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浩公律师事务所 刑事研究院 文章/李永辉
近日,某公司3名员工因利用职务便利虚构交易环节,非法侵占公司资金400余万元,被法院以“职务侵占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至十年不等。此案揭露了企业内部人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典型犯罪模式,也为企业管理和员工行为敲响警钟。本文结合司法案例,解析职务侵占罪的法律要点及防范路径。
一、典型案例:虚增交易环节的“中间商陷阱”
某科技公司采购部员工张某、财务人员王某与销售代理李某合谋,在采购原材料时虚构“中间商”,以“低价采购、高价报账”的方式赚取差价。具体操作如下:
1. “虚构交易主体”:张某利用采购审批权,将本应直接向供应商采购的订单,改为通过其控制的空壳公司转手交易。
2.“篡改合同价格”:王某在财务系统中将实际采购价100万元的货物虚增为150万元,将50万元差额转入私人账户。
3. “分赃洗钱”:李某通过关联公司走账,将赃款伪装成“服务费”进行洗白,三人累计侵占公司资金达412万元。
案发后,法院认定三人构成职务侵占罪,主犯张某获刑十年,王某、李某分别被判六年、三年有期徒刑。
二、法律解析:职务侵占罪的构成与量刑
(一)罪名定义
根据《刑法》第271条,职务侵占罪指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其核心要件包括:
1. “主体特殊”:必须是单位员工(含合同工、临时工);
2. “手段特定”:利用职务便利(如管理权、审批权、资金支配权);
3. “对象明确”:侵占的是本单位财物(包括货币、货物、债权等);
4. “主观故意”: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二)量刑标准
1. “数额较大”(6万元以上):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
2. “数额巨大”(100万元以上):处3-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 “数额特别巨大”(尚未全国统一,部分省份规定1500万元以上):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注:2022年最高检发布典型案例明确,对民企内部贪腐案件从严惩处,退赃退赔可从轻但一般不缓刑。
三、司法实践:严惩内部腐败,全链条追责
1.主从犯区分量刑
在上述案例中,张某作为采购决策者,被认定为主犯,因其策划犯罪并分得60%赃款;王某、李某因协助实施犯罪且退赔部分损失,获从轻处罚。司法机关强调,对组织者、首要分子“从严”,对认罪悔罪、退赃者“从宽”。
2. 关联人员难逃追责
若明知是赃款仍协助转移,可能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例如,某案中公司会计帮助伪造凭证套现,虽未直接分赃,仍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
3. 跨部门协作追缴赃款
通过银行流水追踪、第三方支付平台数据调取等技术手段,司法机关已实现赃款全链条追查。2023年浙江某案例中,警方联合税务部门通过发票数据比对,锁定虚开发票洗钱的犯罪证据。
四、风险防范:企业内控与员工合规双管齐下
(一)企业治理建议
1. 制度堵漏
1.1 实行采购、审批、付款“三分离”制度,避免权力集中;
1.2 定期轮岗审计,重点监控高频小额异常交易(如本案中多次虚构50万元差价)。
2. 技术防控
2.1 引入ERP系统自动比对市场价格,设置价格偏离预警阈值;
2.2 使用区块链技术存证合同、物流信息,防止篡改。
3. 法治教育
3.1 开展职务犯罪普法培训,签署《廉洁承诺书》;
3.2 设立匿名举报渠道,对查实的举报者给予奖励。
(二)员工行为红线
1. 严守职权边界
1.1 禁止私自设立中间商、关联交易;
1.2 不得将个人账户用于公司资金往来。
2. 拒绝侥幸心理
2.1 警惕“集体腐败”陷阱(如“领导同意”“大家都拿”等说辞);
2.2 牢记:违法所得终将追缴,刑事案底影响终身。
3. 合规应对诱惑
3.1 遇他人诱导侵占时,保留证据并向上级或监察部门报告;
3.2 发现制度漏洞时,主动提出改进建议而非趁机牟利。
五、结语
职务侵占行为不仅造成企业财产损失,更破坏商业信任基础。随着《刑法修正案(十二)》强化对民企内部腐败的打击力度,以及大数据、AI技术在司法取证中的应用,此类犯罪将无所遁形。企业和员工需共同筑牢合规防线:企业完善内控机制,员工坚守法律底线,方能构建公平健康的职场生态。
记住: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贪百万,铁窗毁一生。