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在抖音或快手上刷到过这样的短视频:一个穿着外卖制服的男人,怀里抱着孩子,冒着大雨一边送餐一边跟直播观众诉说自己多么不容易。
他无奈地说,自己是个单亲爸爸,为了孩子而拼命工作,哪怕生活再苦也要撑下去。
屏幕上弹幕不断滚动,“心疼”“人真好”“我要给你打赏!
”……不少人毫不犹豫地掏出口袋里的钱。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非常熟悉?
可是,如果有一天你得知,这个“单亲爸爸”其实有完整的家庭,从未送过外卖,甚至连制服都是网购回来充当道具的,他编造了一整套悲惨故事,只是为了赚取你的打赏和流量,你还愿意相信类似的视频吗?
某种程度上,“卖惨”已经从一声叹息变成了一门生意,而这背后,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黑幕。
“单亲爸爸”小松的故事曾在短视频平台上火得发紫,聚拢了几十万粉丝。
他的视频里,他抱着懂事的女儿说,自己早年妻子离家,一个人送外卖攒钱供孩子上学,哪怕日子很苦,父爱也不能少。
很多打工人看完视频后感同身受,慷慨解囊,不惜花钱在直播间打赏或下单他推荐的商品。
真相却让人瞠目结舌——小松并不是单亲爸爸,他的妻子和孩子都生活在一起,小松从未送过外卖,所谓的制服、外卖车全是网购的道具。
警方调查后,证实是精心策划的骗局,他编造的“卖惨人设”让自己狠狠赚了一笔。
如果说小松的故事还算“温情路线”,那么网红小葵的剧本就更为极端。
她自称被家暴,不仅被逼着嫁人,还惨遭砍断手指。
视频中,她苍白的脸色、颤抖的手以及胳膊上的绷带把许多网友看哭了,不少人为她鸣不平。
这一切也都只是“表演”。
警察查明,砍断的“手指”是用假伤效果制作的,而那些所谓的“亲身经历”,全是她为了博取关注精心编造的。
看似不经意的几支视频背后,却是一次次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拿捏。
他们靠虚假的悲惨故事迅速吸引注意,再通过直播间下单收割信任。
更恐怖的是,这种“卖惨”行为并非偶然,它甚至成了一条批量运作的产业链。
例如曾经引发广泛关注的“凉山孤儿卖苹果”事件。
一段泪点满满的视频里,一个破旧的土砖房前,小女孩阿佳哭着说:“爸妈都不要我了,只好卖苹果养活自己。
”成堆堆砌的苹果让人心疼,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下单。
但真相呢?
阿佳的父母健在,她生活的环境远远不像视频里展示的那般贫苦。
而这些苹果并没有直接来自凉山果农,而是从市场采购来的普通商品。
“破旧的家”只是团队挑选的拍摄场地,为了让她哭得更逼真,团队甚至用掐孩子的方式刺激她落泪。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赚了几十万。
“剧本—拍摄—引流—变现”,这就是一条灰色的流水线。
他们挑选容易引发共情的话题,设计所谓的“悲惨主角”,利用网络的快速传播博取关注,再靠带货转化成收入。
要命的是,这种模式开始被广泛复制,导致类似的“卖惨”视频层出不穷。
这些人打着“助农”“扶贫”的旗号,但做的却是消耗公众善意和爱心的勾当。
当这些行为被曝光后,央视发声震怒,多个涉案账号已被平台拉入黑名单,团队成员被依法追责。
然而平台下架了一批账户,很快又有新的“卖惨”账号登场,问题还没根本解决。
去年,有个叫“大先哥”的账号在短短两年内吸粉超200万,号称帮果农对抗“黑心商贩”,卖出的农产品金额高达四百万元。
然而调查发现,他的剧情全是摆拍,视频里的果农全是雇来的演员,卖的水果不仅不是“助农产品”,还屡次“货不对板”。
尽管大先哥被查封,但还有更多类似账号想方设法钻法律和监管的空子。
平台快速封禁不合规内容值得肯定,但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如果背后的商业利益依然可观,类似事件也许永远不会停止。
假“卖惨”不仅让受骗人经济受损,更可怕的是,它在一点点消耗人们的信任。
原本,当看到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故事时,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可是,现在呢?
人们第一反应变成了怀疑:“这是真的吗?
”即便再悲惨的画面,依然可能被认为是策划好的剧本。
善意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但一次次的欺骗可能会让这种善意流失。
而这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而言才是最大的伤害。
央视的曝光和平台的整治是一种警醒。
或许,下次我们想要为一个“悲惨故事”买单时,不妨多思考一下,多了解一下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同时,监管和惩罚机制也必须更精准、更有力,才能斩断灰色的利益链条。
卖惨带货的背后,是善意一次次被消耗。
而真正让善意延续的,不是虚假的眼泪,而是信任和真诚。
或许,我们可以从自己开始,不盲从、不轻信,但也不失去对别人的关怀。
保持一颗清醒却善良的心,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最温暖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