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着孤独自由滋长,由着心情自由低落,一切就会否极泰来

府右街二子 2024-03-10 09:42:59

和时好时坏的心情一样,人偶尔也会陷入孤独状态,孤独不是自闭,只是一时被孤独感包围,但体验孤独的人,又不是那么积极地想挣脱出来,一边感受孤独的煎熬与折磨,一边又自艾自怨沉浸其中。

这是一半“享受”,一半“自虐”的心的孤独,和环境造成的孤独还不是一回事。要分别看待。

来自于心理上的孤独,婴幼儿有没有不知道,但人们从记事起,就开始频频经历孤独。上学时被同学孤立,你在心理上会产生不被接受的孤独感;工作后与同事们格格不入,或者被人排挤,孤独感也会随时产生。包括被亲友误解,在“六亲不认”的环境下,孤独感能让人心死如灰。

少年,青年和中年这三个时期,前两者的孤独感,来得快,去得也快,短了,一夜过去,一切从前;长了,也不过三五天时间,极少有人因孤独而十天半月不找人倾诉。看看自己,再看看身边的朋友,是不是这个现象?

少年和青年,他们的处世方式和行为准则,不允许他们长时间煎熬自己,难受,受不了,大白话就是,他们还不擅长“自虐”,还不懂得“自虐”,别有滋味。

一顿嚎啕,一顿倾诉,一顿大酒,孤独不留痕迹随风而去。

但中年人截然相反,因为人情世故或者某些狼狈的原因使自己陷于孤独,这样的几率本来就小,因而,一旦产生孤独感,这可不是与知己倾诉,或者买醉就能释怀的心情。对,你猜的没错,中年人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锁闭自己,自己慢慢去稀释化解内心的孤独,直到他自己走出来。

你在路上,或者在办公室遇见任何一个中年同事,你以为他的谈笑风生,似乎已经从昨天还是一周前的那场“变故”走出来了。其实没有,中年人善于伪装自己,他心里纵然有刀割般的疼痛,脸上也是和煦如风的微笑。

为什么有人说,与比自己小的人打交道,一眼看穿对方的心肝肺。但是面对“油腻”的中年人时,却是琢磨不透的满腹狐疑。

洞悉一切,明察分毫,同时又十分擅长隐藏自己的弱点,这就是中年人背负“老奸巨猾”名头的来由。天书似的人群。

另一种年龄段的人,他们如果有了孤独感,大多是环境造成的,这个人群相当庞大,有数亿之众——老年群体。

老年群体有哪些孤独源?失偶,子女不在身边,或者子女不赡养,病卧在床。这是给老年人制造孤独的“三大杀手锏”。

不说后两种,就说失偶的老人。

几十年耳鬓厮磨的伴侣一朝离世,确有一部分老人会陷入挣脱不出来的孤独状态,尽管有其他家人陪伴,但习惯了大半辈子的夫妻关怀,真不是其他亲情能替代的。你以为老人行动笨拙,目光呆滞,包括话语不利索,都是由于年老这个原因所致?

老人对你的话反应迟钝,走路慢吞吞的,有时候不完全是因为肌能退化,他彼时的心里,可能正在联想亡妻或亡夫,平时以什么口吻和他说话,会以什么方式跟他一起伴行。

孤独感,能让人对外界的反应,慢一拍甚至几拍。家里有老人,特别是失偶老人,你注意观察,他(她)看人的眼光有时候非常专注,有时候又空洞洞的很茫然,还经常对你的话答非所问。

为什么?

有句话或许会有启迪,人老了爱回忆从前往事。不止是老年人爱回忆,人都有分心的时候,你试过没有?当某次你陷入对某个往事回忆时,你会对旁人“莫名其妙”的质疑感到惊讶,你根本没听到旁人对你说了什么话,弄明白后,赶紧费口水去解释。

所以,关爱老人要用心用脑。

由此联想到国家提倡的“康养计划”,招募康养服务人员,不要只盯着“卷考”成绩,而是要注重对老年人心理方面的感知,以及能否“读懂”老年人的能力。包括“一字会意”的语言,包括无语言交流的“肢体语言”。

0 阅读:1

府右街二子

简介:喜欢旅游、看书、喝酒、码字、发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