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后的小伙伴们还记得199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吗?那一年,本山大叔第四次上春晚,表演了小品《老拜年》。那一年,潘长江大叔和黄小娟阿姨表演了著名的小品《桥》。那一年,天王郭富城首次登上春晚,演唱歌曲《把所有的爱都留给你》,等等。如果这些还没有勾引起你遥远的回忆的话,那有一首同样来自那年春晚的歌曲一定会勾引起你浓浓的乡愁记忆的,这首歌就是由当年初次出道的歌手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
带走一盏渔火
让它温暖我的双眼
留下一段真情
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无助的我
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
许多年以后才发觉
又回到你面前
。。。。。。
月落乌啼 总是千年的风霜
涛声依旧 不见当初的夜晚
多年以后回忆起来,往昔的一幕幕仍让人记忆犹新。优美动听的旋律、悠远绵长的意境、如怨如痴的情感,通过毛宁洒脱清亮的歌声,将那淡淡的忧思和失落完美的展现了出来。整首歌曲蕴涵着一种淡淡的温婉和忧愁 。相信很多人都曾沉醉在歌曲古韵十足的意境中 。
这首歌在当年的传唱度是相当高的,从中学校园的莘莘学子到大街小巷的俊男靓女,从宁静闲适的乡间小道到车水马龙的城镇集市,到处飘扬着《涛声依旧》悦耳动听的旋律。好歌就是这样,不论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那一丝丝淡雅的忧愁却始终萦绕你我,久久无法忘怀。从当初的懵懂少年到如今的中年落魄大叔,变的是与日俱增的沧桑落寞,不变的是暗藏心底的怀旧情缘。
好歌为什么会历久弥新,又为什么历经岁月流逝而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传承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千年意境,传达了一种人们都似曾相识的共通情感。这首歌的内容和意境正是来源于唐代诗人张继的著名诗作《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今天,我们就来解析一下这首传唱千年的上等佳作。解析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下诗人张继和他创作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
唐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朝的诗歌,无论是质量之高,还是数量之多,都位居历代之最。在灿若星辰的唐朝诗人中,张继不是李白、杜甫、白居易那样的大家名家,因为新、旧《唐书》都没有单独给他立传。后人只好从同时代别人的传记中去认识、理解这个谜一样的诗人。
我们综合与张继同时期其他名人的记载,仅仅知道他是唐明皇天宝年间的进士。在大历年间,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当洪州的(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相当于财政厅长吧。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而最著名的诗就是《枫桥夜泊》。
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唐政府军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收复两京,这时的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后又提升为检校郎中,当了盐铁判官,只可惜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他的好朋友刘长卿在给他致悼词中讲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张继死后连自己的安葬费都没有攒下,不得不缓期埋葬,说明他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这就是张继简单而平凡的一生。
关于《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大概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先后攻陷了洛阳、长安,一代情圣唐明皇带着他的爱妃杨玉环不管不顾没命的向四川方向逃去,但在半路上却让爱妃魂断马嵬驿,留下了孤苦无依的唐明皇孤单度日,我们在这里也不去讨论他们伟大的爱情了。他们这一逃,不管不顾的,却苦了当时来两京考取功名的大批士子文人们,为了躲避安史战乱,文人们跌跌撞撞,失魂落魄,没命的一路向南逃命,路途坎坷,期间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最后,他们流寓到江南吴越一代。
张继就是这群坎坷学子中的一员。从755—763年,安史之乱持续了整整八年。期间,张继一直过着随风漂泊的生活。也正是在他游历大江南北期间,才创作了真正让他扬名千古的佳作《枫桥夜泊》。所以这首诗有一种人在旅途的孤独凄清之感,再加上中唐社会的风雨飘摇,让人不知不觉间感到愁上加愁。
历史没有记载具体是哪一年,总之是“安史之乱”期间的某一个夜晚,在苏州城的西大门,一眼望去,尽是荒芜。张继乘船来到枫桥下,听着不远处寒山寺传来的钟声,孤寂而辽远,想起自己失意的功名,国家凋敝破败的景象,以及安史之乱中百姓悲苦的流离,不由的思绪万千,愁怨郁结,吟出了那首闻名千古的《枫桥夜泊》。
这首诗营造出了一种凄凄、清清的悲凉氛围。一轮明月将要落下,远处的乌鸦在夜空中啼鸣,初秋的霜气弥漫天地之间,雾霭茫茫的秦淮河上看不清远方的景物。诗人客居异乡,惆怅落寞、孤枕难眠,只好走出客船,来到外边看风景。看到的却是凄凉冷清的景象,心中如何能安?故乡之情、家国之思,顷刻间在心中油然而生。
月落、乌啼、霜气逼人,雾霭茫茫,江边的枫树落木萧萧,江上渔船的渔火星星点点,优美而又迷人的画卷!体现的是朦胧之愁、凄冷之情,虽不免惆怅,却也让人神往。诗人此刻正望着不远处的点点渔火,暗生思乡之情、忧国之恨时,寒山寺的钟声突然传来,绵远而悠长。“江枫渔火对愁眠”,流露出的情愫至真至性,一个“愁”字浓缩了千年以来羁旅文人们的万千情愫。这既是思念家乡亲人的乡愁,又是对担忧自己前途的忧愁,更是对于国家命运和人民离苦的悲愁。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正因为这是一种可以多种解读的情愫,才能唤醒过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情感。
被称为人间天堂的姑苏城,如同一个婉约的女子,在寂寥的夜晚独自美丽。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这幅寂静空灵的画面永恒地留在了后人的心中。如今,后人在这里或许已看不见那千年前的点点渔火和袅袅炊烟,但是,踏上这里的那一刻起,一股莫名的惆怅就会袭上心头。
千年之前和千年之后,也许风景变了,但不变的是古人与今人共通的心灵共鸣。千年之后的1993年,著名音乐人陈小奇偶然重读《枫桥夜泊》,觉得“江枫渔火对愁眠”之类的文字让人思绪万千、遐想不尽,因此就灵感迸发,以《枫桥夜泊》为蓝本,一气呵成那首著名的 《涛声依旧》 。将古诗词的神韵意境完美地融入到了现代人的情怀中。
陈小奇创作这首歌曲是为了反映他们这代人的状态,当时的他处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处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激烈的碰撞中。为了表达人在这种复杂状态时的困惑,于是写下了“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优美文字,它是古诗词里萃取出来的一种永不过时的情缘,它是时代背后催人驻足留步的阵阵缠绵私语,这也许就是对我们中华文化千年意境的一种传承吧。
(文章为艺林话史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各位亲们,喜欢的话,欢迎关注我哦,也给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