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企业家,大家都感叹:十个创业九个苦,每步都是艰辛路。
有数据显示,企业家的幸福指数远远低于普通人,他们在为社会创造巨大价值的同时,也承受着超乎常人的压力、竞争、劳累以及焦虑。
他们掌握着企业发展的命脉,面临着复杂且具有挑战的工作,承担着大量的不确定风险,还要关注员工的关系、业务的拓展等等,在巨大的压力漩涡中,极少有企业家能够避免。
外界对于企业家的评价,通常是“上进、勤劳、有魄力”,在这群人的字典里,似乎没有“幸福”二字。
世人皆说创业太苦,但在连续三年获评“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区”的成都市温江区,人们不禁好奇,这群背负重担、常与焦虑为伴的赶路人,他们的幸福感到底从何而来?
刚结束的成都市温江区企业发展大会中,便透露出这群企业家幸福感的根源——
温江,实在太懂企业家了
用在场一位企业家的话说,“不像是政府的工作计划,更像是企业家亲手写的需求清单”。▼
(11月1日,成都市温江区企业发展大会召开,温江区机关干部和企业代表等共计470余人参加会议,这也是温江区自2018年全区民营经济大会后召开的又一次全区性表扬大会。本次会议表扬了优秀企业、优秀企业家和温江工匠,倾听了企业对温江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凝聚了共识、提振了信心。)
会上,温江区委区政府对成都印钞有限公司等100家优秀企业,成都万华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万凯等100名优秀企业家,青岛啤酒(成都)有限公司高级工王力军等13位温江工匠进行了表扬。
此次大会,涉及优秀企业颁奖、企业代表发言交流、后续营商环境优化等内容,既有对过去温江发展成就的总结,也有对未来的科学审视和系统规划。
下面,看透成都将为你一一解读。
一句“创新为要、实体为重”,便让企业家产生了强烈共鸣。
近年来,各大企业不断受到虚拟经济冲击,面临成本高、资产重、融资难等重重挑战,尤其是实体经济和创新企业,更是举步维艰。
此次大会上,再度强调区委十五届十次全会提出内容:温江将围绕产业画像“姓温”、产业选择“有据”,提出“坚持创新为要、实体为重,加快构建“‘3+6’现代化产业体系”,与企业共同迎接新征程。
在过去,温江与企业家唇齿相依、休戚与共,辉煌成绩历历在目——
提高了全区GDP,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市场主体个数增长至12万余户,“四上”企业跃升至774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400家,先后获得“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城区”“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区”等荣誉,连续3年荣获“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区”称号。
在未来,温江将重点攻坚企业创新之难、实体之痛,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当好企业家背后的“娘家人”,推动区域发展“更上一层楼”。
关于未来产业发展,温江依托本地优质资源给出精准画像,让企业家“眼中有蓝图、脑中有思路”。
温江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既要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又要积极开辟新领域、抢占新赛道,让企业走过的路变得更牢固,正在探索的路跑出加速度。
重头戏便是“3+6”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医药健康、绿色食品、现代都市农业作为三大地标产业,充分释放温江发展的机遇,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富矿”。
加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印务轻纺、现代商务、文体旅游、数字经济六大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共同培育和催熟全新产业链,挖掘发展新潜力。
这与三大地标产业形成一套强有力的“组合拳”,为的就是“招招见实效,事事见真章”。
此次大会,没有空泛的口号和宣言,而是洞察企业需求之后,定制出的全周期解决方案,终极目的,是给与企业更高效便捷的用户体验。
·维护市场有“尺度”。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只要是不触碰红线底线的,都可以给予容错空间,给与企业最大“宽容度”。
·政务服务有“速度”。简政放权、流程优化,比如“全程网办”“一网通办”,推行“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让企业办成一件事,只到一窗、只交一次材料,争取让数据多跑路、办事少跑腿。
·企业服务有“温度”。放大“12345”亲清在线平台“总客服”效应,做到有呼必应,有诉必解,以及深化企业动态“提醒服务”,构建政企交流平台,促进区内企业之间互通互融。
·助企惠企有“力度”。建立“政策解读人”制度,开展企业大讲堂暨“益企同行·政策解读人”系列活动,优化服务机制,推动产业政策简申快享。
总而言之,就是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用户。让企业家“背后有支撑、手里有资源”,真正把服务做到企业家的心坎里。
企业最关键的问题,无外乎一个“钱”字,温江与企业始终共生共荣、风雨同舟,愿意真金白银为企业“输血续航”。
比如今年1-9月兑现区级惠企政策资金8152万元,惠及432户企业,缓解了不少企业的资金压力,让企业感受到时时受关怀、处处被体贴的温暖。
后期将依托智慧企业服务平台,更大范围实施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推动惠企资金“直达快享”,确保“及时雨”能够送达更多企业。
此次大会上,温江还为多家优秀企业颁发了奖励,让众多企业更加坚定在温江扎根发展的决心。
可见,温江致力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每项政策回应的,都是企业的实际难处,每项举措导向的,都是针对企业经营的具体痛点,让企业“心中有信心,脚下有底气”。
有位企业家这样形容自己的创业路:就像电影《攀登者》,当你登顶俯瞰,脚下的风景固然美丽,但一路陪你走过风雨的人,更是可贵。
温江,就是那个愿意陪企业家登顶的“同行者”。
从企业办理第一张营业执照,到上市敲钟的第一声,温江始终相伴左右,它就像“一位最好的挚友”,为企业家出谋划策、纾解困难,守护企业从萌芽、发展到壮大的一生。
例如在温江根植多年的四川川农牛种业有限公司,如今发展如火如荼,公司总经理汪莉红称赞道:“温江,实在是太给力了!”
在她的眼里,温江是培育现代都市农业的天然沃土。
这里拥有全市唯一一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超过20所优质高校,包括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西南财经大学柳林校区等双一流学校。
成都唯一一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大量的高校资源和农业科研人才,让“产学研合作一体化”的机制变得更为容易,比如四川川农牛种业有限公司,便有不少的研发人员是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
此前,双方联合选育了一款农业产品——红香糯稻,相比传统糯米稻,具有聚合天然香味、糯性优、米质口感上佳等优势,同时富含蛋白质和脂肪,是制作粽子、八宝粥等食物的主要原料。
川农牛种业生物育种基地
透过红香糯稻这款产品,恰好也能窥见温江产业链的缩影。
农业产品相对特殊,从品种选育、公司试验,再到市场推广,时间至少需要5年以上,周期较为漫长,在寻找新客户、开辟全新市场的过程中,会存在客户数量少、资源良莠不齐的情况,这给公司带来了极高的时间信任成本。
“在后期销售中,温江区政务服务中心等相关政府部门给到了很大的助力,直接让我们的客户数量翻了倍!”汪莉红高兴地说道。
因为这里聚集了大量“温江造”食品品牌,比如“顶津”“顶益”“娃哈哈”等,早已在全国享誉盛名,还有巨龙生物、安德鲁森、五芳斋等企业本身就有大量的糯稻原料需求。
在得知公司销售需求后,温江区政务服务中心便迅速整合了本地优质企业资源,让红香糯稻能够快速对接食品公司,并进行实验、加工等后续程序,温江的助力可谓“打了一针强心剂”,让他们能快速打通全平台产业链,缩短产品周期。
那些需要红香糯稻的食品公司,原本去其他地区采购,物流时间长、成本高,但通过政府搭建的“桥梁”, 便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实现本地原材料采购+精品加工一体化,成本、时间都得到极大压缩。
于是,需求与供应、上游与下游便完成了精准对接,实现了双方互利共赢,加之政府精心搭建的供需对接平台,企业之间对接起来也安全感满满。
最后,汪莉红还提到,温江对高端人才也相当友好,不仅有各项生活福利补贴,还配置了相应的人才公寓,让大家可以安心搞研发、专注做创新。
从项目申报,到研发端口的政策、资金扶持,再到后期销售,以及公司人才补贴,这就是温江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善待企业的一生,做好奋斗者背后的坚实后盾。
温江容得下企业的发展,也能安放企业家的生活,除了事业上的幸福,温江也高度重视企业家工作之外的享受。
一句“住在温江,闻到花香”,便道出了这里的绿意盎然。
在温江遥望雪山
167平方公里生态公园花木繁茂,698公里生态绿道串珠成链,随时都能望山亲水、推窗见景,有人评价,“住在温江,就是被动养生”。
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让温江有天然优势拥抱康养“新蓝海”。
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
千亿成都医学城在这里全域布网,4家三甲医院、8家三级医院、55个省市级重点学科(专科),在这片西部健康高地,养老生活不过是惬意的日常。
除了生活环境首屈一指,教育资源也名列前茅。
这里不缺实力名校,比如温江中学、温江二十一世纪学校、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温江校区、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西南财经大学柳林校区,从幼儿园到大学,伴随孩子一路幸福成长。
此外,这里地铁多线连通,快速通达全城,优质商圈醇熟,伴你美好都市生活。
是的,在温江,企业家从来不必为生活担忧。
一切工作以外的幸福感,温江全部给你包揽——
触手可及的生活美好
最终都汇聚为人文烟火的缤纷绚烂
为企业家创造了一座一生之城
这就是温江的魅力
让企业家们心甘情愿地
在这里奋斗拼搏、安家落户
因为温江
不仅为他们的事业圆梦
也为他们的生活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