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洞探源①——村名演绎与何氏溯源

掌上武义 2024-07-29 14:44:53

郭洞村,是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于2003年11月联合命名的首批十二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故有"江南第一风水村"之誉。

当下人们来到风水郭洞村旅游,一眼望见村口的风景:鳌峰塔、雷泽祠(遗址)、廻龙桥、海麟院、水碓屋、村寨城墙、凤池书院。这些元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藏着多少未知的人文故事?探索发现,那可是一大堆珍贵的文化遗产。

郭洞村名,历史上有几称呼?知者寥寥!

据清同治癸酉拔贡何德润撰《武川备考》记载,顺治间(公元1648年),郭洞下宅村建有“下赵庙”,后改名“雷泽祠”(今已毁),村民塑神像祀村恩公周雷泽。传说此人为观察员;另一传说此人是金衢严道台。明清朝“道台”雅称“观察大人”。

古庙以村名。反之,我们可以推测出郭洞村旧名应是“下赵村”。2005年版《重修郭洞双泉何氏宗谱·古建筑图》标注出一处古迹:郭洞村龙山下的“上赵村遗址”。又注明是“(何)寿一公创居故址”。这就说明郭洞旧村曾分为“上赵村”和“下赵村”。

另外,史料记载,郭洞村最早的土著可能是赵氏。因为2005年《重修郭洞双泉何氏宗谱》收录的《诰授中顺大夫原任长沙太守何公传》提到:元末,何渊“始为诸生。尝与郭洞赵参军为丽泽交。”此文说明赵参军比何氏始迁祖还要早一些卜居于郭洞村。

元代以前的郭洞村,以赵参军为代表的赵氏在村中地位显赫。赵氏为旺族,村庄以“赵”为名,称“上赵村”也就理所当然了。

又据2005年《重修郭洞双泉何氏宗谱》记载,清朝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清和月(即农历四月),钦加同知衔姻晚姪朱耀宗(金华人)游郭洞,写下了《上宅文昌阁记略》。

文章开头:“武川之南,双泉之里,漳村之水口,奇宝之岭傍,有一文昌阁焉。······问其村诸公。则曰:‘先志(宗谱)俸公伊始建造焉。’谁料志俸公者,即晚姪何大舅翁者。”

阅读此文章,发现作者在首句便点出了郭洞村旧名“漳村”。漳村,应是清朝光绪年间的郭洞村,以村边的漳溪为村名。

漳溪,源自郭洞村西漳泉、村东宝泉汇合后的一港溪水。2005年版《重修郭洞双泉何氏宗谱·古建筑图》标示的“龙溪”即为“漳溪”,俗称“漳泉门前溪”。

元清两代,汉人通过科举走上仕途,那是非常困难的一条做官之路。清雍正朝出生的郭洞人何汝秾(公元1725年—1814年),乡试入贡。他虽早已蜚声庠序,然从乾隆起直到嘉庆二年会试,才钦赐为举人;第二年又钦赐为国子监学正。举人七十二岁出名,轰动了整个武义县。

据清光绪《郭洞双泉何氏宗谱》记载,举人何汝秾曾为“下赵庙”撰写了柱联、门联。

“下赵庙”的楹联,大门对联:“郭由地设,山川灵秀藏瑰宝;洞乃天成,幽谷深邃涌清泉。”主殿梁联:“郭征形势,东廻龙,西伏虎,南天马,北鳌峰,中土为民食。洞天非妄,春播种,夏耕耘,秋实收,冬日贮,士序养太和。”

宋代理学家曾说“文以载道”。郭洞秀才何汝秾可谓不枉此生来过一回这生机勃勃的世界,他留给后世的副副楹联墨宝,当是他老人家对郭洞村人文历史的一大贡献。一个人一生有做了这么一件事,那他就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受人敬仰的、了不起的人物。

大家去看何举人的上述两副楹联,不难发现句首的第一个字,组合起来便是一个词组,就是今天的郭洞村名“郭洞”。

另外,郭洞村名也出自《双泉何氏宗谱》收录的陈松龄《坛石头塔记》:“俗名郭洞。谓其山环如郭。幽邃如洞。”

而“郭洞砦”这个村名,则出现在清《武川备考》。作者是武义县清朝同治癸酉拔贡何德润,他在《大事记》里记载的一段太平军的武义历史,提到了郭洞村旧名。

咸丰十一年四月二十三日,太平军将领周春攻打武义“邑城失守。”“是由各守乡隘。曰:清溪砦,知县惠世扬在(守)焉。曰:郭洞砦。曰:双坑砦。教谕冯咸、训导孔广心、典史恽愷在(守)焉。”(注:“砦”“寨”同音同义。)

当然,村名“郭洞”以及雅号“双泉古里”,也有郭洞村的里中耆长认为,是出自于郭洞下宅村北的古代寨墙大门洞上的那副对联“郭外风光古;洞中日月长。”以及门洞上方得门楣横书“双泉古里”。

村名“双泉古里”,又见2005年版《重修郭洞双泉何氏宗谱》记载。浦江县乾隆丁酉拔贡陈松龄,字雪岩。主讲吴宁书院(主讲即书院主管、山长。吴宁书院即东白书院)。著《雪崖诗集十六卷》。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润五月旺日,他撰写了《武义双泉何氏重修宗谱序》。

拔贡陈松龄在序文的一段话中提到“双泉古里”。他说:“余客金华遇武义何君音玉。遂定交焉。不数日别去。”后来“余来武义访音玉于双泉古里。”(注:陈松龄武义友人何音玉,郭洞何震潜第五子,习儒成名诸生。)

村名“双泉古里”,也见翁嵩年文章。翁嵩年,清代浙江仁和(钱塘)人。康熙癸亥(公元1683年)“设教(即任教谕)武川”。康熙戊辰(即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参加科举中进士。户部郎中。康熙四十二年,官刑部郎中、广东提学。

康熙四十一年初夏,户部郎中翁嵩年居住在京师内府官邸。一日,他收到了武义郭洞友人何音玉寄来的书信和一套重修的《何氏宗谱》。信中说“续修谱牒,请予言之序。”

几天后,翁嵩年将撰写好的《重修何氏族谱序》寄回了武义郭洞。

自己当年与何音玉有“羽仙交”,曾一起游览了郭洞美景。回忆往事,翁嵩年提笔写了《重修何氏族谱序》,文中开头首先点出了村名“双泉古里”的来源:“里中有漳泉、宝泉,两水并注,因以‘双泉’名焉。”

下赵村、双泉古里、漳村、郭洞砦、郭洞,古村名字的每一次变化,都会让人陶醉。因为谜一样的郭洞村,承载着鲜为人知的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的深邃,值得更进一步探索和发现。

郭洞何氏,祖先、始迁祖是谁?宗谱有记!

郭洞,最先居住的土著居民,今已无从查考。宋代,郭洞隶属武义县太平乡昭化里第十八庄,是楼、朱、管、邹、汤、汪、吴、陈、徐、罗、郭、王、翁、赵、何等十多个姓氏的老百姓合聚而居,世代和睦共处的一个村庄。

只不过到了元末明初,郭洞村的人丁数何氏最旺。

宋清源郡王何执中孙迪八,北宋末年方腊之乱时由处州迁往武义县城。元代末期,迪八之孙分居。按陈松龄《坛石头塔记》:“何姓聚族与此,自元以来,至今将五百年。”以及宝塔建成的时间“乾隆戊戍年”的记载,推断出元至正十五年(即公元1278年)何寿之由壶山下街省元坊迁往郭洞村。

自那以后,何氏发迹正如鳌峰塔砌在第一层墙上的塔碑“鳌峰崛起”所形容的那样,郭洞村成为了武义县域内最大的何氏家族聚居地。现今郭洞村户籍人口2378人。何氏人口1510人,约占全村总人数的63.5%。

追踪溯源,据《武川备考》、《郭洞双泉何氏宗谱》记载,武义何氏源于处州龙泉。又据丽水市(旧称处州)《何氏宗谱》记载,处州清源郡缘自庐江郡,是庐江何氏的一支。

南北朝何氏先祖何敬容,字国礼。南朝梁文学家、齐武帝女长城公主拜驸马都尉、尚书令侍中将军参掌佐史。居都城健康(南京)。据《梁书•何敬容传》:“祖攸之,宋太常卿。父昌宇,齐吏部尚书。”唐代,中原何氏一支移居于福建省。

何敬容裔孙何谨(公元907年—公元960年),字承敬。五代时由福建浦城毕岭迁往浙江龙泉风鸣隐居,为龙泉何氏一世祖。《清源郡何氏宗谱》记载,何谨娶吴氏,生二子,何睿、何慎。

北宋,何睿一支龙泉第三世祖惟则的曾孙何执中。字伯通。宋神宗熙宁六年进士甲科第五。哲宗绍圣四年任王府记室参军。元符元年,改诸王府侍讲。授太学博士。徽宗立,超拜(即超级任用)宝文阁待制,迁中书舍人。宋徽宗政和六年封为清源郡王。崇宁中拜尚书右丞,进中书门下侍郎。大观三年为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政和初改太宰,封荣国公。六年以太傅致仕。

北宋,何慎一支龙泉第五世何琬,字子温,龙泉人。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中进士第七。按《龙泉县志》记载,历监司。神宗书其姓名于御壁,云:“政事何琬,文章叶涛。”与苏东坡有诗唱和。又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神宗熙宁六年官秘书丞。累官江东路转运判官,移荆湖南路、梓州路提点刑狱,秦州通判。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为江南西路转运判官。《宋会要辑稿》记载: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除龙图阁直学士。

龙泉何氏第九世祖何澹,字自然。南宋时迁居丽水。何澹十八岁入太学。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中进士礼部第二人。按《宋史·何澹传》:“除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迁知枢密院。后除江、淮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移使湖北,兼知江陵。奉祠卒,赠少师。”

据明招文化著名人物吕祖俭的传记中记载:“中丞何澹所生父继室周氏死,澹欲服伯母服,下太常百官杂议。”何澹见此立刻辞官归乡,《宋史·何澹传》记载:“澹以早退幸免(党争之祸),优游散地者几二十年。”

又据史料,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何澹奏请朝廷调兵三千人,疏浚了处州通济堰,木坝改造成了石头坝。何澹曾经修撰《龙泉县志》,开创龙泉地方志编纂之先河。

何澹孙处仁(龙泉人),据《江西通志·卷四十六》记载:知瑞州。又据《大理少卿赠集英殿修撰徐公墓志铭》:大理卿徐瑄“时宰既以付。公又擢何处仁为治狱少卿。”

何澹第七世孙何鐀迁居松阳溪南,为松阳何氏始迁祖。

宋朝,龙泉第三世祖惟则嫡派支流之何澹的第八世孙何仁,又名果,字德会。父志崇(《何氏源流》)。恩荫授迪公郎。先居括苍松阳;后迁武义。

据《郭洞双泉何氏重修族谱序》记载,“土著武义,又廸八公也。”廸八公即迪公郎何仁,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卜居武义县省元坊(下何巷),为武义何氏始迁祖。妻魏氏,宋赠恭人(恭人,朝廷四品官员之妻的封号)。

下何巷何氏第二世何小十二(缺名讳),官中书舍人。

下何巷何氏第三世何明仲,南宋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举进士。官集贤殿修撰。

下何巷何氏第四世何渊,居武义县城省元坊。举进士。累官广东按察司副使,奉直大夫。妻倪氏,元朝赠恭人。

下何巷何氏第五世何忠元(长子)。何忠昱(次子),一名佛忠。元朝官舍人,至提举。明朝追赠中宪大夫。妻赵氏,明朝追赠恭人。

下何巷何氏第六世何寿之,即郭洞何氏始祖。子何贵,官太守。遇明堂礼,父亲寿之被追赠中宪大夫。妻吴氏,明朝追赠恭人。

下何巷何氏第七世何贵。字叔瑛。郭洞人。明洪武丙子由贤良选任福建汀州知府。戊寅调任湖广长沙太守。又三年致仕归乡。明诰授中顺大夫(正四品)。永乐元年(1403年)作诗郭洞宝泉亭上。妻沈氏,赠恭人。

何氏迁徙郭洞的历史故事,大家可以阅读《郭洞双泉何氏宗谱》收录的胡翰撰《诰授中顺大夫原任长沙太守何公传》。

胡翰(1307年—1381年),字仲申。元末明初金华人。从吴师道、吴涞学。有文名。朱元璋克金华,召见。以荐授衢州教授。又召与修《元史》。书成,赐金帛遣归。卜居长山之阳,学者称曰长山先生。(注:金华丽泽书院主讲金履祥是吴师道的老师;吴师道又是胡翰的老师。)

洪武乙酉(公元1369年)纂修《元史》书成之后,从京师回到金华老家的胡翰先生。有一年他在居室撰写了《诰授中顺大夫原任长沙太守何(贵)公传》。而撰写这篇人物志的原因,正如先生所讲“以备国史之採”。

先生写道:元末何渊“始为诸生。尝与郭洞赵参军为“丽泽交”(即两人同为武义县人;同为金华丽泽书院的门生)。(何渊)居官奏绩(赴)京师(北京)。适(刚好)赵(参军)亦轮将北上。偶诖误失期,尝事者欲窴(废除、去官)之法。宪副公(何渊)以乡友(之名和丽泽同门交情)故力为解援(帮助)。赵(参军)德之(感恩戴德不尽),结为姻亲。以女妻其次子中昱,生子寿之。”(参军,古代诸王及将帅的幕僚,官名。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明清两朝称经略为参军。)

何寿之“自幼往来外(公)家,见其(郭洞)山川盘结,民物丰阜,深羡慕之,因(而)有卜居之念。逮年渐富识益宏(长大后这个愿望更加强烈了),请命于父(亲)。父(中昱)然之(非常同意)。(寿之)复(又)求婚于郭洞吴氏。随(后)置(田)产筑(屋)室,徒(从武义迁往郭洞)而居。”

何寿之在郭洞建筑的房屋“面南向阳,水汇其后。(当)时有术者(风水先生)(路)过而(惊)讶曰:‘是谁创(造)此居第?当出贵子!’”

何贵“太守公其(寿之)第五(个)子也。”“术者之言于此果(然)(灵)验。”何贵“公遂以明经(中科举)召至京师。用平津侯故事。待诏金马门。······授福建汀州府知府(据清同治六年《汀州府志》记载,明洪武间任。)······蒞政二期,政绩昭彰。······调守湖广长沙(府)。······公以桑梓久违,浩然有归(之)志焉。”

一日,何太守“览镜叹曰:蚯寒则穴,鸟寒则藏。一物之㣲,尚知时也。今余仕至二千石(郡守的通称。相当于今天的省长。)此布衣之極(尽头)于足(满足)矣。······遂引疾上疏。得请。即归(武义郭洞)。”

何贵,上下宅三门祖。致仕退休后长住武义郭洞村。“非公事不进城市。”捐田十六亩、山一顷,“造亭(建)庵于(郭洞)宝泉山上。日与里中长老怡情诗酒,扬榷(论述)古今。抚三径菊松,嫓美柴桑。倘(若)世(上)所谓地‘行仙者’。”在桃花源里,何贵过着神仙般的日子,好不快活。

郭洞村名的演绎探源,郭洞何氏宗族的溯源,探索发现了元代郭洞何氏始迁祖何寿之的风水祖屋的文字记载。

一说“所居古址,相传即今上赵村。盖公本赵(参军)甥。依母家而卜宅焉。”另一记何寿之古屋“面南向阳,水汇其后。”与现在“上赵村古遗址”不相符,古屋后面确无“水汇其后”。

现在,何氏祖屋的遗址具体位置究竟在哪里?寻找到这一古代风水宝地,或是当下大家去郭洞旅游的一大理由。

郭洞村名的演绎探源,郭洞何氏宗族的溯源,探索发现了元代郭洞村民耕读传家,何氏先祖何渊与郭洞赵参军的丽泽书院同学之情、京师患难之交、事后结为姻亲的生动故事。

下一步,探讨和发现郭洞村以及郭洞凤池书院与明招文化、金华丽泽书院、东阳吴宁书院的系列人文故事,或是当下大家去郭洞旅游的又一大理由。

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