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练军,整顿绿营的一剂“良药”,抑制地方势力的一把利剑

横行天下 2020-03-31 13:34:43

同治初年,清朝统治者开始在直隶绿营中挑选精壮兵丁,仿照湘淮勇营营制,建立练军。随即各省仿行,练军遍及全国,在急剧变化的中国近代社会存在了40年之久。

彼时清廷明确表示:“练军为久远计,用勇不如用兵”,并将练军作为一项国策在全国推行,通谕各省仿行。那么,清廷为什么要坚持建立练军呢?那就是是为了整顿已经腐朽衰败的绿营,进而抑制初步发展起来的地方势力。

绿营、八旗的衰败和地方势力的强大

绿营是清朝的经制军队,与八旗共同担负着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任务。然而八族早在清代中期即已衰败,绿营在进入19世纪以来也衰相迭露,尤其是到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爆发时更是腐败不堪。他们经常持械斗殴,勾结盗贼,吸食鸦片、聚开赌场等更甚至有杀民以邀功。可以说作为国家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已不能进行正常运转了。

不仅如此,由于绿营的衰败还造成了一种更为严重的后果,那就就是地方势力的出现。由于绿营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彻底扫荡,最终使得清廷不得不借助非经制军的勇营来进行镇压。比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等等。最终勇营在战争中崛起,成为了挽救并维持清王朝反动统治的支柱。

但是随着他们成为支柱,又为地方势力的出现和急剧膨胀提供了有力的凭籍。由于勇营系通常是由地方自行招募而非当时的清廷,因而对于其的统治管理基本都是由地方统兵大员直接掌握,他们靠此总揽一地的军、政、财大权,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于清朝中央的态势。这是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

这里最突出的勇营部队就有同治初年的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等等。他们靠着在镇压太平天国等运动中所积累的军队分别当上了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浙江巡抚。他们各自盘踞一地,以军队为资本,日益形成了各自的武装政治集团。

地方势力的出现和急剧膨胀,使清廷最感头疼。因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势力,清廷不得不要出手削减他们手中的兵权,裁撤他们倚为长城的勇营。所以,当军事形势稍一稳定,清廷便开始筹议裁撤勇营。

直隶练军的发轫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贸然要全部裁撤勇军的话还是有困难的。因为勇军之所以会强大,其原因还是绿营和八旗的衰败而导致的。因此要真正做到裁撤勇营、真削减地方大员手中的兵权,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得让自己变得强大,怎么办呢?那就只有大力整顿业已衰败的绿营,恢复其原来的军事统治地位。

所以,咸丰十年五月,清廷下令长江南北各省在本籍挑补兵额,次年十一月又令各省以勇丁补绿营缺额。随后同治元年,江苏巡抚沈葆桢提出“自立之策,莫如先练额兵”,并在本省绿营实行“严汰老弱,增补精锐”的措施,加以训练。而此种方式也得到了清廷的肯定。

从此,清廷三令五申,催促地方整顿绿营。各地挑补额兵,恢复旧制。他们在本籍或勇丁中挑选精壮,补足或重建被太平军所摧垮、摧毁的绿营。同时也挑选精壮,另建练军。从额兵中挑选精壮,按勇营营制另行加以编练。还减兵加饷,就饷练兵。这种方式首先在直隶地区实行,随后各省加以仿效,推行开来。最后通过建立练军,清廷整顿绿营,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势力的进一步发展。

总理衙门与练军制度的最终建立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清朝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认识到了中世纪的刀矛弓箭与近代的坚船利炮之间的差距,从而提出效法西方,以求“自强”。而作为当时处理对外事务的的总理衙门也出于强兵御侮的考虑。在大臣奕䜣等人的倡导下,提出:“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战略。最终使得练军制度完全建立。

从咸丰十一年开始到同治元年,总理衙门函令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地的通商大臣、将军、督抚等,聘请外国军官,训练各地旗绿营兵,同时并派遣数批京旗兵丁到天津接受训练。在奕䜣等人的倡导下,练兵活动首先在沿海各地开展起来。直隶练军建立后,具体筹练由刘长佑负责,主管部门则是总理衙门。而此时,奕䜣等人对直隶练军抱有很大的希望,他们认为练军练成后,就可以“金汤既固,自氛祲潜消”。

然而,结果却事与愿违,由于多方面原因,直隶练军数年无成。这也使得奕䜣等人非常失望,并且痛陈当时的形势是“贼氛未靖,外侮方殷......。鉴于直隶练军散练无效的状况,奕䜣等人又提出编练六军计划,集中驻防,认真训练,请清廷严厉责成各级军官严格训练,并责成各省解足“固本军饷”,否则分别从重参办,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庶外可以御侮,内可以养威”。同时,奕䜣等人坚持用西洋枪炮装备直隶练军。

同治五年的时候,奕䜣等人又上奏当时的清廷,请求设立天津机器局,其目的主要是制造西洋军火装备直隶练军。因为在他们看来,要“练兵之要,制器为先”,就应该就近添设总局,来仿制洋军火和机器。而清廷对总理衙门奕䜣等人关于直隶练军的意见非常重视。最终,在总理衙门的大力支持下,直隶练军没有中途夭折,而是渐有起色,终于成为一种制度,在全国各地推行开来。

练军的失败和影响

按前面所描写的那样,练军制度应该是一项很好的来改变绿营的一种方式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的了呢?其实我们仔细来分析的话,似乎练军的一开始也就注定了它会失败的命运。

晚清政府在建设练军时,就已经受到了很多的条件限制的,尤其是受到了财政的困难。太平天国革命之后,清朝财政匮乏,兵晌也多有积欠,各省在设立练军之初,就为无军饷而头疼。

直隶练军由于其得天独厚的特殊性,加之又有当时的清廷政府拨练晌六十万两, 所以它能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期,但是在其他各省,往往因为粮晌难筹,营制上奏数年,然而兵丁并未抽练;或因财政困难,所以往往中途撤练 。有的督抚甚至在军费粮饷缺乏的情况仍用弓箭刀矛凑合。

当然,表面上看去去财政匮乏貌似是晚清练军失败的的主要原因,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财政匮乏是可观的,对练军制度失败的原因我们再做更进一步的分析就会发现,其问题的核心还在于练军所师法的湘淮勇营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没有前途,必然废灭的制度。

虽然曾国藩好李鸿章的湘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取得了胜利,但其实际上还是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它不能适应中国军事制度近代化的要求。自然,清政府用湘淮勇营制度来改造绿营以建立练军的办法也是不可能获得真正成功的。

练军最终以失败而告结束,但它自身具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对晚清军制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整体来看,晚清军制发展的总的趋势是由兵到勇, 再又由勇到兵,练军就是由勇到兵这后一个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中间形态和环节。

正是由于练军的建立,从而使清朝的军制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大约四十年间持续着兵勇并存的局面,这对于勇营制度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抑制,起到了削弱勇营力量的作用,各省对勇营的大裁汰以及“易勇为兵”的推行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练军的建立发展有关。 同时练军对于绿营制度是一种改造。 最终使咸丰间就已无法维持的绿营兵制以一种变化了的形态继续存在了四十多年。

0 阅读:10

横行天下

简介:时刻保持一颗探索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