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高等教育舞台上,每年六月都像是没有硝烟的战斗,青春拼搏、梦想追逐……
现已时至九月,大部分学生都迈入了心仪学府,开始崭新的人生阶段。
奈何有人欢喜有人忧,有的孩子与梦想失之交臂,陷入了迷茫与不甘。
谁愿意屈服于命运?复读也成了最佳路径,这是一场与现实的再次较量。
看似再简单不过的选择,背后却包含着无数的挣扎,意味着将要再次面对高考。
一旦重新跨入那座备战孤岛,那就要做好无尽刷题、模考、总结准备。
作为教育从业者,我多么希望孩子能成功,我多么希望孩子能赢得未来。
与此同时,前行道路再度狭窄,一方面队伍人数逐渐增加,另一方面还会有各种限制。
这条曾让人重新燃起希望的路,如今也随着新规变得更加复杂,自己到底该怎么办?
01.复读人数暴增时代竞争日益激烈,众多家庭都有感知,高校不再是教育终点,而是职业生涯的起点。
如此基础上,选择一所更具影响力的高校,将会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为将来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尤其是2024年,复读生数量再创新高,直接突破了400万大关。
谁愿意再来一次高三?目的只是为了追求更好起点,个人内心同样备受煎熬。
可谁来替自己做出这个决定,我认为主要归咎于三方面原因。
首先就是家庭观念变化,过去只要上个大学就行,如今是要上名牌大学。
或是985、或是211、或是双一流,每位学子家长要求均有不同,还有部分目标定位一本、二本。
其次就是社会学历膨胀,我相信很多人都感同身受。
身边人都在讲着学历不重要,但真正求职时需要本科起步、硕士起步。
特别是地方三甲医院招生,基本都是“博士”,否则连竞争资格都没有。
这两者都没有什么,关键有人地方就有江湖,任何时候都不乏“有心人”出现,这也正是第三点。
个别民办普通高中,由于收费标准高,在招生方面比较困难,但仍然坚持提升“品牌效应”。
比如给部分复读生免学费,对方在第二年考上了名牌大学,从而吸引更多学子至此就读。
说白了,即复读门槛低,一方面不用花钱,另一方面高考没有相关限制,包括次数等等。
既然成本没啥成本,这从根本上增加了复读意愿,进而导致每年人数均有上涨。
包括先前文章中提到的“拒收通知书”,很多学子考上公办都不上,这……
02.地区限制为了杜绝教育资源浪费,部分地方出台了相关规定,这里以河南省为例。
在2024年招生报名相关通知中,明确“被录取后务必按时报到入学”。
很多人觉得,我不上难道有错吗?期间改变了主意,但前提是不影响别人。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现在某个学校在河南招生10人,投档了11人,你有幸被高校录取。
收到通知书后,自己放弃入学机会,早期若拒绝填报,另一位被退档的考生是不是就能被录取?
言外之意很明显,占用了他人升学机会,如果对方是你的孩子、你的家人呢?
河南地区结合志愿设置情况,对“弃读大学”的学子进行限制,当年电子档案同样停止运转。
与此同时,在来年本科一批、二批志愿填报中,院校志愿数量不得超过4个。
对于放弃专项计划招生资格的考生,不再具有专项计划报考资格。
看到这,各位内心似乎也有了杆秤。
复读确实给了孩子重新奋斗的机会,但这并不是一条轻松地捷径,背后伴随着风险、不确定性。
尤其是志愿填报时,别的学子都在“冲、稳、保”,自己可能只能选择后两者。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降低了“被名校录取”的机会,那“复读”是不是要重新审视?
在我看来,“判断标准”从来没有变过,什么学生适合复读?即发挥失常。
对于高三已经格外卖力,正常发挥成绩却不理想,则完全没有复读的必要。
部分复读生由于心理压力大,成绩反而不如第一次高考。
写在最后还是那句话,复读是可选项,但不是唯一项。
选择与否,这都是摆在各位眼前的两条路。
无论踏上哪一条,前提都要结合实际情况,因为任何事情都伴随代价。
尤其是时间成本,这四个字很重要,各位必须慎重考量,从而做出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决策。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