蔬菜。果实称“菰米”,可煮食。

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夏天开花(亦称“香蒲”)。

桂轮:指月。

儒客:别称儒士,指尊重与信仰儒家学说的人。

绛纱:红纱。

经史:经书与史书。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诗人介绍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元稹聪明过人,少有才名,十五岁便中进士,有幸与白居易同科及第,两人结为终生诗友,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形成"元和体"。

元稹的代表作有《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其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流传千古的佳句。

我们都知道,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产物。元稹的《咏廿四气诗》组诗正是他在地方为官时,一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一边用诗歌记录下的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二十四节气”的时令特征,如今也成为了研究古文化的宝贵的资料。在这组诗中,元稹既写出了二十四节气的时令特征,又有了诗歌的韵律之美,读来朗朗上口,更有利于古代劳动人民对节气的认知。这是诗歌的伟大之处,也是诗人元稹的了不起之处。

诗文赏析

接下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元稹这首诗的其中一个特点是将大暑的三候融入了诗中,何为大暑三候呢?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意思是:

1、一候腐草为萤 :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古人认为,萤火虫乃腐草所化,大暑过后,萤火虫大量出现,离立秋也不远了。轻罗小扇扑流萤,正是此时最好的写照。

2、二候土润溽暑 :天气开始闷热,土地也很潮湿。溽是湿,大暑时,湿气浓重,湿热令人难耐。

3、三候大雨时行 :大暑时节,因湿气积聚而时常大雨滂沱,经常有大的雷雨。

首联:“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意思是:每当大暑来到的时候,秋天也就不远了;就如同听到林钟的律音,就能感觉到飘然而至的九夏的乐声。

这两句开篇即点明时令,大暑作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预示着秋天即将来临。“三秋近”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林钟”是古代乐律名,对应农历六月,这里用“林钟九夏移”形象地描绘了从初夏到盛夏,再到如今大暑时节的自然流转,既体现了时间的推移,也暗含岁月的沧桑感。

颔联:“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意思是:这个时候,月亮会在子夜升起,萤火虫也会在夜晚上下翻飞。

“桂轮”指月亮,特别是满月时如轮之圆月。“开子夜”则形象地描绘了深夜时分,明月高悬的景象,给人以宁静而幽远的感觉。而“萤火照空时”则结合了大暑的第一候,捕捉了夏夜特有的景致,点点萤火在夜空中闪烁,与明月交相辉映,增添了几分生动与趣味,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

颈联:“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意思是:菰米成熟了,可以用来招待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菰蒲长满了清幽、透凉的水泊中。

这两句引入了人文元素,菰果(即茭白)成熟,似乎在邀请文人雅士前来品尝;而菰蒲(一种水生植物)在墨池边茂盛生长,墨池可能指的是文人用来洗笔砚的水池,这里也结合了大暑的二候、三候,写到了雨水充足,自然万物茁壮成长,既展现了夏日田园的生机勃勃,也寓意着文化的传承与繁荣。通过自然景物与人文活动的结合,诗人表达了对文化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尾联:“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意思是:天气炎热,湿气凝重,只想躲在纱帐中昏昏欲睡,但不能如此等着清风来翻阅经史子集,需要借诗书来解乏。

“绛纱”通常指红色的纱帐或帷幔,“浑卷上”则形象地描绘了书籍被卷起或整理好的样子,暗示着学习或研究的准备状态。“经史待风吹”则富有诗意地表达了期待知识如清风般拂面而来,滋养心田的愿望。同时也可能寓含着对学问的敬畏和追求,希望能在学习中获得启迪和灵感。

综上所述,元稹的这首《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大暑时节的自然景象和人文风情,既展现了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敏锐观察,也表达了对文化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考。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古书中记载的“大者,乃炎热之极也”便说明了大暑的热。

《礼记·月令》中写道:“土润溽暑”,意思是此时降雨多,土壤浸润,空气湿热是农作物疯长的时刻。炎热的天气和充足的雨水,也使得大暑也成为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所以此时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大暑的“热”。农谚里就说:“不热不冷,不成年景”、“ 六月不热,五谷不结”等等,都说明了高温与降雨对农作物生长的帮助。

而此时的我们也一样。有一句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意思就是遇到极端环境时,我们更不应该松懈,也要学习古人,约上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翻阅经史,多学习,努力上进。

​让我们牢记先人的古训,用现代人的方式,传承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

0 阅读:0

诗词人柳月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