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郑国在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三代国君的治理下崛起成为一方小霸,但却没能成为一个号令天下的真正霸主。说到底郑国的崛起更多的是依靠三代国君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权谋诡计,而对涉及国计民生的政治经济体制则没过多的创新改革。郑国的国土、人口、兵力都不足以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我们不妨拿齐国这个真正的“大户人家”和郑国这个一时崛起的暴发户比较一番。
当年周王朝分封天下诸侯时齐国就是最大的五个诸侯国之一。齐国第一代国君是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的姜子牙。齐国是当时天下最大的非姬姓诸侯国,还被周王室赋予了征伐不服王命的诸侯这样一项特权。齐国的封地在如今山东省北部:西面傍山、北面靠河、东面临海。这种地理格局使齐国坐拥三面天然屏障。山东半岛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又有广袤的适合农耕的黄土区。
这样的地理环境使齐国具备了至少以下优势:有天然的地缘屏障、适合农业生产,加之齐国临海又有鱼盐之利。靠海的齐国在当时是妥妥的产盐大国,而盐恰恰是当时至关重要的一种战略资源。齐国地盘大、人口多、粮食充足、经济富庶,又有周王室所赋予的政治特权。齐国东面是还处于蛮荒时代的夷族部落。落后的夷族部落在齐国面前从来只能被动招架。齐国的西面距离最近的大诸侯国是卫国。
周王朝分封天下诸侯时卫国与齐国同属五大诸侯之一,但进入春秋时代以后内乱频繁的卫国早已羸弱不堪。齐国北方的戎狄部族倒是有一定实力,但尚不足以对齐国构成致命的威胁。真正让齐国如鲠在喉的只有南面的鲁国和宋国。同为五大诸侯之一的鲁国挡在了齐国与中原诸侯列国之间。鲁国与齐国同为西周时期五大诸侯之一,又是周王室的同姓诸侯国。鲁国论政治地位还略高于齐国一头。
这样两个实力相当的诸侯国比邻而居本身就构成了竞争关系。早在齐、鲁建国之初双方的始祖周公旦和姜子牙就曾对两国命运做出准确预言。当时姜太公问周公旦:“何以治鲁?”周公回答:“尊尊而亲亲”。这也就是说鲁国将严格依照周礼重用亲戚。太公直接回复道:“如此则浸弱矣!”周公又问太公:“你怎么治齐?”太公回答:“举贤而上功”。此后齐国的用人政策果然遵循太公的思路只重贤能不拘血缘礼法。
从长远来看齐国超越鲁、宋、郑等国成就霸业乃是必然。齐国在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经历了长达近七十年的内乱。齐国内乱这段时间郑国抓住历史机遇率先崛起成为一方小霸。公元前795年齐成公死后他的儿子齐庄公继承了君位。齐庄公在位期间齐国开始进入休养生息的时期。齐庄公遵循姜太公的治国方针:因俗、简礼、尊贤、尚功,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齐国因地制宜发展鱼盐业、纺织手工业、商业。
这一时期齐国人口增长快、经济发展迅速。很多人说到齐国的霸业可能会首先想到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春秋五霸究竟是哪五个人一直存在多种不同的说法,但几乎在任何一种说法中都少不了齐桓公。齐桓公被视为是春秋时代第一位真正号令天下的霸主,不过齐国霸业的基础早在齐桓公之前就已奠定。话说当郑国在中原为追逐霸业苦苦奋斗之时齐国却在闷声发大财。公元前731年在位长达64年的齐庄公去世后即位的是他的儿子齐僖公。
齐僖公是与郑庄公齐名的春秋三小霸之一。春秋时代第一位大霸主齐桓公就是齐僖公的儿子。齐僖公在位33年间国家统一、政局稳定。齐僖公延续着齐国自姜太公以来一贯的治国之策:因俗简礼、举贤任能、便民通商。齐国在国力蒸蒸日上的同时在国外与郑国、鲁国结成同盟以制衡卫国、宋国。终齐僖公一朝基本没过多参与中原各国之间的争斗。表面上这一时期的齐国是在帮助郑国成为中原霸主,可实际上在齐国人的眼里是把郑国当枪使。
齐国与郑国结盟其实是借郑国之力制衡卫国、宋国。可当郑国出现俨然有独大中原的趋势时齐僖公又会联合鲁国牵制郑国。在郑国想吞并许国扩大地盘时又是齐国的干涉阻止了郑庄公吞并许国的念头。这一时期齐国在外交上奉行的是一种典型的离岸平衡策略:齐国一般不介入中原诸侯的混战,而是看到谁强就联合其他诸侯国对其进行打压遏制。这种维持均势的外交策略与近现代英、美等国的外交策略其实颇为相似。
可随着郑国的实力日渐增强使齐国渐渐感觉越来越难以遏制了。话说齐僖公25年在与北方山戎部落的战斗中吃了败仗,所以只好放下身段去向郑国求救。泱泱大国请求别人来救场子本来就尴尬了,更尴尬的是齐僖公在事后为表达谢意想把女儿嫁给郑国太子却被一口回绝。被打脸的齐僖公一改之前的离岸平衡外交政策,转而亲自操刀上阵参与中原争霸:僖公26年齐、郑合兵攻打盟邑向邑,僖公29年齐、郑、卫合兵攻打鲁国。
僖公30年小霸主郑国发生内乱。3年后齐国联合宋、卫、陈、蔡大败郑国。从此郑国这个春秋时代初期的小霸主一蹶不振,而齐国作为一个真正能号令天下的大霸主即将登上历史舞台。齐僖公去世后他的嫡长子齐襄公继承了君位。齐襄公由于和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乱伦私通而在历史上臭名昭著。这么狗血的剧情不是什么电视剧桥段,也不是什么野史小说的记载,而是确确实实发生在真实的历史上。
公元前709年齐僖公把女儿文姜嫁给了鲁桓公,可这并没终结兄妹之间的不伦之恋。等到襄公即位后的第四年鲁桓公带着夫人文姜出访齐国。本来两国君主出访会盟不是什么稀奇事,可带着夫人出访在当时可就不正常了。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联姻颇为频繁:任何一国的公主一旦嫁入别国就算是夫家的人了。正常情况下诸侯国君的妻子是不会出国的。哪怕是回娘家也不行。可文姜一听说丈夫要出访齐国就闹着非要跟着一起去。
拗不过老婆的鲁桓公只好带着文姜一起去了齐国。谁知文姜一回到齐国就和自己的哥哥齐襄公旧情复燃勾搭成双了。偏偏这件事还好死不死让文姜的丈夫鲁桓公给撞破了。鲁桓公堂堂一国之君居然让自己的大舅哥给戴了绿帽子。鲁桓公心里一生气就把文姜给骂了一通。鲁桓公发的这次脾气直接要了他的命:文姜被训斥后就找到齐襄公告状。怀恨在心的齐襄公决定索性除掉鲁桓公。
齐襄公假意设宴款待鲁桓公。齐襄公在宴会上故意把鲁桓公灌醉,然后安排公子彭生在送鲁桓公回馆驿休息的路上将其暗杀。事后齐襄公对外声称这是一场意外事件。世上没不透风的墙——齐襄公乱伦并杀害妹夫的消息到底还是传遍了诸侯列国。按说兄妹乱伦已是足够劲爆的丑闻了,可齐襄公干的丑事还不止这一件:就在杀死鲁桓公的同一年齐襄公又以会盟的名义邀请郑国的君主来到齐国,可等郑国君主到了齐国以后齐襄公直接把人家给杀了。
以会盟的名义把别国君主骗到自己的地盘上加以杀害这种行为确实够下作。齐襄公之所以用如此卑鄙下作的手段杀害郑国君主竟是因为小时候他们俩打过架。按说小孩玩闹过程中打打架很正常,可齐襄公居然为此就要杀了对方。由此可见齐襄公的心理其实是挺阴暗的,可有时一个人的才能和德行并不成正比。齐襄公就是一个典型的有才无德之人——事实上齐国霸业的基础正是由这个身负乱伦丑闻的荒淫之君奠定的。
如今的山东省境内在当时主要分布有齐、鲁、纪等几个较大的诸侯国。齐国要成就霸业首先就必须压服鲁、纪两国。相比之下纪国的实力要比齐、鲁弱一些。长期以来纪国在外交上奉行联合鲁国制衡齐国的策略。西周时期纪国君主曾在周天子面前进谗言导致齐哀公被烹杀。从齐哀公到齐襄公这一辈已经历了九代君主180多年。齐国对纪国的仇恨因此称为“九世之仇”。后世就用“九世之仇”这个成语形容积累久远的国仇家恨。
其实早在齐襄公即位之前齐国就在打纪国的主意。可纪国背后是有鲁国保护的。那时齐、鲁两国势均力敌且是同盟关系,所以一开始大家斗的是外交。当时齐、鲁、郑三国结成同盟,所以谁能获得当时的”小霸“郑国支持就能以力压制对手。郑国就利用齐、鲁皆有求于己这点在外交上左右逢源,等到一代雄主郑庄公去世后郑国已失去在齐、鲁两国之间左右仲裁的能力。齐襄公上台后打算直接用军事行动吞并纪国。
齐襄公打算就用为祖先齐哀公复仇作为出兵的理由。齐襄公问大臣:“已过去九代人的旧仇还能报吗?”大臣回答说:“哪怕万世之仇也要报,更何况只有九世呢?”公元前693年齐襄公打着为九世祖报仇的旗号兴兵伐纪连下三城。公元前690年齐襄公派兵攻破纪国都城。长期以来纪国在外交上奉行联合鲁国的策略。按说鲁国本该出面保护自己的小弟,加之鲁桓公死于齐襄公之手的客观事实进一步加深了齐鲁之间的矛盾。
可鲁桓公死后鲁国并没来得及立刻反应过来。齐襄公趁机派出军队把自己的妹妹文姜和鲁桓公生的儿子扶上台。继承君位的鲁庄公既要接受身在齐国的母亲文姜遥控指挥,同时身边又有舅舅齐襄公安排的齐国军队时刻监视着。这时的鲁国尽管没被齐国吞并,可实际上已沦为齐国的附庸。齐国灭了纪国、压制了鲁国铲除了卧榻之侧的威胁进而为日后的霸业奠定了基础。恰在此时卫国又发生了内乱。
公元前688年齐襄公率齐、鲁、宋、陈、蔡五国军队攻打卫国。战后齐襄公成功把自己的外甥卫惠公扶上了卫国君主的宝座。经此一役之后卫国也成了齐国的忠实小弟。这时的齐襄公不说是像日后齐桓公那样号令天下的大霸主,可也至少一点不比之前的郑庄公这样的小霸主差。可由于齐襄公身上兄妹乱伦这桩丑闻实在是太难听了,所以后世史家并没给齐襄公一个霸主的名分。
齐襄公之所以没得到霸主的名分除了名声差以外还有就是他最终成了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就在护送卫惠公回国复位后的第二年齐襄公派大臣连称、管至父到葵丘驻守。连称、管至父本来在都城当官当得好好的,所以压根不想跑到一个穷乡僻壤去驻守。齐襄公只好表示等到来年瓜熟之时一定派人来跟他们换防,可到了约定好的瓜熟之时齐襄公却压根不提这茬儿。气不过的连称、管至父率军反叛杀死了齐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