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经营”的作品还得是黄庭坚...

灰灰看艺术 2024-05-23 21:34:56

黄庭坚《教审帖》亦称《与立之承奉书》《读书绿荫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行草 纸本 27.1 × 43.1cm

黄庭坚字形是学柳公权的,当然也受苏轼的影响,因为同时代的人互相会影响,中国书法取法的脉络大概是如此。黄庭坚这个人的个性太强,他作诗写字都有很强的创新意识。所以黄庭坚是怎么做的?他学的就是碑和石刻。

黄庭坚《西山记》 (瘗鹤铭的取法) 题刻(清拓本)

欧阳修收集了很多的汉碑,但是宋代人一般不学石刻。尤其是米芾,从不学石刻,因为他是书学博士,资源富裕,眼光娇贵,可以整天看墨迹,所以一般的刻石看不上。

黄庭坚觉得谁好就学谁,他是有个性的人,他可以说错,但不会做错。我们看他的字,就把隶书的法则融入行草书之中,所以开拓性特别大,可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碑学大家。

黄庭坚《行书山预帖》31.2×26.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研究黄庭坚的字,会发现他处理小字和大字的办法迥异。他的小字纤细,大字特别张扬,纵横开阖。

黄庭坚的大字一出,对后世的大字书写习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例如赵孟頫,他写小字时会追寻唐人,但是只要稍微写大一点,就会用黄庭坚的办法,明代一些人更甚,一写大字,大楷或者行书,马上把黄庭坚长胳膊长腿的形态用进去。

黄庭坚行书《青衣江题名卷》(墨迹本)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从《寒食帖》题跋之中可以领悟到大字不必拘泥小动作,须以势为主,用全身的大动作去完成每一个点画。比如我们写小字更多是用手指或者用手腕,写大字就得练臂力,调动全身去写。

当然大字和小字之间,各有其不同的侧重点。

写小字时,我们经常懒洋洋地坐着写,有时不训练人的能力,尤其不训练眼力,写大字更训练观察力。如果把这样小的字换成大字去写,会特别考验造型能力。

黄庭坚《题苏轼寒食帖跋》62×3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继《兰亭集序》、《祭侄文稿》之后的“第三大行书”

中国的书法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大地书法,以大地作为载体,是刻在山坡石壁上的摩崖书法;第二种是纪念碑书法,就像唐代的碑,庄严规整;第三种是文人书斋式的书写,即日常书写,带着偶然意味的创作。就像大家平时做笔记一样,写批注,起草文章,或者写一幅字送给朋友,挂在室内欣赏,这就是书斋里的书写。

现如今,还有一项展厅书法,大概发端于明代挂在厅堂里的大轴。写字的要求应随着场地而改变。写大字可以参考大地书法,如果仅限于书斋式的书写,就写不出大气的格局。

陈忠康《杜甫诗一首》364x145cm

黄庭坚最妙的地方在于结构穿插,这是一门绝活,看他笔笔都是那么倔强,笔笔都是那么刻意经营,但是这种有意的安排又处置得恰到好处,哪里开一点,哪里合一点,处处流露出他的巧思,他不像苏轼,因为苏轼是自然的。两个人各自代表了两座高峰,黄庭坚是刻意到极点的人物,苏轼是天才到极点的人物。

苏轼天生而会,毫不费力,一下子就到了高境界。但是黄庭坚那样鼓努为力,刻意而为,照样达到了一览众山小的绝顶,这样的天才可谓千年一遇。

黄庭坚《致景道十七使君书》27.8×47.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庭坚的创造性是极强的,且看他在结构上的巧思,大胆运用出人意料的穿插,刻意欹侧的作势,进而推及他的为人和文章上,也无一处不是翻空出奇的。苏轼在黄庭坚手书《尔雅篇》后的跋语中有云:“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大家不妨思考一下,他为什么要这样?

来源:两宋元明诸家书法简论之黄庭坚——要试平生铁石心

作者:陈忠康

原文载于《书法》2023年08期

0 阅读:0

灰灰看艺术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